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陆军首支完全按照“数字化、智能化”理念构建的重型合成旅——“猛虎旅”,在朱日和训练基地接受最高规格的实战化全面检验演习。通过模拟一场高强度、快节奏的体系对抗,展现这支新质战斗力如何将最先进的装备、最前沿的理论和最精锐的人员融合成一个高效、致命、且具备强大韧性的整体,标志着中国陆军完成了从机械化向信息化、智能化的历史性跨越。
场景一:黎明集结——沉默的钢铁丛林
时间: 拂晓前,草原上天色微亮,寒风凛冽。
地点: 朱日和训练基地,待机地域。
视觉描写:
广袤的草原上,看不到士兵的喧闹,只有一片井然有序的钢铁巨兽。上百辆99A式主战坦克如同伏地的猛虎,其复合装甲在微光中泛着冷冽的光泽。
更远处,04A式步战车、07A式自行榴弹炮、phL-191远程火箭炮、以及各式各样的侦察、防空、工程、防化车辆,构成了一幅充满力量感的立体画卷。
所有装备都保持着严格的无线电静默,但一种无形的、高度紧张的战斗气息弥漫在空气中。这不是简单的装备陈列,而是一个即将苏醒的战争巨人。
场景二:大脑与神经——全域信息联动
事件: 演习导演部下达作战指令。
细节描写:
旅指挥所: 并非传统帐篷,而是一个由多台重型方舱组成的高度机动、高度防护的指挥中心。内部,巨大的屏幕上显示着融合了卫星、无人机、地面侦察兵、电子侦察等所有来源的实时、统一的战场态势图。旅长和参谋们通过触摸屏和语音指令,高效地部署任务。
“猛虎”战术互联网: 命令通过高速、抗干扰的数据链瞬间下发至各营、连甚至单车。一辆坦克车长在显示屏上不仅能看见自己连队的位置,还能看到配属的武装直升机、前方无人机传来的实时画面、以及炮兵火力覆盖的范围。
AI“云雀”辅助决策系统: 系统根据实时态势,为旅长提供多个行动方案建议,并预测敌方可能反应,极大缩短了“观察-判断-决策-行动”(oodA)循环时间。
场景三:雷霆突击——空地一体精准打击
想定: “猛虎旅”奉命突破“蓝军”一个加强团的坚固防御地带。
进攻发起:
开场: 数架攻击-11隐身无人机率先悄无声息地渗透,使用精确制导弹药定点清除了“蓝军”的指挥所和关键防空节点。
炮火准备: phL-191火箭炮和07A自行榴弹炮进行了一次短暂而极其精准的齐射,并非覆盖性轰炸,而是根据无人机指示,精确摧毁了雷场、障碍物和暴露的工事。
装甲突击: 炮火延伸的瞬间,99A坦克群以楔形队形发起冲击。它们并非孤军深入,每辆坦克都通过数据链与天空中的武直-10武装直升机、侧翼的步战车共享信息。坦克车长在冲锋途中,即可接收直升机标记的隐蔽反坦克火力点,并优先集火清除。
步兵协同: 04A步战车紧随坦克,在接近敌阵地时释放步兵。步兵班组装备“龙牙”系统,在坦克和步战车的火力掩护下,清剿残敌。
场景四:化整为零与聚合——智能自适应作战
转折: “蓝军”出动预备队进行反冲击,并实施强电磁干扰。
“猛虎旅”的应对:
网络韧性: 战术互联网自动切换到去中心化的自组网模式。即使部分节点被毁或通讯中断,剩余单位仍能通过邻近节点中继,保持基本联络。
分布式作战: 旅长下令各营连“化整为零”,以连甚至排为单位,形成多个独立的作战集群,利用地形分散机动。
智能协同: 这些分散的集群并非各自为战。AI系统根据实时位置和敌情,动态地为它们分配任务和目标,形成“形散神不散”的智能杀伤链。例如,一个坦克排吸引火力,另一个排则迂回至侧翼发起致命一击。
快速聚合: 当发现“蓝军”防线出现漏洞时,分散的集群又能根据指令迅速向关键点聚合,形成局部绝对优势,达成突破。
场景五:终极检验——逆境中的体系韧性
导演部临机设定: 模拟旅指挥所遭“敌”战术导弹打击,指挥链路中断。
应对:
预备指挥所瞬间自动接管指挥权,所有作战数据无缝切换。
同时,按照预案,下属的合成营营长自动获得其作战区域内的临时指挥权,继续执行总体任务意图,展现了强大的指挥体系冗余和下级主观能动性。
在整个过程中,基层部队的作战效能未有明显下降。
章节结尾:
演习结束的信号响起。战场上,“猛虎旅”的旗帜插上了预定目标高地。导演部判定:“红军”以极小代价,圆满完成任务。
旅长从指挥方舱中走出,看着麾下这支钢铁雄师。官兵们脸上没有狂喜,只有经历高强度对抗后的疲惫与沉稳,以及一种深入骨髓的自信。
一位观摩的高级将领对旅长说:“我看到的不再是一支传统的陆军部队,而是一个在地面机动的高度智能化的作战体系。你们证明了,未来的地面战场,‘钢铁洪流’的本质,将是‘信息洪流’和‘智能洪流’。”
夕阳下,坦克与战车的身影被拉得很长。这支军队,已经脱胎换骨,它的力量不再仅仅源于钢铁,更源于那无形却无处不在的数据与智慧。一个新的陆战时代,由此开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