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察家举起手的那一刻,老夫子没有打断。他坐在椅子上,手指轻轻搭在桌沿,目光落在对方脸上。
摄像机还开着,灯光照得人微微发暖。
“当你们变成行业标杆,会不会也变成别人口中那个‘不肯开放专利’的大公司?”
问题落下,现场安静下来。
老夫子没急着回答。他低头看了眼自己的手,指甲边缘有些粗糙,那是连着三天熬夜改方案留下的痕迹。他想起数据室里那台总在凌晨响起来的打印机,还有小王趴在桌上睡着时手里还攥着笔的样子。
他抬起头,说:“我会怕。”
这句话让记者愣了一下。
“我怕的不是被人说垄断,而是有一天我们真的开始觉得,这些技术只能握在自己手里才安心。但只要还记得为什么出发,就不会走偏。”
他说完,会议室里的气氛变了。不再是那种你来我往的交锋,而像是一段对话终于进入了正题。
主持人看了看表,轻声说:“时间到了。”
工作人员上前收设备,有人关掉投影,灯重新亮起。老夫子站起身,活动了下手腕。这一坐就是两个小时,腰有点僵。
他走出多功能厅时,公关团队正在外面等。品牌部总监迎上来,手里拿着平板,“内容剪辑已经完成,等您确认就可以发布。”
老夫子点点头,“先看一遍。”
他们进了编辑室。屏幕上开始播放剪辑后的专访视频。节奏比现场更紧凑,但关键语句都保留了下来。尤其是最后那段话——“我希望没人记得这是谁发明的,就像今天没人问电灯是谁造的一样。”
剪辑师小心翼翼地问:“要不要加点背景音乐?或者在您说话的时候,给个光晕特效?现在流行这种风格。”
老夫子摇头,“不用。”
“可别的企业家都会做形象包装,至少加个字幕强调金句。”
“我要的是让人记住话,不是记住我站在光里。”
团队里有人小声嘀咕:“可这样不够突出个人魅力啊。”
老夫子听见了,笑了笑,“我不是来做明星的。”
他指着屏幕,“就用原版,把我说‘彻夜改参数’那段加上字幕标红。其他的,别动。”
会议结束,他回到办公室。窗外天色已暗,城市灯火渐次亮起。他打开电脑,接入金手指系统,输入指令:“准备监控明日八点上线的专访传播情况。”
系统提示:已设定自动追踪节点,覆盖主流平台及行业论坛。
第二天早上七点五十分,老夫子刚进公司,就看见前台的小姑娘捧着手机笑。
“您上热搜了。”她抬头说,“词条是‘他说不想被记住,但我们忘不掉’。”
他嗯了一声,走进办公室,打开内网后台。
媒体团队已经上传了正式版视频,三家合作媒体同步推送。点击量在十分钟内突破十万。评论区开始滚动更新。
他一条条往下看。
有人写:“听他说‘改到有人趴在键盘上睡着’,我眼眶热了。我们厂的技术员也是这样。”
也有质疑的声音:“嘴上说不求名利,结果还不是靠专利赚钱?这话太虚。”
老夫子没删,也没回应。他调出金手指的情绪分析模型,前两千条评论中,正面占比百分之六十八,中立百分之二十三,负面集中在几个财经自媒体账号,转发量高但互动模式异常。
他立刻判断:有水军带节奏。
八点十七分,媒体团队发来消息:“要不要出澄清稿?”
老夫子回复:“不急。”
他让团队放出一段花絮视频。画面里是他走进数据室,拿起一份泛黄的实验日志翻看,纸页上有咖啡渍和铅笔修改的痕迹。镜头扫过墙上贴着的一张便签,上面写着:“第十七次失败,明天继续。”
视频只有三十秒,配文是:“他说希望没人记住他,但我们记得他曾彻夜改参数。”
这条动态发出后,风向开始转变。
有用户转发说:“原来他们真是在纸上一笔笔画出来的算法。”
另一个回复接道:“比起那些开发布会吹ppt的,这才是实打实的路子。”
九点四十五分,话题冲上热搜第一。多家科技媒体转载原视频,并加上点评标题:“一家不说大话的公司”。
老夫子坐在办公桌前,看着实时数据图。传播曲线呈稳定上升趋势,没有剧烈波动,说明讨论是自然发酵的。
他端起杯子喝了口茶,温度刚好。
十一点整,他接到品牌部总监电话:“有二十多家中小企业联系我们,想了解技术合作的可能性。”
“不是来要授权费的?”他问。
“不是。他们说,想看看能不能学你们的方法。”
老夫子放下电话,沉默了一会儿。
他再次打开金手指,输入关键词:“基层技术人员反馈分析”。
系统筛选出最具代表性的十条留言。
一条写道:“理念很动人,但我们小公司没资源搞这种研发。”
另一条说:“我们也想坚持创新,可老板只看季度报表。”
还有人说:“你们能熬出来是因为有资本撑腰吧?普通人根本等不到第七十二小时。”
老夫子看完,打开录音功能,开始口述一段补充视频脚本。
“我知道很多人觉得,这种故事只属于大公司。但我想说,标杆的意义不是让人照搬,而是证明一件事可以做成。我们接下来会开放部分非核心数据接口,供中小企业测试使用。不需要签协议,不收费。你们可以用它验证自己的想法。”
他说完,把脚本发给媒体团队。
“什么时候发?”
“下午三点。”
“好。”
下午两点五十九分,他在办公室等结果。
三点整,补充视频上线。
不到十分钟,评论区炸开。
“真的假的?免费开放接口?”
“刚试了申请通道,流程简单得不像话。”
“你们不怕我们拿去商用?”
老夫子看到这条,笑了。他敲下回复:“怕什么?技术跑得越远,电网就越稳。这不正是我们想要的?”
晚上七点,他还在看数据报告。
传播范围已覆盖全国二十三个省份,相关讨论出现在高校论坛、工厂车间群聊、甚至县城供电所的例会记录里。
有一条私信引起他的注意。
发信人是西北某小镇的电力维护员,说他们镇上的微电网经常跳闸,看了视频后试着用公开的日志思路调整了调度逻辑,昨晚第一次实现了整夜稳定供电。
结尾写着:“我不知道这算不算创新,但我敢改了。”
老夫子把这条信息截下来,存进文件夹,命名为“回响”。
他关掉电脑,站起身。
窗外城市灯火通明,远处一栋写字楼的外墙上,正循环播放着他们公司的宣传短片。没有夸张标语,只有一行字缓缓滑过:
“技术不该是新闻,它该是日常。”
他看了一会儿,转身拿起外套。
助理敲门进来,“明天专家委员会要来考察,行程已经排好。”
老夫子点头,“让他们来。”
他走到门口,又停下。
“对了,最近有没有人再提‘零和游戏’那句话?”
助理笑出声,“提疯了。有个老师上课直接用那句当标题,叫《创新不是打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