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目在突破瓶颈后进入了高速发展的阶段,大量的计算、验证和论文撰写工作接踵而至。乔琳作为核心,几乎将所有时间都投入其中,生活规律得像一台精密仪器。清晨练功,高效工作,摄入足量而洁净的食物,体内青莲本源平稳而高效地运转,支撑着她日复一日的脑力巅峰状态。她的气质在这种极致的专注与持续的优化下,愈发沉静内敛,仿佛一块吸纳了所有光线的深海玉石,只在偶尔抬眼时,眸中会掠过一丝能穿透迷雾的锐利清光。
周正的出现,开始变得频繁而自然。他不再是那个只在大型学术会议上偶遇的、带着些许仰慕的同乡旧识,而是逐渐融入了乔琳所在的学术生态圈。
第一次,是在研究所附近一家口碑很好的轻食馆。乔琳习惯性地在午餐时间来这里快速解决一顿,通常是一个人,边吃边浏览最新的预印本论文。那天,她刚坐下不久,就听到一个略带迟疑的声音。
“乔博士?这么巧。”
乔琳抬头,看到周正端着餐盘站在旁边,脸上带着恰到好处的惊讶和笑意。
“周博士。”乔琳微微颔首。她记得他考入了复旦,出现在这座城市并不奇怪。
“我可以坐这里吗?其他地方好像没位置了。”周正环顾了一下确实有些拥挤的餐厅。
乔琳点了下头:“请便。”
用餐期间,周正没有刻意找话题,只是在她放下平板休息的间隙,自然地聊起最近读到的一篇与乔琳研究方向相关的数学物理交叉领域的文章,提出了几个颇有见地的疑问。问题本身质量很高,显示了他扎实的功底和认真的思考。乔琳简单回答了其中两个关键点,周正听得专注,偶尔提出追问,气氛更像是一场小型的学术讨论,而非刻意的搭讪。
此后,类似的“偶遇”便开始时有发生。有时是在研究所图书馆的期刊区,周正会就某篇刚出版的论文向她请教;有时是在某个小型研讨会的茶歇时间,他会主动过来交流听讲心得;他甚至通过正式的学术邮件,向乔琳请教一个她之前报告中提到的技术细节,邮件措辞严谨,完全是对待前辈学者的态度。
乔琳对此并未多想。在她看来,周正勤奋、好学,对科研有热情,而且他提出的问题往往能切中要害,某种程度上甚至能给她带来一些新的视角。她乐于与这样的同行交流。体内青莲本源流转平稳,并未因周正的接近而产生任何异常的波动,仿佛只是在处理一件与学术资料、实验数据无异的寻常信息。
周正的做法聪明而克制。他严格保持着学术后辈的姿态,所有的接触都围绕着专业话题展开,从未逾越,也从未流露出任何超出学术欣赏之外的情感。他像是在耐心地织一张网,用的却是最柔软、最不易察觉的丝线,一点点地,将自己嵌入乔琳高度专注而纯粹的工作生活圈。
这天,乔琳需要一些特定参数的半导体材料样本进行初步测试,她记得周正所在的实验室似乎有相关资源,便通过邮件询问了一句。周正回复得极快,不仅详细列出了他们实验室现有的相关材料参数,还主动表示可以帮忙联系更合适的合作单位,并且附上了几家单位联系人的方式和初步沟通的结果。
效率之高,考虑之周全,让乔琳都有些意外。她回复邮件表示感谢。
周正很快又回了一封,语气依旧客气而专业:“乔博士不必客气,能帮上忙就好。我们组最近也在关注这个方向,以后或许还有更多可以向您请教合作的地方。”
合情合理,无可指摘。
乔琳关掉邮件页面,继续投入到工作中。体内青莲本源悠然流转,将这段小小的插曲迅速归类于“有效的学术资源协调”,未在她心中留下任何特殊的印记。
她不知道,或者说并未在意,在网络的另一端,周正看着已发送的邮件,嘴角微微扬起一个笃定的弧度。他知道乔琳是怎样的一个人,清楚她的世界由什么构成。他想要的,不是轰轰烈烈的追求,而是细水长流的渗透,是让她习惯他的存在,认可他的价值,最终,将他视为她那个纯粹世界里,一个自然而然、不可或缺的部分。
无声的接近,如同春雨,润物细无声。而乔琳这株深深扎根于学术沃土、不断向着真理天空生长的植物,尚未察觉,身边多了一缕试图缠绕依附、共同生长的藤蔓。
她的注意力,依旧全部聚焦在那些未解的公式、待验证的数据和遥远而璀璨的科学星空之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