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为本源平衡体后,元初境修士的使命发生了本质变化——从“守护平衡”转为“维系本源”。他们不再需要主动清理混沌隐患,自身的存在即是对法则的最好约束:气感境修士的感知会因本源共鸣而自动纯净,金丹境能量的平衡膜会因本源牵引而完美稳定,甚至连时空乱流都因本源平衡体的法则辐射,变得比以往温顺了许多。
但新的责任也随之而来。太初鼎在平衡网收缩的位置,发现了一处直径不足丈许的“本源裂隙”——裂隙中流淌的不是混沌能量,而是一种从未见过的“虚无法则”,这种法则既不属混沌也不属平衡,接触到的物体都会被悄无声息地湮灭,连元初平衡网的法则光带都能被其缓慢消融。
“虚无法则的特性是‘无’。”林尘与苏瑶深入裂隙边缘探查,金色的本源平衡体光芒在接触裂隙时,竟出现了微弱的黯淡,“它不与任何法则发生冲突,却能像墨滴入水中般,稀释甚至消除现有法则的存在。”
本源裂隙的扩大速度极慢,每年仅蔓延寸许,但太初鼎的推演显示,千年后它将穿透初始平衡本源的屏障,进入多元宇宙的法则核心,届时所有法则都可能在虚无法则的稀释下逐渐消失,最终回归一片虚无。
“必须找到虚无法则的源头。”阿木提议进入裂隙探查,他的本源平衡体已能在法则湮灭中维持自身存在,“裂隙另一端大概率连接着一个‘虚无界’,只有找到那里的法则核心,才能阻止裂隙蔓延。”
探索小队由十名最强的本源平衡体组成,林尘与苏瑶担任领队,太初鼎的分鼎被炼化为“本源锚点”,确保小队在虚无法则中不会迷失方向。进入裂隙后,周围的时空完全消失,只剩下无尽的灰色虚无,修士们的本源光芒成为唯一的光源,光芒所及之处,虚无法则如同潮水般退避。
深入千里后,他们发现了一些奇特的“法则残片”——这些残片是被虚无法则消融到只剩一丝的多元宇宙法则,残片上还能看到气感境的感知纹路、金丹境的能量结晶……阿木拾起一块元婴境魂核残片,残片在他手中化作一道流光,传递出最后的信息:“虚无界的核心,是‘无中生有’的悖论点……”
信息中断处,前方的虚无开始剧烈波动,一个由纯粹虚无法则构成的“悖论旋涡”出现在眼前。旋涡中心,时而诞生出一缕法则,转瞬又被虚无吞噬;时而湮灭一片虚无,却又从中浮现出新的法则碎片,完全违背多元宇宙的平衡之道。
“这就是虚无法则的源头。”苏瑶的银绿色本源光芒投射出旋涡的结构,“它在不断重复‘诞生-湮灭’的循环,每次循环都会向裂隙释放一丝虚无法则,而循环的动力,来自于我们多元宇宙的法则辐射——我们的法则越强,它的循环就越剧烈。”
这一发现让众人陷入两难:削弱自身法则会导致多元宇宙的平衡网松动,可能引发新的混沌隐患;维持现状则会加速裂隙扩大,千年后仍是灭顶之灾。
“或许……我们可以用‘平衡悖论’应对。”林尘沉思良久,提出一个大胆的方案,“虚无法则的本质是‘无’,而我们的本源平衡体是‘有’,但平衡的终极,本就包含‘有无相生’的道理。就像气感境的感知需要‘有’的聚焦与‘无’的扩散结合,我们可以向漩涡注入‘可控的虚无’。”
所谓“可控的虚无”,是让本源平衡体暂时剥离部分法则,形成与虚无法则同质但受控制的能量,这些能量注入漩涡后,既能满足其对“无”的需求,又能通过本源共鸣阻止其过度吞噬“有”的法则。
阿木率先尝试,他剥离出相当于气感境感知强度的本源能量,将其转化为灰色的可控虚无,注入悖论旋涡。旋涡的波动果然减弱了三成,向裂隙释放的虚无法则也随之减少。但半炷香后,可控虚无的控制力开始减弱,旋涡又有复苏的迹象。
“需要持续注入,还要按‘有无平衡比’调节。”苏瑶计算出精准的比例:每注入一份可控虚无,就需同步注入半份本源平衡能量,让漩涡内的“有无”始终维持2:1的动态平衡。
十名本源平衡体轮流注入能量,三天后,悖论旋涡的循环强度下降了七成,本源裂隙的蔓延彻底停止。林尘在漩涡边缘留下一枚太初鼎分鼎,分鼎会自动按比例释放能量,长期维持有无平衡。
返回多元宇宙后,林尘将这次发现记录在《本源平衡大典》的新增卷中,特别强调:“平衡之道,不止于混沌与秩序的调和,更在于有无、虚实的共生。本源平衡体的责任,不是固守现有法则,而是接纳一切可能影响平衡的存在,将其纳入更大的平衡体系。”
本源裂隙的危机暂时解除,但虚无法则的出现,让所有修士意识到,多元宇宙的平衡之道仍有未知的领域等待探索。而林尘与苏瑶站在混元圣地的观星台上,望着本源平衡体的光芒与初始本源交相辉映,知道他们的永恒守护之路,还有很长很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