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队院子里人声鼎沸,晒谷场上挤得水泄不通。院门口立着一块新刷的木牌——“嫂子学院”,红漆鲜亮得晃眼。
刘春梅和何大婶带着几个嫂子正在忙着招呼人,煮水的煮水,倒茶的倒茶。宋梨花站在临时搭的木台上,手里拿着小喇叭,声音清脆:“各位乡亲,嫂子学院今天正式开门,咱不收学费,也不收礼,学的都是能立竿见影的本事——缝纫、裁剪、缝补、做点小吃、养鸡养兔……学会了,就能在家挣钱!”
台下的媳妇们面面相觑,几个年纪大的男人也凑在一起嘀咕:“这能成吗?女人学这些……真能挣钱?”
“哼,谁知道呢。”有人摇头,“女人啊,管好家就是了,瞎折腾啥。”
宋梨花心里听见了,但脸上没变色,只是笑着朝人群挥手:“不信的,先看看咱的第一批学员示范!”
只见台后走出来六个年轻媳妇,有穿着干净围裙的,也有抱着布料的,她们把刚缝好的手提袋、围裙、枕套一一展示给大家看。
刘春梅抱着个布包,边展示边说:“这是我三天学的,用旧床单做的围裙,成本几乎不要钱,镇上的供销社可以收,一个能卖三毛钱。”
“三毛一个?!”人群里有人惊呼,“一天能做几个?”
“快的话十几个。”刘春梅笑了笑,“手快的,还能接邻村的活呢。”
人群开始有点动心了。几个婆婆一边挤上来看,一边低声嘀咕:“真能卖?那可比整天等家里给口粮强多了。”
宋梨花见火候到了,补刀说道:“咱嫂子学院还免费提供材料,学会了你就能做,做了还能卖,我们有固定收购的人,不愁卖!”
这话彻底点燃了场子。
原本靠在墙角冷眼旁观的王翠花,突然冲出来喊:“我报名!”她素来嘴巴快,还转头对邻居说:“我手巧,这活我肯定行!”
一有人带头,其他人立刻跟上。短短半个时辰,院里就报了二十多个人。
然而,就在宋梨花准备宣布第一期名单时,大队会计老杜闯了进来,黑着脸道:“梨花,这事儿……大队长找你谈!”
人群一听,瞬间安静下来。
宋梨花心头一紧。
她知道,嫂子学院的顺利开门,恐怕要迎来第一个真正的阻力了……
黎清秋早上五点就醒了。
外面天色才蒙蒙亮,军区的晨号已经吹响,哨音在空旷的营区上空回荡,像是给她提了个醒——今天可不是平凡的一天。
她翻身下床,动作轻得像只猫,生怕吵醒还在睡的顾长河。
男人昨晚值了半夜的临时勤务回来,倒头就睡,呼吸均匀沉稳。黎清秋低头看了他一眼,忍不住在心里笑了笑——这人平日里硬得像块钢,睡着的时候倒有点少年气。
她没多停留,利落地穿好衣服,系好围裙,下厨房忙活起来。
粥、鸡蛋、小咸菜,还有一笼热气腾腾的玉米面馒头,这是她给自己准备的底气——嫂子学院第一天开课,不仅要讲得好,还得让大家在茶歇时间吃得舒心。
等到顾长河醒来的时候,厨房里已经香气四溢。
他走过去,刚想伸手去帮忙,黎清秋就瞪了他一眼:“你今天任务重,不许分心,快吃了赶紧走。”
顾长河挑了挑眉,“你才是,别逞能。”
“放心吧,我今天要的是全军区嫂子们的第一印象,不能掉链子。”
两人简单吃了早餐,顾长河被一群等他开晨会的战士“押”走,黎清秋则提着早准备好的两个竹篮,里面除了吃的,还有一沓厚厚的讲义。
嫂子学院的第一堂课地点,在军区家属大院的多功能活动室。
这间平时用来开家属会的地方,今天已经被布置得焕然一新——几排整齐的桌椅,墙上贴着手写的红色标语:“团结互助,共筑军嫂新风!”
黎清秋到的时候,已经有七八位军嫂提前到了,有年轻的,也有带着孩子来的。
“黎嫂来了!”有人喊了一声,大家的目光齐刷刷看过来。
她笑着走过去,把手里的玉米面馒头和粥一一放到茶歇桌上:“先别急着开会,大家尝尝我早上蒸的馒头,地道的东北味儿。”
一个年纪最小的军嫂忍不住先掰了一块,咬了一口眼睛一亮:“哎呀,这味儿真香!比食堂的强多了!”
话一出口,气氛立刻热络起来,几个原本拘谨的嫂子也笑着上前拿馒头,边吃边聊。
等大家都差不多到齐,黎清秋才拍了拍手:“咱们今天第一课,不是做饭,不是缝补,而是——学会做一个有底气的军嫂。”
此话一出,有人愣了:“这还用学吗?跟着丈夫过日子,不就行了?”
黎清秋没有急着反驳,而是举了个例子:“昨天我去菜市场,碰到一个嫂子抱怨,家里一个月伙食费只够买白菜和土豆,她觉得没办法改善。可是同样的钱,有人能做出十几种菜,你们说,这是会不会的差别?”
这一下,几个嫂子立刻来了兴趣,纷纷点头。
黎清秋顺势接下去:“军嫂不只是等丈夫发工资、盼他休假。我们要学会理家、护家、管家,还得在外人面前能撑得起场面。”
她拿出一份印着《嫂子学院课程安排》的讲义,递到大家手里。
第一课——《军嫂的自我管理与形象塑造》。
第二课——《家用资金的分配与巧用》。
第三课——《应对突发情况的沟通与协调》。
第四课——《军区礼仪与公共形象》。
“这些课,不是我一个人在讲,咱们还会请老军嫂、部队医生、心理辅导员来帮忙。”黎清秋边说边扫视全场,“你们的丈夫在前线守护国家,我们在后方守护家庭,这是一条战线。”
说到这里,有位年纪稍大的嫂子突然红了眼眶:“我家老刘在边境三年没回家了,这些年都是我一个人撑着。”
黎清秋走过去,轻轻握住她的手:“所以我们要抱团,谁家遇到事,其他嫂子帮一把。这不是客气,这是咱们的规矩。”
整个课堂的气氛,从一开始的拘谨,到后来的逐渐松动,甚至有人主动分享生活小窍门:
“我家冬天取暖费高,我就用废棉布做了个门帘,能省不少煤。”
“我做咸菜有自己一套方法,放到来年春天还脆。”
黎清秋及时点头肯定,还把这些方法记录在讲义的空白处,准备整理成《嫂子生活锦囊》。
到茶歇时间,大家又围在馒头桌旁,笑声此起彼伏。
黎清秋心里明白——这第一步,她算是走稳了。
课后,几个年轻嫂子特意留下来帮忙收拾桌椅,其中一个小声说:“黎嫂,你以后要是开个缝纫课,我肯定报名。”
黎清秋笑着点头:“那咱们下个月就排上。”
临近中午,她正准备回家,忽然被一个急匆匆赶来的传令兵拦住:“黎嫂,顾副营长让您马上去军部,有紧急情况。”
她心里一紧——顾长河很少在上班时间叫她过去,难道是出了什么事?
她没多问,快步跟着传令兵走向军部大楼,心里已经飞快地盘算——不管前面等着她的是什么,她都得应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