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的阳光透过百叶窗,在康复中心的白色地板上投下斑驳的光影。陆军中尉陈锐凝视着眼前那只金属手掌,额角渗出细密的汗珠。两年前台海冲突中的那场爆炸,让他永远失去了左臂和双腿。
“集中注意力,中尉。”林雪教授的声音温和而坚定,“想象它就是你身体的一部分。”
陈锐闭上双眼,回忆起战前打篮球时指尖触球的感觉。突然,监测屏上跳起一道清晰的神经信号波形。
“有了!”助理研究员惊呼。
那只被称为“神工-1型”的机械手微微颤动一下,食指和中指缓缓弯曲,做出一个胜利的手势。
整个实验室爆发出欢呼声。陈锐睁开眼,看着那只按照自己意念动作的机械手,眼眶瞬间湿润。这是他两年来的第一次“握手”。
“信号稳定性达到91.7%,超出预期阈值!”数据分析员报告道。
林雪走到陈锐身边,眼中闪着泪光:“你做到了,中尉。这是中国首例完全由思维控制的智能义肢应用案例。”
这只是开始。
三个月后,“神工-2型”系统已经能够同时控制双侧上肢和下肢义肢。陈锐成为全球第一个能够用思维同时操控四只智能义肢的患者。视频中,他借助外骨骼系统从轮椅上站起,迈出九年来的第一步,这段影像在国际医学界引起轰动。
《自然》杂志主编亲自撰文称:“这不仅是医疗器械的突破,更是人类对抗自身局限性的重大胜利。”
但林雪团队的目光已经投向更远的地方。
“如果我们可以重建运动神经通路,为什么不能修复感觉反馈?”在一次项目研讨会上,林雪提出了更大胆的设想。
难题接踵而至。感觉信号的复杂程度远超运动信号,需要解析的温度、压力、纹理等数据量呈指数级增长。团队花了六个月时间,才初步建立起触觉信号的数字模型。
转折点出现在一个意外的发现。
张浩然博士——团队中最年轻的神经工程师,在分析一位因脊髓损伤瘫痪的病例时注意到,患者腿部虽然无法运动,但大脑仍在持续发送微弱的神经信号。
“就像一条被切断的电话线,两端仍然在尝试通话。”张博士激动地向团队展示他的发现,“如果我们能够搭建一座‘桥梁’呢?”
基于战时开发的量子神经网络芯片,团队开发出“神经桥接”技术。通过植入式传感器阵列捕捉损伤部位以下的残余神经信号,再用人工智能算法进行增强和解码。
2029年春天,医学史上诞生了奇迹。
因战伤瘫痪的护士李静,成为首位接受“神工-3型”脊髓修复治疗的患者。手术后第47天,她的右脚趾首次出现了自主运动。
“我感觉到了...”李静泪流满面,“热水流过皮肤的感觉...”
三个月后,她借助步行器走出了病房。
消息传出,世界震惊。全球超过一亿脊髓损伤患者看到了希望。诺贝尔医学奖委员会公开表示,这将是有力候选项目。
但林雪在庆功会上说的话让所有人沉默:
“我们研发这项技术的初衷,是让战士们回家。但现在我们意识到,它应该属于全人类。”
在政府的支持下,中国建立了“全球神经修复计划”,向各国科学家开放技术平台。美国、欧洲、日本等国的顶尖实验室纷纷加入这项跨越国界的研究。
一年后的世界神经科学大会上,一位美国老兵借助“神工”系统走上讲台。他看着台下的林雪团队,庄严地敬了一个军礼:
“感谢你们让我重新拥抱我的孩子。战争夺走了我们很多,但科学还给了我们更多。”
此刻,在康复中心的花园里,陈锐中尉正与他的女儿玩捉迷藏。金属手指轻轻抓住小女孩的衣角时,传来的是恰到好处的力度和温暖。
“爸爸的手真厉害!”小女孩笑着喊道。
陈锐望向远处实验室的灯光,知道那里的人们正在创造更多奇迹。战争留下了伤痕,但也催生了超越伤痛的力量。神经联结技术联通的不仅是断离的神经元,更是人类共同的情感与希望。
正如林雪在项目日志中所写:“科学的最崇高使命,不是制造更强大的武器,而是修复武器造成的创伤。今天,我们终于在这条路上迈出了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