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他无法说服自己。
刑警的直觉,以及那份源于深厚同期情谊而产生的、近乎本能的熟悉感,都在告诉他事情没那么简单。
他站在原地,目光再次扫过熙熙攘攘的人群,试图从中再捕捉到哪怕一丝相似的痕迹,但一无所获。那两个少年就像水滴融入大海,消失得无影无踪。
如果……如果那真的和松田有关呢?
一个更加大胆,甚至堪称疯狂的念头冒了出来。
那个组织的手段诡秘莫测,人体实验、意识转移……这些只在科幻作品里出现的概念,在组织的阴影下,未必是完全的空想。
松田当初是如何从爆炸中活下来的?他为何会失去记忆成为田纳西?这背后是否隐藏着更骇人听闻的真相?那个国中生体型的“松田”,会不会是某种……实验的产物?或者,是松田本身出了什么他们无法理解的变故?
这个想法让他不寒而栗——如果真是这样,那意味着松田的处境可能比他们想象的更加危险和复杂。
他想起萩原研二,想起他提起松田时,那强装镇定下深藏的痛楚和期盼;想起他家里那只因为“长得像小阵平”而被收养、取名为“马自达”的黑猫。
如果让研二知道,可能存在一个少年时期的“松田”……伊达航几乎不敢想象那会对研二造成怎样的冲击。
伊达航几乎能想象到萩原研二会是何种反应——那必然是火山喷发般的激动,不顾一切的追寻,以及随之而来的、可能更深重的失望或危险。
希望越大,失望时的毁灭性就越强——在事情没有弄清楚之前,他绝不能向萩原研二透露半个字。
同样,他也不能联系降谷零和诸伏景光。
他们身在虎穴,每一步都如履薄冰,如同在刀尖上跳舞,任何一点来自外界的、计划外的变数,都可能打乱他们的步调,甚至直接危及他们的生命。
Zero和hiro肩负着更重要的使命,不能因为一个尚未证实的、离奇的发现而让他们分心涉险。
这件事,目前只能他一个人知道,一个人调查。
伊达航深吸一口气,做出了决定。
漫展会馆外的阳光有些刺眼,他眯起眼睛,拿出手机,开始查询关于江古田区的基本情况。
作为一名经验丰富的刑警,他有自己的渠道和方法。
他需要先确认那个鸭舌帽少年的身份——找到他,或许就能找到那个卷发少年。他要弄清楚,那个少年究竟是谁,为什么会长着那样一张脸,他和松田阵平,和组织,到底有没有关系。
这不再仅仅是一次偶然的“眼熟”,这可能是一条意想不到的、通往迷雾深处的线索。无论最终结果如何,他都必须查下去。为了松田,为了研二,也为了他们五个曾经在樱花树下立下的、虽未被言明却彼此铭记的誓言。
娜塔莉见他心不在焉,体贴地让他先回去工作,伊达航只能抱歉地表示下次再好好陪她。
他坐进自己的车里,没有立刻发动引擎,而是靠在驾驶座上,点燃了一根烟。烟雾袅袅升起,模糊了他刚毅的面容。
车窗外的世界依旧车水马龙,喧嚣而真实,但他知道,在这一切之下,潜藏着无数不为人知的暗流。而他,或许刚刚触碰到了其中隐秘的一丝。
松田……他在心中默念着这个名字,如果你真的遭受过……无论你在哪里,变成什么样子,我们都不会放弃你。
伊达航掐灭了烟,眼神重新变得坚定而锐利。他发动汽车,方向盘一打,驶入了川流不息的车道。
*
几天后,伊达航的车停在江古田一处僻静的街边,车窗紧闭,将他与外界隔成两个世界。
他并没有立刻下车,而是靠在驾驶座上,双手搭在方向盘,目光锐利地扫视着不远处那栋标注为“黑羽宅”的普通二层民居。
夕阳的余晖给建筑物镀上了一层温暖的金边,院落整洁,窗帘半掩,一切都透着寻常人家的安宁。
然而,他内心的波澜并未因这片宁静而平息。经过初步调查,黑羽快斗的背景干净得像一张白纸,一个品学兼优、热爱魔术的普通国中生,社会关系简单,没有任何迹象表明他与那个黑暗世界有牵连。
就连那天漫展的同行,在监控里看起来也只是两个结伴游玩的少年,除了那个卷发少年的长相……
冷静,伊达航。
他在心里对自己说。作为一名经验丰富的刑警,他见过太多因为先入为主而走入死胡同的案例。
此刻,他必须将“松田阵平”和“田纳西”暂时从脑海中剥离,以最客观、最审慎的态度来处理眼前的信息。
首要,不能排除单纯就是长得像的可能性。
毕竟另外那个少年也有一张和工藤新一极为相似的脸。
世界上人口众多,出现毫无血缘关系却容貌相似的人,虽然概率低,但并非不可能。
也许那个少年只是恰好拥有与少年松田相似的骨相和一头同样不羁的卷发,在特定的角度和光线下,再加上自己内心深处对同期好友的挂念,才会产生如此强烈的既视感。
他回忆起那个卷发少年跑动时略显生涩的姿态,以及一些下意识的小动作。这些细节,如果剥离“松田”的滤镜去看,或许可以解释为个人习惯、身体协调性问题,甚至是某种轻微的神经系统特性,未必就与组织挂钩。
那么,黑羽家附近监控失灵的巧合呢?
线路老化导致监控故障,在老旧社区确实时有发生。
维修记录看起来是真实的,如果硬要将此归结为“人为制造巧合”,则需要更多、更坚实的证据支撑,目前看来,缺乏依据。
伊达航深吸一口气,理智逐渐占据了上风。
他意识到,自己之前的反应可能确实掺杂了过多的个人情感。
因为知道松田还活着,因为知道他身处险境,所以任何一点与之相关的蛛丝马迹,都会被他无限放大,甚至直接与组织挂钩。这其实是一种调查中的大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