{张东官和满汉全席}
张东官,这人谁啊?清以前的朝代,人们自然是不认识此人的。
唯有各朝代叫张东官的人、以及他们的家人有些忐忑。
妇人紧张的拽住儿子的衣袍,哆嗦着问,“这满汉全席是什么啊,和我儿有什么关系?”
中年男子皱了皱眉,“别太紧张,全天下同名的人那么多,更何况几千年来同名的更多了。”
......
乾隆想了想,有没有可能是他知道的那个张东官。
此时御膳房里,叫张东官的厨子,也顾不上旁人的打量,面色激动的盯着视频。
{张东官,想来很多人都听过这个名字,也知道他是清朝的一个名厨。
1765年,乾隆巡视江南,住在苏州织造普福家中。
乾隆是个吃货,吃饭的时候,有几道菜他吃得很满意。
就让做菜的厨子来。
结果哪知道下人说,厨子要上没刮鱼鳞的鱼,随行太监不同意,厨子把太监打了。
乾隆就好奇了,所以这鱼到底是有多好吃,才能让厨子敢动手?
动手的这个厨子就是张东官}
光幕下
各朝人士看到津津有味,别说乾隆好奇了,他们也好奇啊。
老饕们在意的是食材的鲜美和本味,只要味道更好,哪怕鱼鳞不刮也不在意。
苏轼眼中满是好奇,“这种鱼难道是江南一带特有的不成?也许等以后有机会,倒是可以去尝尝鲜。”
苏迈喉头动了下,跟着他爹,也就意味着可以品尝各地美食,父子俩一个样。
......
相比起食客们的反应,各朝的大厨们,也在思索着是什么鱼。
像一些南方厨子,稍微一想就知道了。
乾隆年间
御膳房内,张东官激动的话都说不出来,原来光幕上竟然说的是他。
周围的厨子们,有些艳羡。
历史上有多少厨子能被世人知道?这张东官可不是走运了。
至于张家人,激动过后,开始急急忙忙的准备祭拜祖宗,他们家族可是出了一个名厨。
御书房里
乾隆还是很意外,张东官他很有印象,就是没想到这家伙在后世都挺有名的。
{张东官是普福家里的厨子。
普福知道乾隆要来,早早就寻来了天下名厨。
毕竟乾隆喜欢下江南,还好吃,这些官员们都是知道的,此举也是讨好皇帝。
为了招待好皇帝,沿途的百姓们如履薄冰,地方官们小心翼翼,搜刮民脂民膏、绞尽脑汁讨好皇帝。
普福找来了三个厨子。
在上菜的时候,张东官做的冬笋炒鸡一下抓住了乾隆的心,这才想见见对方。}
各时空,百姓们边看边愤愤不平。
显然,对于普通人而言,皇帝出巡,于大家看来又不是什么好事。
且不说还要比平时更加小心慎微,就怕一不注意触犯了贵人。
加上这乾隆还是个小心眼的皇帝。
很多朝代的明君,对乾隆下江南劳民伤财的举动,也不喜。
杨坚主要还是从乾隆身上,想到了杨广。
雍正也不爽,自己在位兢兢业业,好不容易攒点钱财,可是这个弘历,偏偏还总是下江南,再看看他孙子道光,衣服都是打补丁的。
嘉庆帝心中同样不满,老头子在位期间自己倒是享受了,但留给自己什么了。
这些来自自家的吐槽,乾隆自然听不到。
他也不爽了,“朕只是想出去玩玩,那些官员不遵法纪,又不是朕让他们鱼肉百姓的?”
乾隆朝的官员们,有人坦坦荡荡,也有人心虚,这事吧,弄不好可是会影响自己的前途的。
如果皇帝认为你招待不周不满意、甚至生气,那前途堪忧啊。
当然,这些话大臣们也不敢出声吐槽,上面那位小气着呢。
{...后来,乾隆在苏州的日子,都由张东官负责膳食。
等乾隆离开时,还恋恋不舍,干脆将人带上吧。
就这样,张东官入宫当御厨了。
他不仅在宫里站稳了脚跟,还创立了很多名菜。
乾隆还专门给他弄了一个苏造铺,里面的菜系都是苏州味道。
张东官做的苏造肘子、苏造肉,都很受乾隆喜欢。
根据记载,乾隆的膳食头菜必须是张东官所做。
乾隆出门,也带着张东官一起,可见重视程度}
光幕下
很多人都在吸溜口水了。
老饕们满心都是苏造肘子、苏造肉,所以这到底是啥味道?
很多朝代的美食爱好者,此刻都蠢蠢欲动,想去苏州看看,能不能吃得这两样菜。
一些手艺不错的大厨们,也在找灵感,不一定要做得和张东官一模一样,有自己的做菜风格也很不错。
乾隆年间
张东官站在原地傻笑,其实回想起当年,他也挺唏嘘的。
阴差阳错竟然入了宫。
入宫后其实也有好有坏,好的是光荣了,成了七品御厨,还有各种各样的食材给自己选择,不好的自然是不自由,且伴君如伴虎。
周围的御厨们羡慕了下,就开始做自己的事情了。
每个厨师都有自己的风格,而且皇宫内食材丰富,说不准还能磨练磨练厨艺。
御书房内
见光幕上提到苏造肘子和苏造肉,乾隆想也没想,就让伺候的太监去传话,今晚要上这两道菜。
{…一直到70岁,张东官都在给乾隆打工。
可是他年纪实在太大了,乾隆在最后一次南巡动了恻隐之心,允许他辞官回家。
还有一种说法是,张东官其实是康熙时期的人,因为康熙喜欢吃他做的菜,就把人带进宫了。
他还研究出来‘满汉全席’。
传说中,满汉全席一共108道菜,南北各54道,满菜只有12道。
只不过张东官适应不了宫里的生活,辞官回家了。
回家后,他还开了自己的菜馆,康熙还亲自赐名‘满汉楼’。}
老饕们只觉得张东官不在他们朝代开菜馆太可惜了。
其实也正是因为在故事里,不管是乾隆还是康熙都爱吃他做的菜,连皇帝都爱吃,民间百姓们也好奇啊。
“这张东官的手艺想来不差,皇帝可是吃过山珍海味的人,连他都认为好吃的东西,得多好吃啊。”
“这人还挺幸运的,做了一辈子菜,当了御厨,最后都全身而退了。”
“这满汉全席,原来还是汉菜居多啊。”
“我在想,108道菜,得多少人才能吃完?”
......
康熙年间
康熙开口否决,“朕可不认识什么张东官呐。”
说着康熙就开始敲打儿子了,无外乎就是教育孩子要上心,哪能让弘历养成这好享受的毛病?
胤禛连连称是,心情相当郁闷,自己进宫来,结果没想到赶上这个视频提到张东官,且此人还是弘历的厨子。
不用想,多次下江南,劳民伤财、还好大喜功,阿玛对弘历肯定是不满的。
乾隆年间
张东官低着头,不知该高兴还是不高兴,皇宫里当差是光宗耀祖了,但自己要到70岁才能回家,这属实是太难熬。
虽然他喜欢做菜,但看到光幕上说,自己传说中还开了个菜馆,这也让他心里一动。
在民间不光自在,还能让更多人尝到他的菜。
御书房内
乾隆暗暗点了点头,历史上张东官既然是70岁退休,那这辈子也一样吧。
—
{《水浒传》中的宋江}
老祖宗们现在也是看过水浒传的人,自然也都知道宋江。
对宋江,每个人给出的评价也不同。
有夸他仗义疏财的,也有认为他虚伪。
当然也有人比较中立,觉得这个人物性格呈现多面性,有好的一面,也有不好的一面。
宋朝皇帝们闷闷不乐,虽然是话本,但里面这些人在他们看来那都是土匪好吧。
至于宋朝叫宋江这个名字的,很多早就默默改了名。
施耐庵就不一样了,他又不是宋人,自然也不怕宋廷拿他。
此刻正坐在石凳上,饶有兴致的看着视频,有些好奇世人会怎么说。
要知道,他在创造108位角色时,宋江这个人物是很复杂的。
抱着好奇心,施耐庵看着光幕极为认真。
{宋江原本是北宋宋徽宗在位时期的起义军首领,后来他投降了朝廷。
到了元末明初,宋江就成了《水浒传》中的人物。
作为故事中梁山好汉之首,也是排名的第一的天魁星。
想来看过《水浒传》的人,都对他非常有印象。
有人夸他,也有人骂他,特别是现在网络上对他的评价负面也比较多。
其实,历史上对宋江的评价,最有名的是三个人。}
各朝人士都被这话勾起了好奇心,想知道这三人是谁。
不过多数人能猜到,按照《水浒传》的出书时间来看,这三人肯定是明朝之后的人。
施耐庵不由得坐直了身子,脸上开始正经起来。
罗贯中寻来的时候,就看到他老师专注的看着光幕,都没注意到自己。
他也不在意,干脆坐到旁边的石凳上,也把目光投向光幕。
比起他们的闲适,赵佶顶着皇兄的死亡凝视,暗暗叫苦。
赵煦冷笑了两声,“这宋江可是你在位期间出现的民间起义领袖呢。”
赵佶:“......”
好在赵煦盯了一会儿,眼神又放回视频上了。
{首先来说金圣叹。
金圣叹是明末清初人,他这个人比较放荡不羁,为人还孤高。
大概也是因为受性格和爱好影响,成为历史上着名的文学批评家。
金圣叹非常沉迷于《水浒传》,可是他又很不满后半部分,还对这书进行删改。
至于删改了多少,有29回和49回之说。
他对宋江的评价是否定的,可以说是非常讨厌宋江。
不仅认为宋江是乱臣贼子的典型,从人格人品上,也对宋江进行了批评。
总之就是一句话,宋江不是什么好鸟}
光幕下
罗贯中下意识的看了一眼老师。
看对方不受影响的样子,有些惊讶。
“老师,你不生气吗?”
施耐庵看了眼弟子,奇怪道:“为何生气?”
这下换成罗贯中愣住了,被人删了书还不生气?
施耐庵看学生没明白,解释说,“其实每个看书的读者,心中都有满意的情节和不喜的内容,大家挑自己喜欢的看,本就人之常情。”
他接着笑眯眯的说,“更何况,这个人物争议性那么大,说明塑造很成功啊。”
罗贯中仔细一想,也是,他果然还要多学学老师的风轻云淡啊。
相比这师徒,各朝人士还在讨论宋江到底是不是好鸟呢。
崇祯年间
已经考上秀才的金圣叹,正坐在街头给人写书信。
他太穷了,哪怕考上了秀才,但花销太大,就一直穷,写书信好歹能有点进账。
反正他也不怕丢人,后世人不也到处找工作。
看着光幕上说‘金圣叹’,他有预感这人就是自己嘛。
没想到自己还成了文学批评家,金圣叹都恍惚了,笔落在桌上都没反应,“我这么厉害吗?”
桌前正让他帮忙写书信的大娘皱了皱眉,喊道:“金秀才啊,你这是咋了,”
突然大娘一下反应过来,惊得大叫,“哎呀,你也姓金,该不会你和光幕上说的金圣叹是亲戚吧。”
金圣叹被这一大声喊回神了,看着街上的人都看向自己,不好意思的笑了笑,“正是小生。”
这下好了,整条街都热闹了。
{第二位点评宋江的人是鲁先生。
鲁先生的点评也一针见血,他也是批评态度,指出终究是个奴才。
还有一位点评过宋江的人是老人家。
他对宋江前期的才干多是肯定的,但从Z治角度,认为宋江接受招安,是投降派。
批评他革命不彻底,这是没什么好下场的,正好做了反面教材。}
看着这几个评价,老百姓们也有说的。
他们懂,因为后世可是反帝反封建的。
不少百姓话里话外都认同,百姓只是普通人,而这位是站在了广大人民的利益上来分析宋江。
院子里,在忙着劈柴的青年说道:“就是革命不彻底,宋江这人,明知道奸臣当道,还要做无谓牺牲,做所谓的忠臣...”
离经叛道的读书人说,“宋江只顾自己的私利,当腐朽的朝廷一声令下,他就掉过头来服从了。”
走镖的人也说,“我觉得宋江这个人,心不诚,如果和我做兄弟,我肯定不要。”
......
宋朝君臣们很尴尬,真的,虽然是话本,但毫无疑问北宋末年的朝廷的确是腐败的。
这点北宋皇帝们也没办法反驳什么,就像赵佶在位期间,用了多少奸臣。
各朝帝王们也不好说什么,所处的身份不同,如果他们朝代也出现一个‘宋江’,作为皇帝,自然愿意对方归顺,因为他忠于朝廷。
不过大多数明君想了想,他们肯定不会把人逼上梁山,所以宋江也不会有。
视频还在继续
{...在封建时代,忠君代表着那个时代的Z治正确。
可是现代不一样。
皇帝都没了,人们可以言论自由,所以不少人骂他伪君子、骂他不地道。
有人将宋江和刘备对比。
如果你遇到的人是刘备,那和他桃园三结义,你被害死了,对方举国之力为你报仇。
为了请你出山,还三顾茅庐,最后还托孤给你,儿子也管你叫爹。
哪怕你因为某些原因加入到敌方阵营,还不怪你,甚至好好照顾你的妻儿老小。}
各朝人士一看眼睛都放光,这一看,刘备此人实在太仁厚了。
各朝代的那些侠士们,还是很愿意遇到刘备的。
连曹老板看了,都感觉如果他们不是对手,那说不一定都去跟着刘备混了。
可是偏偏他们是对手啊。
曹老板牙疼。
很多逃难来到益州荆州的百姓们,却是十分的高兴。
他们现在的日子渐渐稳定了,说起来,刘备在后世人嘴里那么好,他们都盼着刘皇叔能赢。
刘备的心境也挺动容的,有些不好意思的看了看兄弟们,“其实,没有后世人说的这么好。”
偏偏诸葛亮、关羽他们都相视一笑,好不好他们心里有杆秤。
{要是你遇到的是宋江。
你当他是大哥,他死的时候要把你带走,怕你做错事坏了他的名声。
他为了请动你,诽谤你造反,为家丁作乱、媳妇出轨创造条件,最后你家没了,媳妇也没了,无奈上梁山。
你是反派,他就扮作你,烧杀抢掠,导致你家破人亡,亲人被斩首,不得不加入他。
所以你愿意遇见谁?}
古代的侠士们心里一动,这简直是废话,他们都愿意跟着刘备混。
百姓们也是这样想的。
哪怕混不成兄弟,但在刘备这里当百姓,也放心多了。
刘邦一脸的笑呵呵,“刘备这孩子的确不错。”
刘太公也说,“是不错。”
东汉末年
刘协心里还挺放心的,刘备好,他也就放心了,至少复兴汉室有希望不是吗。
刘备和弟兄们这里一派和谐,东吴和曹营的武将谋臣有些沉默。
建兴年间
刘禅面上很骄傲,那可是他爹,宋江哪能和他爹比?
在蜀汉百姓的心里,自然也是先帝更好,宋江谁啊。
现代时空
等视频结束,刘晓希也说了下历史上的宋江。
“大家都知道故事里的宋江是什么结局,在北宋真实的历史上,宋江最后也是接受了投降和招安。
根据记载,宋江跟着朝廷军讨伐方腊,不过此宋江和起义的宋江是不是一个人,史学界还存在争议。”
看到真宋江也投降了,各朝人士有一种果然如此的感觉。
施耐庵一脸淡定,他本就以真宋江为原型写的,自然知道。
赵煦现在比较愁的是,这方腊起义、宋江起义,这一世还会不会出现?不过赵佶当皇帝昏庸,但他可不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