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嫂子学院”荆南试点班圆满结束后,沈知秋带回的不止是一叠满意度调查表,更是一份长长的申请名单——二十三位军嫂家属主动报名参加“创业实训班”。
她心知:这是一把火点着了。
这群女人,渴望改变。
而嫂子学院下一阶段的重心,就是:让她们“从会持家,到能创家”。
**
“嫂子创业第一课”,定在了南山镇镇委党校的小会议室里。
和以前的课堂不同,这次来的人穿得精神利落,带着笔记本、样品甚至账本,个个眼里发光。
沈知秋站上讲台,开门见山:
“今天不是听我讲课,是你们来展示。”
“你们会做什么?会卖什么?想干什么?来,一个个说!”
第一位站起来的,是王香兰,40岁出头,丈夫是油库兵,常年不归。
她捧出一个巴掌大的竹编盆景,底座刻着“愿君平安”四字。
“这是我家附近竹林里的竹子做的,我做了三年了,以前只送人,现在有人让我拿去集市卖。”
沈知秋拿在手里细看,结构精致、纹理温润,但缺少包装和品牌设计。
她当即点头:
“这个东西不是‘送礼品’,是‘精神寄托’。”
“我们不只卖‘竹’,我们卖的是等待中的情感,是家属的一种‘祈愿’。”
沈知秋亲自给起了个名字:“望君安·手作盆景”。
还让设计部做了标贴样稿,并提出一个小细节建议:
每个盆景底座,配一张卡片——“写给你的人,一句想说但不敢说的话。”
这想法一出,全场鼓掌。
**
接下来说话的,是刚从营地课回来的“嫂子班花”陈玉英。
她本是中专毕业,在镇上当过代课老师,后来因为结婚离职。
“我会做糖画,还学过剪纸,我想把这两个结合,做‘定制糖纸’——婚礼、满月、入伍、退伍都能用。”
说着,她拿出一个红纸信封,封口处是一朵糖画莲花,下面嵌着一圈细小剪纸边纹,颇具巧思。
沈知秋看得眼睛发亮。
“你这个项目,一定要申请‘非遗融合创业孵化’。”
“我联系文旅局给你备案,咱们嫂子学院可以开设专门课程,从‘糖纸定制’走到‘嫁礼文化产业’。”
陈玉英激动得眼圈都红了。
“我……我还以为自己就只能当个‘文化兴趣组’的小组长。”
沈知秋走过去拍了拍她肩:
“文化,也是生产力。”
**
第三位发言的是一个憨厚女人,叫宋小翠,平时不爱说话,这次却咬着牙提了个“大项目”。
她家是养蜂世家,三十多箱蜜蜂,年产量过千斤,但销路一直靠“亲戚介绍”。
“我……我想注册一个品牌,叫‘屯兵山蜜’,因为我男人就在屯兵山站岗。”
沈知秋一听,立刻指着她手上的土陶蜂蜜罐:
“你这个不叫‘土’,你这个叫‘军属原蜜’,比人家都市有机农庄还纯。”
“嫂子学院帮你出包装设计,公社那边我去找支书,让他们给你拍宣传片——我们就把‘屯兵山连队媳妇养的蜜’这个牌子打出去!”
宋小翠眼眶一红,“我也没念过几天书……你说真能做?”
沈知秋笑着说:
“你念的不是书,是三十年山路,是你丈夫站岗时你一个人扛的蜂箱。”
“这,就是你比别人更值得信任的‘底气’。”
**
这堂“创业实训课”最后,沈知秋把所有学员召集到一起:
她写下四个大字:“从盆景到品牌”。
然后她说——
“你们做的每一样东西,哪怕只是在厨房里、灶台边、炕头上,也都能成为商品,只要你认认真真、持之以恒。”
“嫂子学院不是慈善,也不是照顾,更不是扶贫。”
“我们要做的,是把‘嫂子’这个身份,转化为一种力量、一种责任,一种能在市场中自立的自信。”
讲完这番话,会议室里一片寂静。
然后是热烈的掌声,眼泪和微笑交织在每一张普通却坚毅的脸上。
**
当天下午,“嫂子创业实训基地”正式挂牌。
沈知秋签下第一批扶持协议,帮扶七个项目:盆景、糖纸、蜂蜜、编织、老面馒头、枕芯、花草茶。
她明白,这不是一个人的事业。
嫂子学院的未来,就藏在这一双双粗糙却灵巧的手中。
而她,愿意为这群嫂子们铺路,哪怕路途再远。
**
几天后,顾砚东站在训练场边接到一通电话。
是某部军嫂,在嫂子学院公众号后台留言的录音:
“我以前觉得军属就是等男人回家,现在我知道,我们能做的不止是等,我们还能建家、带娃、赚钱、创业,让他们回头看到的,不是一张愁苦的脸,而是一盏温暖的灯。”
顾砚东听完,沉默很久,嘴角缓缓扬起。
那一刻,他忽然很想回家。
那个家,有她,有光,有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