予安在帮助他人的过程中,不仅巩固了知识,胸膛里更挺起了一种被需要的骄傲,早早地体会到了“传递”与“分享”带来的满足。
冯玉娟果然如陆云瑶所料,成了家属院里一个不可或缺的“信息港”。她丈夫李振邦在作战股,消息灵通,她便常常在与顾辰翊的日常闲聊中,似无意实有意地透露一些风声。
“顾团长,我听说这次师里组织的轮训,可不比往年。”一天傍晚,她借着送些新摘的青菜过来,压低了些声音说,“不仅要考军事指挥,文化基础也得过关,甚至可能加点简单的时政和科技常识……上面风向变了,强调干部要全面发展。您可得心里有数,云瑶姐不在身边,您这又当爹又当妈的,千万别把自个儿前程的事耽误了。”
这些话,顾辰翊一字不落地听进了心里,面上却依旧沉稳如山,只客气地道了谢。
但夜深人静,待两个孩子都进入梦乡后,他书桌上的台灯亮得比以前更久了。
橘色的灯光下,他不仅反复研读陆云瑶寄回来的那些《航空知识》、《现代军事》杂志,还把过去的军事理论教材翻出来,一页页重新咀嚼。
他甚至开始尝试阅读《参考消息》上那些对他来说有些佶屈聱牙的国际时事评论,遇到不懂的名词就查字典,一点点地啃。
他清晰地认识到,自己理解抽象概念的能力确实比赵大刀强,但距离新时代对军人“有文化、懂科技”的要求,还差得远。
这种清醒认知带来的压力,被他悉数化作了伏案苦读的动力,仿佛在无声地准备着一场关乎未来、不容有失的“硬仗”。
远在千里之外的陆云瑶,其敏锐的触角仿佛穿透了时空,精准地捕捉到了家庭内部这种微妙的压力变化和学习需求的上扬。
她的下一封回信,没有再提具体的家务建议或育儿技巧,取而代之的,是一套沉甸甸的《数理化自学丛书》,以及几本砖头般厚重的《世界军事史》、《地缘政治基础》。
她在给顾辰翊的信中写道:“辰翊,看到你和孩子们,还有赵班长都在努力适应新东西,我很高兴,也有些心疼。
别给自己太大压力,学习是终身的事,循序渐进就好。这套书或许能帮你系统打打基础。至于时政,不妨先从每天听收音机里的新闻摘要开始,结合地图看,慢慢就能理出脉络。
辰翊,知识无涯,学海共济。与君共勉。”
她给予安的信里表扬了他的“小教员”工作,并寄回一个地球仪:“予安,认识了‘range’和‘angle’,再看看这个地球仪,你会明白,妈妈和赵伯伯他们关注的‘距离’和‘角度’,是在一个多么广阔的舞台上。”
给予乐的信则鼓励她继续用画笔记录:“乐乐,你画的赵伯伯学新装备,就是历史的一部分。试着把爸爸晚上看书的样子也画下来,那一定很动人。”
陆云瑶的“远程赋能”总是如此精准和及时。地球仪的到来,让予安的视野从图纸上的符号扩展到了整个星球;那套自学丛书,为顾辰翊提供了系统学习的路径;而对予乐的肯定,则让她更加确信自己记录的价值。
五月的第三个周末,营区组织了一次家庭日活动,有拔河、接力跑等比赛。顾辰翊带着予安参加了父子接力。
发令枪响,顾辰翊如离弦之箭冲出,稳健地将接力棒交给予安。予安憋足了劲,小脸涨得通红,奋力向终点冲刺,最终为他们这个“小家”赢回了一条毛巾和两块香皂的奖品。
予安拿着奖品,兴奋得小眼睛发光,看向爸爸的眼神里充满了崇拜。冯玉娟在一旁对周红梅说:“瞧见没,顾团长带兵带娃都有一套。”
这个五月,变革的压力与成长的喜悦交织。
赵大刀在予安的“谐音教学”和顾辰翊的辅导下,终于能独立完成新型雷达的基础操作流程,脸上重现了光彩;顾辰翊在学习的静水深流中,感到自己的思维正在被悄然打开;孩子们则在参与父辈世界的过程中,获得了前所未有的成就感和对知识力量的初步认知。
傍晚,顾辰翊在给陆云瑶的回信中写道:“……瑶瑶,书已收到,甚好。赵班长已能基本操作新装备,士气复振。予安之地球仪,甚得其心,终日旋转不已。予乐之画技又有精进。我近日读书,偶有所得,方知昔日之浅陋。家中诸事顺利,夏粮长势良好。你我虽隔山水,然心向一处,各自精进,便是家之幸事。勿念。”
夜色渐浓,月季的香气随风潜入室内。顾辰翊搁下笔,看着窗外沉静的夜色和屋内安睡的儿女,心中充满了面对未来的平静与力量。
他知道,前路尚有挑战,但这个家,以及它所连接的一切,正以一种积极而坚韧的姿态,迎接着属于八十年代的、充满无限可能的明天。
一九八零年,六月。暑气渐浓,蝉鸣聒噪,海风裹挟着湿热的咸腥气扑面而来。
院子里的月季开到了极盛,花瓣边缘微微卷曲,颜色却依旧浓烈。乌桕树的树冠如华盖,投下大片阴凉。
菜地里,黄瓜顶花带刺,西红柿由青转红,那几株向日葵也已蹿得老高,壮实的花盘开始追逐太阳的脚步。
小院里的日子在闷热中继续,却因着与外界的联结愈发紧密,而显得并不沉闷。
赵大刀的“文化攻坚战”取得了阶段性胜利。
在予安充满想象力的“谐音教学法”和顾辰翊的耐心辅导下,他终于能独立操作那台新型测距雷达,虽然速度慢些,但准确率达标了。
团里组织考核,赵大刀顺利通过,这个铁打的汉子眼眶有些发红,考核结束就跑到顾家,把通过的通知书拍在桌上,嗓门洪亮:“老顾!通过了!多亏了你,还有咱这小予安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