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章:食堂扩建
卡洛斯的出现及其背后“血牙”兽人的阴影,如同悬在头顶的利剑,让方舟食堂的三人意识到,被动的防御和侥幸的胜利已不足以应对未来。必须利用眼下的喘息期,将这座简陋的防空洞,打造成一个更坚固、更可持续的生存堡垒。扩建计划,在击退水匪后的第五天清晨,伴随着第一缕惨淡的曙光,正式启动。
空气中还弥漫着前几日战斗留下的淡淡硝烟味和隐约的血腥气。秦烈、陈末和马可站在防空洞入口内狭小的空间里,脚下是粗糙不平的岩石地面。一盏用能量电池驱动的简易工作灯发出冷白的光,照亮了秦烈用一块烧焦的木炭在相对平整的岩壁上画出的粗糙草图。
“光是堵门,太被动。”秦烈的声音在空旷的洞内带着回音,他用力在入口内侧画了一个方框,“这里,必须设第二道防线。用我们从那辆废弃运钞车上拆下来的复合装甲门,加上可移动的金属拒马。形成一道瓮城。敌人突破外门,就会困在这个狭小空间,成为活靶子。”他的指尖点着草图上的关键位置,眼神锐利如鹰,仿佛已经看到了未来的攻防战。
马可推了推他那用胶带粘合的眼镜,凑近岩壁,手指在草图深处划了一下:“我同意纵深防御。但我的‘耳朵’和‘眼睛’得往里挪。”他指的是那堆由零件拼凑成的监听和监控设备,“现在的位置太靠前,一有冲突首当其冲。新的指挥中枢和生活核心区必须设在最里面,那里岩层最厚,相对最安全。我们需要一个能持续运作的大脑。”
陈末的关注点更侧重于生存基础。他用手比划着靠近水源(那个初步净化的蓄水池)的一块区域:“厨房得扩大,灶台要重新用耐火砖垒砌,更稳固。关键是水路,”他看向秦烈,“你上次找到的那些旧管道,清理和连接是个大工程。储水罐的位置要兼顾取用方便和安全,最好能砌半高的防护墙,万一……万一有爆炸也能隔开。”
“管道问题不大,我带了切割和焊接工具回来。”秦烈点头,用炭笔在生活区旁边标注了水管走向,“防护墙可以用废墟里的水泥块和钢筋来砌。关键是承重,”他抬头看了看头顶的岩壁,“扩建部分必须加固支撑,不能塌了。”
话题转向最敏感的区域——关押卡洛斯的储藏室。秦烈的表情更加冷峻,他用炭笔在草图上一个远离主要通道的角落重重画了个圈:“这里是颗定时炸弹。墙壁要加厚,内嵌能找到的所有金属板,门闩再加一道粗钢栓。通风口换成最密的钢格栅。”他的语气不容置疑。
马可补充道:“隔离是必须的,但监控不能断。我得重新布线,确保生命体征监测仪24小时运转,还要加一个备用电源。”
一阵短暂的沉默后,秦烈压低了声音,炭笔在草图边缘极其隐蔽地画了一条曲折的虚线,通向防空洞后侧一片未探索的黑暗。“最后一条,”他的声音几乎低不可闻,“应急通道。从这里悄悄挖,不求快,求隐蔽,出口要通向外面的复杂废墟。这是我们最后的生路。”这个计划,只存在于他们三人的默契中。
规划确定后,繁重甚至危险的体力劳动开始了。扩建首先意味着向山体内部和侧后方挖掘。秦烈负责最危险的开凿和爆破。他利用从水匪那里缴获的少量民用炸药(极其谨慎地使用)和自制的燃烧爆破筒,在选定的岩壁上小心翼翼地进行微量爆破。每一次沉闷的爆炸声都让陈末和马可的心提到嗓子眼,飞溅的碎石和弥漫的粉尘让人窒息。爆破后,秦烈会用钢钎和重锤清理松动的岩石,检查头顶结构,再用找来的钢筋和粗木梁搭建临时支撑。
陈末和马可则负责将炸下来的碎石和泥土用自制的简陋手推车一车车运到洞外远处倾倒。这项工作单调却极度耗费体力,汗水很快浸透了他们的衣服,手掌磨出了水泡。废弃车辆坟场找到的几个破损轮胎被改造成了推车的轮子,吱呀作响地在不平的地面上艰难行进。
几天后,当新的空间初具规模,原本狭小的防空洞仿佛被撑开了一倍,虽然依旧简陋,但至少有了清晰的格局。然而,这只是第一步。
接下来的日子,三人根据规划,开始分头建设各个功能区。
秦烈带着陈末,将那道沉重的运钞车装甲门安装到位,铰链用废钢加固。门后的活动路障是用粗钢管和尖锐金属片焊接而成的,需要两人合力才能推动。门口上方的平台用厚木板和沙袋加固,那挺修复的重机枪架设在那里,覆盖了入口前方的扇形区域。秦烈还细致地在门外通道的地面下埋设了几处用爆炸番茄改造的压发陷阱,并做了标记以免误伤。
陈末开始砌筑他的新灶台,寻找合适的耐火砖成了难题,最后他不得不利用一些破碎的红砖和耐火泥混合垒砌,虽然不够完美,但足够结实。马可则忙着将他的设备向内迁移,重新布置错综复杂的线路。最大的挑战是照明。他们现有的能量电池有限,马可尝试将几块破损的太阳能板拼接起来,安装在洞口上方一个隐蔽且能接受阳光的角度,连接上一个老旧的蓄电池,勉强为几盏节能灯供电。光线依然昏暗,但比之前依赖篝火要稳定安全得多。
水源与净水升级这是陈末的重点项目。他将蓝图上的设计与现实材料结合的过程充满挑战。找不到合适的精细过滤膜,他试验了多种替代方案:将多层致密帆布用树脂(从某种变异松木采集)浸泡增强韧性,中间夹上洗净的细沙、木炭粉以及他发现的一种吸附性极强的白色苔藓。泵体用了水匪那台老旧净水器上拆下的,噪音很大,但还能工作。紫外线消毒无法实现,他改为将净化后的水引入一个浅池,池底铺上能找到的最干净的白色石英石,利用阳光进行自然照射杀菌。虽然效率低,但胜在安全。当第一股相对清澈、辐射值显着降低的水从这套“山寨”系统流出时,三人都松了一口气。
囚禁区加固: 对卡洛斯所在的储藏室,秦烈投入了最多精力。墙壁内侧加钉了能找到的所有金属板,从废弃冰箱、汽车车门到路牌。门栓换成了更粗的实心钢条,需要专用扳手才能开启。通风口被换成密实的钢网。马可布置了额外的传感器,时刻监控里面的动静。
在整个扩建过程中,被囚禁的卡洛斯成了一个沉默的观察者。通过观察口,他能看到外面的忙碌身影,听到持续的敲打、焊接和讨论声。陈末每次送食物时,会发现这个绿皮巨汉有时会静静地看着扩建的工程,那双竖瞳中的狂暴似乎被一种复杂的、难以解读的情绪所取代——或许是好奇,或许是一丝极微弱的、对稳定环境的向往?有一次,陈末端着食物过去,正值秦烈在附近用重锤敲击固定支撑梁,声响巨大。陈末下意识地对观察口说了句:“加固,安全。”卡洛斯的目光在陈末和声响方向之间移动了一下,喉咙里发出一个极其模糊的、近乎“嗯”的音节,随即又归于沉寂。
经过十余天日夜不休的艰苦努力,方舟食堂终于焕然一新。虽然处处透着废土资源的匮乏和将就——墙壁粗糙,管线裸露,设备简陋——但功能清晰,防御层次分明。夜晚降临,几盏节能灯发出稳定的光,取代了摇曳不定的火光。净水装置发出有节奏的嗡鸣,预示着明天将有更充足的干净用水。
秦烈站在加固后的了望点,目光扫过每一处新工事,检查着可能存在的疏漏。陈末和马可坐在新开辟的生活区里,疲惫地喝着热水。马可擦了擦额头的汗,看着初步成型的据点,感叹道:“总算有点家的样子了……就是不知道,如果‘血牙’或者‘破碎之爪’真的派大队人马来,我们这些工事能撑多久。”
秦烈没有回头,声音沉稳却带着一丝凝重:“尽我们所能,做好一切准备。剩下的,交给命运。至少现在,我们有了更多周旋的资本,不再是只能被动挨打。”
陈末看着稳定运行的水处理系统和更加有序的空间,心中稍安。这个小小的“方舟”,在风暴将至的废土上,凭借智慧和汗水,努力地变得更加强韧。然而,他也清楚,扩建只是物理上的准备,真正的挑战,或许才刚刚开始。下一步,他们必须继续尝试与卡洛斯沟通,揭开“血牙”和“血池”的秘密,为那看似不可避免的未来冲突,积累每一分胜算。扩建后的食堂在夜色中静默伫立,如同一个刚刚披上重甲的战士,等待着未知的考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