场景一:饥饿的巨兽与沉默的猎手
地点:巴士海峡以南某国际航道咽喉要冲
时间:“斯坦尼斯”号沉没后48小时
联军庞大的战争机器如同饥饿的巨兽,每天消耗着天文数字的物资。尤其是前沿基地(如关岛、日本)在遭受多次打击后,修复和维持作战能力极度依赖从夏威夷乃至本土横跨太平洋的海上运输线。一支由数艘大型快速运输舰(如“阿拉斯加”级或军事海运司令部的滚装船)和油轮组成的运输船队,在两艘“伯克”级驱逐舰和一艘“濒海战斗舰”的护航下,正沿着惯常航线驶向关岛方向。船队指挥官虽然警惕,但认为在广阔的洋面上,遭遇大规模水面舰艇攻击的可能性较低,主要威胁来自空中和潜艇,因此反潜巡逻机在前方巡逻。
他们不知道的是,在航道下方约200米的深水中,三艘中国海军039c型(“元”级)改进型常规AIp潜艇(代号“狼群”),已在此静默潜伏了超过72小时。它们利用复杂的海底地形和温跃层,完美地隐藏了踪迹。AIp系统使它们能在水下长时间低速巡航,无需频繁上浮充电,极大地降低了被发现的概率。
场景二:“北斗”指引,静默待机
“狼群”的伏击并非盲目的守株待兔。通过“北斗星网”,它们获得了近乎实时的情报支持:
卫星情报: 海洋监视卫星捕捉到运输船队离开珍珠港的大致航向和编成。
电子侦察: 岸基和空中的电子侦察单位监测到船队航行中的无线电通讯,帮助精确定位。
水文预报: 精确的水文气象数据,帮助潜艇选择了最佳的潜伏阵位和攻击后的撤离路线。
“狼群”指挥艇,艇长王海峰中校,在声纳屏上清晰地听到了由远及近的螺旋桨噪音,目标识别系统很快将最大的几个噪音源标注为“大型运输舰”。
“各艇注意,目标已进入伏击区。按预定方案,一号、二号艇攻击护航舰,我艇负责主要运输船。保持静默,听我命令齐射。”王海峰的声音在密闭的潜艇内低沉而冷静。
场景三:死亡齐射——鱼雷与导弹的盛宴
当运输船队完全进入伏击圈中心时,王海峰下达了攻击命令。
首轮打击——潜射反舰导弹(鹰击-18):
三艘039c潜艇的潜射导弹垂直发射装置几乎同时动作。导弹在高压气体的推动下冲出水面,点火,拖着尾焰低空掠海飞行,直扑各自的目标。
护航的“伯克”舰虽然反应迅速,拉响警报并启动防空系统,但面对来自水下、不同方向的导弹袭击,拦截异常困难。一枚“鹰击-18”成功命中一艘“伯克”舰的舰舯部,引发剧烈爆炸,使其瞬间失去大部分战斗力。另一枚则击中了一艘大型运输舰的船体,燃起大火。
致命补枪——重型鱼雷(鱼-6):
在发射导弹的同时,潜艇迅速调整姿态,向剩余的主要目标(特别是庞大的油轮和运输舰)发射了鱼-6 重型线导鱼雷。鱼雷入水后,沿着潜艇设定的航线高速扑向目标。
运输船队陷入混乱,护航舰只自身难保,难以有效进行反潜作业。巨大的爆炸声从水下传来,一艘满载航空燃油的油轮被鱼雷击中,发生了灾难性的大爆炸,火光映红了海面。另一艘装载弹药和车辆的运输舰被击中后开始严重倾斜。
场景四:混乱的救援与猎手的撤离
海面上一片狼藉:一艘“伯克”舰重伤瘫浮,一艘“濒海战斗舰”在试图规避时被导弹破片损伤;运输船队中,油轮爆炸沉没,多艘运输舰中弹或中雷,燃起大火,缓缓下沉。落水的船员在燃油覆盖的海面上挣扎。幸存的护航舰只首要任务是救援落水人员,反潜作战效率大减。
而完成攻击的“狼群”,则利用攻击造成的混乱和噪音,迅速下潜至安全深度,依靠AIp系统静默地撤出战场,消失在茫茫深海之中。联军匆忙赶来的反潜巡逻机和舰艇,只能对着浩瀚的太平洋徒劳地投下声纳浮标和深水炸弹。
场景五:战略绞索的收紧
这支运输船队几乎被全歼的消息传到联军指挥部,不啻于又一记重锤。损失的不仅仅是几艘船和上面的物资,更是对联军持续作战信心的毁灭性打击。前线部队开始真切地感受到后勤匮乏的压力——燃油、弹药、备件、食品的供应都变得紧张起来。
在中国战区指挥中心,战报被迅速分析。
“干得漂亮!”一位将军赞叹道,“潜艇部队这一口,咬断了敌人一根重要的‘输血管’。现在,他们的前线力量已经成了无源之水。命令各部,抓住战机,全面扩大攻势,彻底瓦解敌军防线!”
章节结尾:
王海峰的潜艇在深海中安静地航行,艇员们虽然疲惫,但脸上洋溢着胜利的喜悦。声纳兵依然警惕地监听着四周,但除了远处海面传来的模糊爆炸声和船只断裂的噪音,周围只剩下深海的寂静。这次干净利落的水下伏击,如同勒在联军脖子上的绞索,又收紧了一环。战争的胜负天平,已经无可逆转地倾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