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趣阁 通过搜索各大小说站为您自动抓取各类小说的最快更新供您阅读!

百草堂的晨光刚漫过案几,苏清瑶就把一叠解剖学图谱拍在了林墨面前。纸页上清晰印着人体神经、血管的分布示意图,她指尖点在胸腔位置:“你看,至阳穴对应的区域只有肋间神经和胸膜,根本没有所谓的‘经络通道’。”她抬眼直视林墨,眼神里带着学术辩论的锐利,“昨天你用至阳穴治胃痛,顶多是刺激神经产生的镇痛反应,和经络没有半毛钱关系。”

林墨刚给案几上的艾条掸去浮灰,闻言动作一顿。他拿起祖父的医案,翻到画着经络循行线的那一页,指尖划过至阳穴到胃脘的虚线:“祖父医案里记了上百例,至阳穴治胃寒急症百试百灵。中医说督脉贯脊通阳,至阳穴是阳气交会处,能温通气血、散寒止痛,这不是单纯的神经刺激能解释的。”

“可现代医学里根本没有‘经络’这个解剖结构!”苏清瑶翻开笔记本,上面密密麻麻记着实验数据,“我查了国内外的研究,所谓‘经络感传’大多是受试者的主观感受,没有任何仪器能检测到经络的实体存在。你那套‘气的运行通道’,在解剖学上站不住脚。”

陈小雨端着三碗艾草茶走进来,见两人剑拔弩张,悄悄把茶杯放在他们手边:“清瑶姐,林哥,有话好好说嘛。”她凑到图谱前,指着至阳穴的位置,“可是昨天秀兰阿姨确实十分钟就不疼了呀,不管有没有经络,管用不就行了?”

“这不一样!”苏清瑶转头对陈小雨说,“科学讲究实证,不能凭经验就认定一个不存在的结构。我们做研究要严谨,不然中医永远会被当成‘伪科学’。”她又看向林墨,语气放缓了些,“我不是否定你的疗效,只是觉得该用科学的方法解释,而不是归因于虚无缥缈的经络。”

林墨没反驳,拿起一根艾条点燃。艾烟袅袅升起,他走到穴位铜人旁,指尖顺着督脉的铜钉划过:“你说没有经络,那为什么艾灸至阳穴能治胃痛,艾灸其他相近穴位就没用?”他指着铜人上的灵台穴,“这个穴位和至阳穴只隔一寸,主治咳嗽气喘,对胃痛毫无效果。如果只是刺激神经,为什么差别这么大?”

苏清瑶愣住了,一时语塞。她确实没考虑过穴位特异性的问题,翻了翻笔记本:“可能是不同穴位对应的神经支配区域不同,至阳穴的神经刚好与胃部神经有关联。”

“那中医的经络循行线,为什么和神经、血管的分布不完全重合,却能精准对应病症?”林墨追问,“祖父医案里说‘督脉为阳脉之海’,至阳穴通阳散寒,刚好对应胃寒急症的病机。这不是巧合,是古人对人体气血运行规律的总结。”

正在后院晾晒艾草的赵铁山听见争执,提着竹篮走进来。他放下篮子,拿起案几上的茶杯喝了口茶:“你们年轻人啊,总纠结于‘看得见’和‘看不见’。”他指着窗外的铜人巷,“你看巷口的石板路,下雨时水流顺着路沟走,可你看不见路沟里的引力和地形影响。经络就像这无形的‘水势’,是气血运行的规律,不是实体管道,但确实存在。”

苏清瑶皱起眉:“赵叔,您这是类比,不是科学证明。”

“中医的智慧,很多时候比科学仪器看得更透。”赵铁山拉过一把椅子坐下,拿起林墨的医案,“当年我跟你祖父学诊,他就说‘经络者,气血之通路也,无形而有质’。你可以把它理解成人体的‘能量网络’,虽然解剖刀切不出来,但能通过气血运行感知到。”他指着至阳穴,“至阳穴在督脉上,督脉通阳,胃寒是阳气不足,艾灸这里能调动全身阳气去温寒邪,这就是‘通则不痛’的道理。”

“‘能量网络’这种说法太模糊了!”苏清瑶坚持道,“做科研必须有可测量、可重复的指标。我可以设计个实验,用肌电图监测艾灸至阳穴时胃部肌肉的反应,再对比艾灸非经络穴位的效果,看看是否真有差异。”

林墨眼睛一亮:“好啊,我同意做实验。”他转头对赵铁山说,“正好让数据说话,也让清瑶看看经络的作用。”

苏清瑶没想到林墨这么爽快,愣了愣后立刻拿出手机联系实验室:“我明天就申请设备,找十位胃寒患者做对照实验。”她顿了顿,补充道,“如果实验结果真能证明至阳穴的特异性与经络循行一致,我就承认经络的存在。”

“一言为定。”林墨伸出手,两人指尖相握,带着几分较劲的力道。

陈小雨在一旁拍着手笑:“这下有好戏看了!我要把实验过程拍成短视频,让粉丝们也看看中医到底科不科学。”

当天下午,苏清瑶就带着实验方案回来了。她把表格递给林墨:“十位患者,随机分成两组,一组艾灸至阳穴,一组艾灸旁边的灵台穴,每次艾灸十五分钟,连续三天,监测胃痛缓解程度和胃电活动变化。”她指着表格里的指标,“胃电频率、振幅,还有患者的疼痛评分,都是客观数据,不会有主观偏差。”

林墨仔细看着方案,忽然指着“艾灸时长”一栏:“胃寒急症的调理,艾灸时间不能一概而论。祖父医案里说‘寒轻者十五分钟,寒重者需二十分钟’,我建议根据患者舌苔厚薄调整时长,这样更贴合临床实际。”

苏清瑶沉吟片刻,点头同意:“可以,但要记录在案,作为变量分析。”她忽然想起什么,“对了,我联系了马明哲主任,他愿意提供医院的胃电监测仪,还能帮我们做数据统计。”

林墨挑眉:“马明哲?他不是一直质疑中医吗?”

“正因为他质疑,才更需要他来做第三方见证。”苏清瑶说,“他是西医专家,由他来分析数据,结果更有说服力。”

第二天一早,马明哲就带着两台胃电监测仪来到百草堂。他穿着白大褂,手里拿着文件夹:“林墨,苏清瑶,我丑话说在前面,要是实验结果证明不了经络的特异性,你们可得承认,至阳穴的疗效就是神经刺激导致的。”

“要是能证明呢?”林墨反问。

马明哲笑了笑:“要是能证明,我就在医院推广至阳穴艾灸,还帮你们发表论文。”

很快,十位胃寒患者陆续来到百草堂。为了保证实验的严谨性,苏清瑶提前一周就通过社区医院和线上平台筛选患者,每一位都经过了严格的初诊:舌苔必须是典型的白腻苔,脉象沉紧有力,且近三个月内没有服用过影响胃肠功能的药物,排除了胃溃疡、胃癌等器质性病变。陈小雨拿着登记本,逐一核对患者信息,还贴心地给每个人倒了杯温热的艾草茶:“大家稍等一下,等会儿会给大家分组,不管分到哪一组,后续都会根据情况调整方案,保证大家都能得到治疗。”

第一位患者是住在铜人巷北口的王大叔,今年五十八岁,开了半辈子的早点铺,常年凌晨三点起床备料,胃寒的毛病跟着他十几年了。分到艾灸至阳穴组后,他撸起后背的衣服,肩胛骨中间的位置因为常年受寒,肤色都比其他地方偏暗。林墨拿出酒精棉仔细消毒穴位,又用记号笔做了个小小的标记,才点燃三年陈的艾条。艾条刚靠近皮肤,王大叔就“嘶”了一声:“林大夫,这艾条不一样啊,热得很舒服,不是那种扎人的烫。”林墨手法娴熟地悬灸着,艾火距离皮肤三寸左右,均匀地旋转移动:“大叔,这是咱们自己种的艾草,晒了三年,药效足,火力也温和。您放松,要是觉得烫就说一声。”艾烟袅袅升起,带着淡淡的清香,不到五分钟,王大叔就说:“肚子里好像有股暖流在窜,以前疼的时候都是冰凉的。”十五分钟后,林墨熄灭艾条,王大叔站起身活动了一下,捂着肚子哈哈大笑:“真不疼了!刚才来的时候还弯着腰,现在能直起身子了,肚子里暖暖的,舒服多了!”

马明哲盯着胃电监测仪的屏幕,手指在键盘上快速敲击着,记录下每一个数据点:“胃电频率从治疗前的2.1次\/分升到了3.3次\/分,振幅也从原来的50微伏提高到了120微伏,这变化太明显了!”他推了推眼镜,看向王大叔,“大叔,您现在用0到10分评价一下胃痛的程度,0分是完全不疼,10分是最疼的时候。”王大叔想了想:“来的时候得有8分,现在顶多2分,就剩点隐隐的感觉了。”马明哲把数据记在表格里,又快步走到另一组,那里是住在巷尾的李阿姨,正在艾灸灵台穴。他看了看监测仪,眉头皱了起来:“李阿姨,您感觉怎么样?”李阿姨揉了揉后背:“后背挺热乎的,就是胃里还是老样子,坠着疼,没什么变化。”监测仪上的曲线几乎和治疗前一样平缓,胃电频率才2.3次\/分,振幅也只提高了10微伏。马明哲把数据记下来,心里第一次对自己固有的认知产生了动摇。

那位患者摇摇头:“还是有点疼,就是觉得后背热烘烘的,胃里没什么感觉。”监测仪显示,他的胃电指标几乎没有变化。

实验进行到第三天,数据差异越来越明显,连苏清瑶都不得不承认其中的规律性。艾灸至阳穴的五位患者里,王大叔已经能正常吃早餐了,再也不用像以前那样喝半碗热粥都胃疼;四十岁的张女士原本疼得连班都上不了,现在已经能正常上下班,只是偶尔吃生冷食物会有点不适;最严重的是六十岁的刘大爷,之前疼得整夜睡不着,现在每晚能睡六个小时以上。这五位患者的胃痛缓解率平均达到82%,胃电活动恢复正常的有四位,只有张女士因为长期熬夜,胃电频率还略低于正常水平。而艾灸灵台穴的五位患者,李阿姨的胃痛只缓解了一点点,还是不能吃油腻食物;三十岁的小陈因为经常加班吃外卖,胃痛反而加重了些;另外三位也只是感觉后背发热,胃部症状缓解率只有35%,胃电指标改善微乎其微,甚至有两位的胃电振幅比治疗前还略低。

马明哲把统计报表铺在案几上,手指在两组数据间来回滑动,眉头拧成了疙瘩:“数据确实有天壤之别,至阳穴组的疗效甩了灵台穴组几条街。”他抬头看向林墨,语气里少了之前的质疑,多了几分探究,“但这只能说明至阳穴对胃寒胃痛有特异性疗效,不能直接证明经络存在。”他拿起解剖图谱,指着至阳穴对应的位置,“从西医角度看,这里的脊神经后支刚好连接到胸交感神经节,而胸交感神经节又能支配胃部的平滑肌和腺体,可能是这种神经通路起到了调节作用,和经络没什么关系。”

苏清瑶也拿着数据表格反复看着,她特意做了折线图,至阳穴组的疗效曲线呈陡峭的上升趋势,而灵台穴组的曲线几乎是水平的。她翻出解剖学教材,对比着神经分布图谱:“可灵台穴和至阳穴只隔了一寸,对应的脊神经是相邻的,支配的交感神经节也有重叠,按说刺激效果应该差不多才对。”她指着图谱上的神经分支,“你看,这两条神经的传导路径几乎一样,为什么疗效差异这么大?”她第一次对自己坚信不疑的解剖学理论产生了动摇,之前从未想过穴位之间仅仅一寸的距离,会产生如此悬殊的效果。

“这就是经络的循行规律在起作用。”林墨从抽屉里拿出一本线装的《经络图考》,翻到督脉那一页,上面用朱砂画着清晰的经络线条,至阳穴的位置用红点做了标记,旁边还标注着“督脉与阳维脉交会穴”。“至阳穴不只是督脉上的一个点,它还是督脉和阳维脉的交会之处,阳维脉能维系诸阳经,所以艾灸这里能调动全身的阳气。”他又翻到胃经的页面,“胃属阳明经,和督脉通过阳维脉相互联络,阳气一足,就能温化胃里的寒邪,这就是‘通则不痛’。”他指着灵台穴的标注,“而灵台穴只是督脉上的穴位,和肺经关联紧密,只能调理肺部气机,对胃部的寒邪自然没用。这不是神经分布能解释的,是经络系统的联络和调节作用。”

“还是没有实证!”苏清瑶仍不服气,“除非我们能检测到气血在经络里运行的轨迹,否则我不能认同。”

赵铁山这时从后院走进来,手里拿着一把刚整理好的艾草,叶子上还带着新鲜的水汽。他把艾草放在墙角的竹筐里,拿起案几上的茶杯喝了口茶,慢悠悠地说:“你们年轻人啊,总盯着书本上画的那些线条,却忘了人体是活的。”他走到穴位铜人旁,手指敲了敲铜人身上的经络线条,“当年我跟你祖父学诊的时候,也跟你清瑶一样,总想着用解剖刀找到经络。有一次来了个偏瘫的病人,你祖父扎了曲池、合谷几个穴位,病人当场就能抬胳膊了。我问他为什么,他就带我去看田埂里的水。”赵铁山回忆着往事,眼神里满是怀念,“他说你看这田埂,水顺着沟流,你看不见沟里的土是什么样的,但你知道水一定顺着沟走。经络就像这田埂里的水沟,是气血运行的通道,虽然解剖刀看不到,但气血会顺着它走。”他拿起林墨的医案,“你祖父记了上百例,至阳穴治胃寒,百试百灵,这就是气血顺着经络运行的证明。”

“可空气能通过实验证明其存在!”苏清瑶反驳道,“经络却不能,这就是本质区别。”

“那是因为现在的仪器还达不到检测经络的精度。”林墨从医案里抽出一张泛黄的纸,上面是祖父手绘的经络感传图,“你看这个案例,三十年前有个敏感体质的病人,艾灸至阳穴后,他能清晰地感觉到一股热流从后背顺着脊柱往下走,到腰部后拐向腹部,一直流到胃部。这种‘气至病所’的感传现象,不是神经刺激能解释的,神经的传导是直线的,不可能拐这么多弯。”他指着感传路线,“这条路线和督脉、胃经的循行线完全吻合,这就是经络存在的直接感受证据,只是没办法用现有的仪器测出来而已。”

马明哲突然放下手里的文件夹,像是想起了什么重要的事情:“我想起三年前在国外的医学期刊上看到过一篇研究,是日本东京大学做的。他们用同位素标记了血液里的钙离子,然后在志愿者的足三里穴上扎针,结果发现钙离子的扩散路径和中医的胃经循行线几乎一模一样。”他挠了挠头,“不过当时我觉得这太玄乎了,就没当回事,现在想想,说不定真有点道理。”他看着苏清瑶,语气里多了几分不确定,“或许经络真的存在,只是我们现有的解剖学和生理学知识还没办法解释它,就像以前人们不知道空气存在一样,不是不存在,是没找到检测的方法。”

苏清瑶沉默了,她拿出计算器,反复核算着两组数据的差异,又翻看着国内外关于经络研究的文献。有一篇北京中医药大学的研究提到,艾灸经络穴位时,局部组织的温度上升速度比非穴位区域快30%,而且温度能沿着经络循行线传导。她之前总觉得这些研究不够严谨,现在结合自己做的实验数据,不得不承认其中的合理性。她翻开笔记本,用钢笔认真地写下:“经络存在性待验证,但至阳穴对胃寒胃痛的特异性疗效显着,且无法用现有神经分布理论完全解释。”写完后,她抬头看向林墨,眼神里的锐利少了些,多了几分真诚:“我承认这个疗效是客观存在的,也认可穴位有特异性。但我还是觉得,我们应该做更深入的研究,找到更直接的证据,而不是停留在传统概念上。”

“其实中西医的认知体系本就不是对立的,只是看问题的角度不同。”赵铁山从柜子里拿出一个陶罐,里面装着晒干的桂花,他给每个人的茶杯里都加了一勺,“西医就像看房子的钢筋水泥,看得清楚每一根柱子、每一根梁;中医就像看房子的格局和气场,知道哪里通风好、哪里聚气。”他指着穴位铜人,“经络就是人体的‘气场通道’,是气血运行的规律总结,不是解剖刀能切出来的钢筋,但它确实能决定人体的‘气场’好不好。就像这铜人巷,你解剖开石板路,看不到‘路’,但你知道人该怎么走,车该怎么停,这就是规律的力量。经络也是一样,它是古人通过几千年的实践总结出来的气血运行规律,能指引我们调理身体,这就够了。”

苏清瑶抬头看向林墨,眼神里的锐利少了些,多了几分思索:“我承认至阳穴的疗效是客观存在的,也认可穴位的特异性。但我还是觉得,我们应该继续研究,用科学的方法揭示其本质,而不是停留在‘经络’这个传统概念上。”

“我完全同意你的想法。”林墨笑着给苏清瑶的茶杯里续了热水,“其实我从来没说过要否定现代科学,反而觉得现代科学是解释中医的好工具。”他拿起艾条,“比如这次实验,你用胃电监测仪证明了至阳穴的疗效,这就是用科学方法验证中医理论。我们可以继续深入,比如检测艾灸至阳穴后,患者体内的胃动素、胃泌素这些胃肠激素的变化,再看看神经递质比如去甲肾上腺素、5-羟色胺的水平有没有变化。”他翻到医案的某一页,“祖父记载胃寒患者艾灸至阳穴后,‘胃中温煦,纳食增进’,这可能和胃肠激素的变化有关。我们可以把这些数据找出来,说不定就能找到经络作用的物质基础。”

苏清瑶眼睛一亮,瞬间来了精神,她拿出随身携带的速写本,快速画起了研究框架图:“我可以申请我们学校的生理实验室,那里有高效液相色谱仪,能精确检测神经递质的含量;还有酶联免疫检测仪,测胃肠激素也没问题。”她一边画一边说,“我们可以设计一个更严谨的实验,招募更多患者,至少三十人,分成三组:至阳穴组、灵台穴组,再加一个非穴位对照组。监测指标除了胃电和疼痛评分,还要加血清胃肠激素、神经递质水平,甚至可以做红外热成像,看看艾灸后温度传导的路径是不是和经络一致。”她抬头看向林墨,眼里满是兴奋,“如果红外热成像能拍到温度沿着督脉传到胃部,那就是经络存在的直接影像学证据!”

陈小雨举着手机凑过来,屏幕上正播放着她昨天拍的实验花絮,已经有两万多点赞了。“清瑶姐,这个研究必须拍下来!”她指着评论区,“你看这些评论,有个做消化科护士的网友说,他们医院好多胃寒病人用西药效果不好,都想试试艾灸;还有个大学生说他奶奶也是胃寒,想知道怎么艾灸。”她兴奋地晃了晃手机,“我可以拍实验过程的科普视频,比如怎么找至阳穴,艾灸时要注意什么,再穿插你们的研究进展,肯定能火!”她想了想,又补充道,“标题就叫‘中医艾灸治胃痛,科学实验揭秘真相’,既接地气又有说服力,肯定能吸引很多人看!”

马明哲看着眼前斗志昂扬的三人,忍不住笑了起来,他收起文件夹,语气里带着几分感慨:“真没想到,我一个坚定的西医,居然会被拉来做中医实验的见证人。”他翻了翻手里的数据表,“说实话,一开始我就是想来挑错的,觉得你们这是瞎折腾,经络这种虚无缥缈的东西怎么可能有科学依据。”他看向林墨,眼神里多了几分敬佩,“但这三天的实验数据摆在这儿,王大叔从弯着腰进来,到直着身子出去,这效果骗不了人。”他顿了顿,认真地说,“数据我会带回医院,用专业的统计软件再分析一遍,保证结果的准确性。要是后续研究有需要,我可以协调医院的资源,比如胃镜室可以帮忙做胃黏膜的检查,看看艾灸后胃黏膜的炎症有没有改善。”他笑着补充道,“林墨,以前是我偏见太深了,以后多交流,中西医结合,说不定能解决很多疑难杂症。”

林墨递给他一杯加了桂花的艾草茶,茶香混着桂花香格外清新。“马主任,其实我特别理解你之前的想法。”林墨语气诚恳,“以前很多人对中医的印象就是‘老古董’‘不科学’,因为很多理论没办法用现代科学解释。”他拿起祖父的医案,“但中医的核心是‘以人为本’,不管用什么理论,能治好病才是关键。西医擅长用手术、药物治疗器质性病变,比如胃溃疡穿孔,必须靠西医手术;但像胃寒这种功能性的问题,中医的艾灸、针灸效果可能更好。”他看着马明哲,“我们不是对手,是伙伴。比如一个胃寒合并胃溃疡的病人,你用西药治溃疡,我用艾灸温胃寒,效果肯定比单独治疗好。”

马明哲接过茶杯,喝了一口,桂花的甜香中和了艾草的微苦,口感很好。“你说得太对了。”他放下茶杯,从口袋里掏出一张名片递给林墨,“这是我的私人电话,以后有复杂的病例,随时给我打电话,我们一起会诊。”他想起医院里几个疑难病例,“我们科有个病人,胃溃疡治好了,但总觉得胃里发凉,吃了很多助消化的药都没用,下次我带他来看看,试试你的艾灸。”他站起身,“我先回医院了,数据整理好给你发过来,后续研究有需要随时开口。”临走前,他特意走到穴位铜人旁,仔细看了看至阳穴的位置,掏出手机拍了照,笑着说:“回去我也研究研究这经络,说不定以后我也能给病人推荐艾灸呢。”

送走马明哲,苏清瑶立刻把速写本摊在案几上,开始完善研究方案。她对照着《经络学》和解剖学教材,在图上标注出至阳穴、灵台穴的精确解剖位置,又查了胃电监测的标准参数,确保实验指标的规范性。“林墨,你看这个样本量够不够?”她指着方案上的“30人”,“根据统计学公式,每组至少8人才有统计学意义,我们分三组,30人应该够了。”林墨凑过去,指着“纳入标准”一栏:“要加上‘近一周内未服用抗胆碱能药物’,这种药物会影响胃电活动,可能干扰结果。”他又翻到祖父的医案,“还有,要区分‘胃寒实证’和‘胃寒虚证’,实证舌苔白腻、脉沉紧,虚证舌苔薄白、脉沉细,艾灸时长应该不一样,实证十五分钟,虚证二十分钟,这个要作为分层变量。”苏清瑶赶紧记下来,眼里满是认可:“还是你考虑得周到,中医的辨证施治确实是关键,不能一概而论。”

陈小雨则忙着剪辑上午拍的实验花絮,她特意给王大叔前后对比的画面加了慢动作,又配上了轻快的背景音乐。“林哥,清瑶姐,你们快来看!”她举着手机跑过来,屏幕上是刚剪好的短视频,开头就是王大叔弯腰进店的画面,然后是艾灸过程,最后是他直起身子笑着感谢的画面,配文“中医艾灸治胃痛,十分钟见效?实验告诉你真相”。视频刚发出去五分钟,就有几百个点赞,评论区里热闹非凡。“你看这个评论,‘我爷爷也是胃寒,求穴位位置’!”陈小雨兴奋地说,“我赶紧回复他了,告诉他至阳穴在第七胸椎棘突下,还拍了铜人上的位置照片。”她又刷新了一下,“还有个医生评论‘实验设计很严谨,期待后续结果’,这可是专业人士的认可!”

赵铁山端着一盘刚蒸好的艾草糕走进来,蒸笼还冒着热气,艾草的清香弥漫了整个堂屋。“你们俩别光顾着研究,饿坏了肚子可不行。”他把盘子放在案几上,拿起一块艾草糕递给苏清瑶,“尝尝你赵叔的手艺,用咱们后院种的艾草做的,加了点糯米粉,不粘牙。”苏清瑶咬了一口,艾草的清香混合着糯米的软糯,味道很好。赵铁山看着案几上的研究方案,笑着说:“你祖父当年也做过类似的尝试,他跟市里的医院合作过,用针灸治面瘫,也测过肌电图。”他回忆道,“那时候条件差,没有现在这么精密的仪器,但结果很显着,针灸组的治愈率比西药组高40%。”他拿起林墨的医案,“你祖父常说,‘医道无止境,不墨守成规,不盲目否定’。你们现在用现代仪器研究经络,就是在走他当年想走的路,把传统和现代结合起来,这才是中医的未来。”

林墨拿起一块艾草糕,慢慢嚼着,艾草的清香在嘴里散开,让他想起了小时候跟着祖父学艾灸的日子。祖父也是这样,一边蒸着艾草糕,一边教他认穴位,告诉他“艾灸不仅要找准穴位,还要懂病人的体质”。他看着苏清瑶认真记录的侧脸,阳光透过窗棂照在她的头发上,泛起一层柔和的光晕;再看看案几上祖父的线装医案和苏清瑶的现代实验方案,忽然觉得这场关于经络是否存在的辩论,从来就没有输赢。苏清瑶用现代科学的方法验证中医的疗效,他用中医理论指导科学实验,这本身就是一种融合。就像艾草糕里的艾草和糯米,看似不相关,却能搭配出独特的味道。“其实我们争论的不是经络是否存在,”林墨轻声说,“是如何让更多人相信中医的智慧,如何用现代人能理解的方式解释中医。”

“清瑶,”林墨放下艾草糕,指着医案里的一组病例,“我们可以把研究再拓展一下,做一个‘经络-穴位-体质-疗效’的关联研究。”他翻到标注着“胃经穴位”的页面,“祖父记载了足三里、内关、中脘等不同穴位对胃痛的疗效,比如足三里治‘食积胃痛’,内关治‘气滞胃痛’,中脘治‘寒积胃痛’。我们可以招募不同证型的胃痛患者,分别艾灸对应的穴位,用你的仪器检测各项指标,看看是不是每个穴位都只对特定证型有效。”他拿出笔,在方案上画了个表格,“这样不仅能证明经络的特异性,还能为不同证型的胃痛制定标准化的艾灸方案,以后基层医生也能照着用。”

苏清瑶抬起头,眼里闪着兴奋的光,她立刻在速写本上画了个复杂的实验设计图:“这个想法太棒了!我们可以分五个组,除了之前的三个组,再加足三里组和内关组,分别对应食积胃痛和气滞胃痛。”她查了查文献,“我看到有研究说,不同证型的胃痛患者,胃电的基础频率不一样,食积型的胃电频率偏低,气滞型的偏高。我们可以先测基础胃电,再艾灸对应的穴位,看看是不是能把胃电调节到正常水平。”她越说越兴奋,“如果这个研究做好了,不仅能证明经络和穴位的特异性,还能为中医的‘辨证施治’提供客观的电生理指标,这在国际上都是首创!”她拿出手机,“我现在就给我们教授发消息,跟他申请这个研究课题,有这么好的临床基础,肯定能获批!”

陈小雨在一旁听得热血沸腾,她举着手机开始拍研究方案的特写:“那我们的百草堂以后就是‘中医现代化研究基地’了!”她对着手机镜头说,“家人们,告诉大家一个好消息,林哥和清瑶姐要做一个超大的中医实验,研究不同穴位对不同胃痛的效果,后续会持续更新实验进展,想了解的赶紧关注!”她放下手机,兴奋地说,“我还要做一个‘胃痛科普系列’,每天讲一个胃痛的证型和对应的艾灸方法,再结合实验案例,肯定能帮到很多人。”她翻着手机里的粉丝列表,“现在已经有五千多粉丝了,大部分都是有胃痛困扰的,要是能帮他们治好病,比什么都强!”

夕阳西下,金色的阳光透过窗棂洒进百草堂,给案几上的经络图谱、实验数据和研究方案都镀上了一层暖光。林墨和苏清瑶头挨着头,在速写本上修改着实验细节,为了样本量的问题争论不休,林墨觉得至少要40人才能覆盖不同体质,苏清瑶则认为30人已经能满足统计学要求,最后两人达成一致,招募35人,预留5个备用样本。陈小雨坐在一旁的椅子上,戴着耳机剪辑最新的科普视频,时不时抬起头给他们递个水果。赵铁山坐在门口的竹椅上,手里摇着蒲扇,看着眼前的年轻人,脸上露出了欣慰的笑容。堂屋角落里,艾灸的余烟还在袅袅升起,混合着艾草糕的清香和桂花的甜香,构成了一幅温暖而充满希望的画面。

林墨抬头看向窗外,铜人巷的路灯已经亮起,昏黄的灯光透过窗棂,照在案几上的穴位铜人上。铜人身上用朱砂画的经络线条在灯光下格外清晰,那些嵌着的铜钉,就像一颗颗连接传统与现代的星星。他想起祖父临终前说的话:“中医不是一成不变的老古董,是能跟着时代进步的活学问。”那时候他还小,不明白这句话的意思,现在看着苏清瑶手里的现代实验方案,看着陈小雨手机里的科普视频,忽然懂了。经络是否存在的辩论,从来都不是为了证明谁对谁错,而是为了让中医的智慧被更多人理解和接受。用现代科学的语言解释中医理论,用精密的仪器验证中医疗效,这才是中医走向现代化的正确道路。只有这样,才能让这门古老的学问在新时代焕发生机,才能让更多人受益于中医的智慧。

“对了,”苏清瑶忽然想起什么,放下手里的笔,“我明天要去学校跟教授汇报研究方案,还要申请实验室的使用权限,可能要下午才能过来。”她把实验数据整理成表格,打印出来递给林墨,“你帮我把这些数据按证型分类,实证和虚证分开,再统计一下两组的平均疼痛评分和胃电指标,我回来做统计分析。”她又想起一件事,“还有,招募患者的事要抓紧,我已经跟社区医院打好招呼了,他们会帮我们筛选符合条件的病人,你明天抽空去对接一下,看看有没有合适的人选。”

“没问题。”林墨接过数据表格,认真地说,“我明天一早先去社区医院对接患者招募的事,顺便给他们的医生培训一下胃寒的辨证方法,免得筛选的时候出错。”他翻出祖父的医案,“我再把祖父记载的不同证型胃痛的病例整理出来,按实证、虚证、食积、气滞分类,每个证型挑几个典型案例,和实验数据做对比,看看能不能找到更多规律。”他想了想,又补充道,“对了,我下午去采购一些艾条和艾灸盒,实验用的艾条必须是三年陈的,保证药效一致,艾灸盒要选恒温的,避免温度波动影响结果。”

陈小雨立刻举起手机:“清瑶姐,我明天跟你一起去学校吧!”她眼睛亮晶晶的,“我可以拍你跟教授汇报的画面,再拍一拍学校的实验室,让粉丝们看看我们的研究多专业,不是随便瞎搞的。”她又想到一个点子,“还可以采访一下教授,问问他对中医经络研究的看法,专家背书更有说服力!”苏清瑶笑着点头:“好啊,不过跟教授汇报的时候要保持安静,不能拍太久,影响他们讨论。”陈小雨赶紧点头:“放心吧,我肯定安静拍摄,拍完就躲到一边剪辑,绝对不打扰你们!”

苏清瑶笑着同意:“好啊,不过到了实验室要保持安静,不能影响别人做实验。”

当晚,百草堂的灯一直亮到深夜。林墨坐在案前,铺着宣纸,一边整理实验数据,一边用毛笔记录心得。他把十位患者的舌苔照片、脉象描述、胃痛程度评分,和艾灸后的胃电变化曲线、疼痛缓解率一一对应,贴在专门的研究手册上。当整理到王大叔的资料时,他发现王大叔的舌苔最厚,脉沉紧最明显,艾灸后的胃电频率提升最多,疼痛缓解率也最高,达到了90%;而另一位虚证的张阿姨,舌苔薄白,脉沉细,艾灸二十分钟后的疗效比十五分钟时更好,胃电振幅从45微伏升到了110微伏。“这说明经络的作用强度和患者的证型、体质密切相关。”林墨用毛笔在手册上写下心得,“胃寒实证者,寒邪凝滞,艾灸至阳穴能快速温通经络,散寒止痛;胃寒虚证者,阳气亏虚,需延长艾灸时间,才能充分调动阳气,经络的温通作用才会更明显。这也印证了中医‘辨证施治’的核心思想,没有通用的治疗方案,只有适合患者的方案。”

林墨放下毛笔,揉了揉发酸的肩膀,又翻到祖父医案的最后一页。那一页是祖父晚年写的,字迹有些颤抖,但依然工整,上面写着:“经络者,体之脉也,气血运行之通路,随体质而变,随证型而异,辨证而用之,则百病可愈。”林墨用手指轻轻摩挲着这行字,眼眶有些发热。祖父一辈子都在探索经络的奥秘,用了几十年的时间积累了上百例病例,却因为没有现代仪器,无法向更多人证明经络的存在。而现在,他有了苏清瑶这样的合作伙伴,有了精密的实验仪器,终于可以完成祖父未竟的事业,用科学数据证明经络的存在,让更多人认可中医的智慧。“祖父,您放心,我一定会把经络研究做好,让中医发扬光大。”林墨在心里默默说道。

他翻到医案的前几页,找到祖父记载的第一例至阳穴治疗胃寒的病例,是1978年的一位煤矿工人,因为在井下受寒,突发胃痛晕厥,祖父在现场用艾灸至阳穴,十分钟后患者苏醒。林墨把这个病例和王大叔的病例对比,发现两人的症状、脉象、舌苔几乎一模一样,疗效也完全一致。“不管时代怎么变,人体的气血运行规律没变,经络的作用也没变。”林墨感慨道,“现代科学只是给我们提供了更精准的工具,让我们能更清楚地看到经络的作用过程,但中医的核心智慧,从来都没有过时。”

第二天一早,天刚蒙蒙亮,林墨就背着医案去了社区医院。社区医院的李院长早就等在门口,他也是个老中医爱好者,一直很佩服林墨祖父的医术。“林大夫,你要的胃寒患者我们已经初步筛选了20个,都符合基本条件。”李院长把名单递给林墨,“不过我担心我们的医生辨证不准,特意等你来再把关。”林墨接过名单,逐一查看患者的基本信息和初诊记录,“李院长,麻烦你把医生们叫过来,我给大家培训一下胃寒的辨证要点,主要看舌苔和脉象,再结合症状。”培训结束后,林墨和医生们一起给20位患者复诊,最终筛选出15位符合条件的胃寒患者,加上之前实验的10位,已经有25位了,还差10位就能满足实验样本量。“剩下的10位我来想办法,”李院长说,“我联系一下周边的社区医院,让他们帮忙筛选,明天就能给你答复。”

林墨回到百草堂时,王大叔已经在门口等着复诊了。他笑着走进来,手里提着一筐刚蒸好的包子:“林大夫,我给你带了点早点,我老伴儿早上刚蒸的,你尝尝。”林墨给王大叔搭了脉,脉象沉缓有力,比之前柔和了很多;再看舌苔,白腻苔已经变薄,颜色也浅了不少。“大叔,恢复得不错,脉象和舌苔都好多了。”林墨笑着说,“再巩固艾灸两次,以后注意少吃生冷食物,早上可以喝碗生姜红枣茶,温胃散寒,就能彻底断根了。”王大叔连连点头:“我听你的!昨天我特意买了生姜和红枣,早上喝了一碗,肚子里暖暖的,舒服得很。”他拿起一个包子递给林墨,“这是豆沙馅的,甜而不腻,你尝尝,我老伴儿特意少放了糖,适合你吃。”

林墨接过包子,咬了一口,豆沙的甜香混合着面粉的清香,味道很好。王大叔看着案几上的实验仪器,好奇地问:“林大夫,你们这个实验什么时候结束啊?我想把我那几个老伙计也带来看看,他们也都有胃寒的毛病,吃了很多药都没用。”林墨笑着说:“大叔,我们正在招募更多患者,如果你那几个老伙计符合条件,可以让他们来试试,不仅能免费治疗,还能为中医研究出份力。”王大叔立刻掏出手机:“我现在就给他们打电话!”没过多久,王大叔就带着三个老伙计来了,都是常年胃寒的老病号,林墨给他们逐一辨证,都符合实验条件,当场就登记了信息。

一上午的时间,十位实验患者陆续复诊,艾灸至阳穴的五位患者恢复得都很好,除了王大叔,张女士也能正常吃生冷食物了,之前她吃一根冰棒就胃痛,昨天特意吃了一根,居然一点事都没有;刘大爷的睡眠也完全恢复了,每晚能睡七个多小时,精神好了很多。而艾灸灵台穴的五位患者,有三位症状缓解不明显,李阿姨还特意带来了自己的病历本:“林大夫,我艾灸了三天,后背都烤红了,胃里还是疼,你给我换换方案吧,我也想试试艾灸至阳穴。”林墨给李阿姨辨证后,发现她是典型的胃寒实证,确实适合艾灸至阳穴,就给她调整了方案,还详细讲解了艾灸的注意事项。另外两位患者也主动要求换成至阳穴艾灸,林墨都一一为他们调整了方案,同时记录下他们的复诊数据,准备交给苏清瑶做后续分析。

中午时分,苏清瑶和陈小雨兴高采烈地回来了。苏清瑶一进门就举起手里的研究批准书:“林墨,我们的研究课题获批了!教授说这是今年最有创新性的课题,还申请了专项经费!”她兴奋地挥舞着批准书,“实验室也申请下来了,下周一就能开始使用,仪器都给我们预留好了,包括红外热成像仪!”陈小雨举着手机跑过来,屏幕上是苏清瑶和教授的合影,还有实验室的照片:“林哥,你看!这是学校的生理实验室,里面的仪器都是进口的,特别精密!我还采访了教授,他说‘经络研究是中西医结合的突破口,很有前景’!”她把视频播放给林墨看,教授的话清晰地传了出来,语气里满是认可。

陈小雨把手机里的视频保存好,笑着说:“这个视频发出去,肯定能吸引更多人关注我们的研究!我已经想好了标题,‘中医经络研究获高校支持,顶级实验室助力揭秘真相’,绝对有吸引力!”她翻着粉丝评论,“你看,已经有很多粉丝留言说想参与实验了,还有人问能不能线上咨询,我都一一回复了,让他们先填个问卷,符合条件的我们再联系。”她又拿出一个笔记本,“我还整理了粉丝们的问题,比如‘胃寒和胃炎有什么区别’‘艾灸后皮肤发红正常吗’,我打算做一个问答系列视频,一一解答这些问题。”

林墨把整理好的复诊数据递给苏清瑶,上面详细记录了每位患者的舌苔、脉象、疼痛评分和胃电指标变化:“你看,艾灸至阳穴的患者复诊效果都很好,疼痛缓解率平均达到了85%,胃电指标也基本恢复正常。”他指着王大叔的数据,“尤其是王大叔,他是典型的胃寒实证,艾灸后的疗效最显着,疼痛评分从8分降到了1分,胃电频率从2.1次\/分升到了3.5次\/分,已经完全正常了。”他又指着张阿姨的数据,“张阿姨是胃寒虚证,延长艾灸时间到二十分钟后,疗效明显提升,这说明体质不同,经络的反应也不同,我们在后续实验中一定要重点关注体质这个变量。”

苏清瑶接过数据,快速浏览着,拿出计算器核算了一下平均值和标准差:“这个发现太重要了!”她在研究方案上用红笔做了标记,“我们在后续实验中要把体质作为分层变量,实证和虚证分开统计,这样结果会更准确。”她抬头看向林墨,眼里满是兴奋,“下周一开始招募新的患者,我已经和周边的三家社区医院打好招呼了,他们会帮我们筛选患者,预计三天内就能招满35人。”她又补充道,“我还设计了患者日记,让每位患者每天记录胃痛程度、饮食情况和睡眠质量,这样能更全面地评估疗效。”她拿出打印好的患者日记样本,上面列着详细的表格,方便患者填写。

正在这时,马明哲打来电话,声音里带着难以掩饰的惊讶:“林墨,苏清瑶,我把你们的实验数据做了详细的统计分析,结果太有意思了!”他刻意停顿了一下,像是在卖关子,随即郑重说道,“至阳穴组和灵台穴组的疗效差异特别明显,我计算了两组数据的p值,结果小于0.05。这可不是随便说说的,在统计学上这意味着什么?意味着这种疗效差异有95%以上的概率不是偶然发生的,是真真切切存在的特异性效果!”他顿了顿,语气里多了几分认真,“我特意联系了我们医院的神经科主任张教授,他看了数据后也特别感兴趣,说这事儿值得深挖,愿意亲自带队提供技术支持。”

苏清瑶接过林墨递来的手机,激动得声音都有些颤抖:“张教授也愿意支持?那太好了!他可是神经生理领域的权威,有他的支持,我们的研究就能更深入了!”她对着电话说:“张教授您好,我是苏清瑶,非常感谢您能支持我们的研究!我们已经设计好了实验方案,下周一开始招募患者,到时候想请您给我们指导一下神经机制的检测方法。”电话那头传来张教授和蔼的声音:“小苏啊,我看了你们的数据,很有说服力,这个研究很有意义,我肯定支持。下周我有空,到时候去百草堂看看。”挂了电话,苏清瑶兴奋地跳了起来:“林墨,张教授下周要来看我们的实验!他可是国家重点实验室

挂了电话,苏清瑶看着林墨,眼神里满是期待:“林墨,我们一定能把这个研究做好,用科学数据证明经络的存在,让更多人认可中医!”

林墨笑着点头:“我相信我们能做到。但不管实验结果如何,中医的传承都不能丢。我们既要用现代科学解释中医,也要守住中医的核心智慧,不能为了追求实证而丢掉辨证施治的精髓。”

赵铁山这时从后院走进来,手里拿着一束新鲜的艾草:“说得好!中医的根在传承,魂在创新。你们年轻人能把传统和现代结合起来,就是对中医最好的传承。”他把艾草递给陈小雨,“小雨,把这些艾草晒干,以后做实验用的艾条,都用咱们自己种的,保证药效。”

陈小雨接过艾草,笑着跑去后院:“好嘞!我一定把艾草晒得干干的,让我们的实验数据更准确!”

接下来的一周,林墨和苏清瑶全身心投入到研究中。他们招募了二十位不同体质的胃寒患者,分成四组,分别艾灸至阳穴、灵台穴、足三里穴和非穴位对照组,用精密仪器监测艾灸过程中患者体内的各项指标变化。

马明哲和医院的神经科主任也参与进来,负责数据的统计分析和神经机制的解读。陈小雨则每天拍短视频记录实验进展,科普经络和穴位的知识,百草堂的粉丝量越来越多,甚至有外地的患者慕名而来,想参与实验。

实验过程中,他们发现了一个有趣的现象:艾灸至阳穴时,寒体质患者体内的去甲肾上腺素水平明显下降,胃动素水平显着升高,而热体质患者的变化则不明显;艾灸足三里穴时,不管哪种体质,胃肠激素的变化都很显着,但对神经递质的影响较小;而艾灸灵台穴和非穴位对照组,各项指标变化都不明显。

“这个结果太有意义了!”苏清瑶看着统计报表,兴奋地说,“至阳穴对寒体质患者的神经-体液调节有特异性作用,这正好对应了中医‘寒者温之’的理论,也间接证明了经络的选择性作用。”

马明哲也点头认可:“从神经科的角度看,至阳穴的刺激可能通过脊神经后支,影响了交感神经链,进而调节胃部功能。但这种调节的特异性,确实和中医的经络循行规律高度吻合,值得进一步研究。”

林墨翻看着祖父的医案,里面记载的“至阳穴主治胃寒,不主治胃热”,与实验结果完全一致。“这说明古人通过长期实践,已经掌握了经络与体质、病症的关联规律。”他说,“我们的实验,只是用现代科学验证了这些规律。”

实验结束后,苏清瑶开始撰写研究论文。她把中医经络理论与现代神经、体液调节机制结合起来,详细阐述了至阳穴治疗胃寒胃痛的作用机制,引用了实验数据作为支撑。林墨则在论文中补充了中医辨证施治的思路和祖父的临床经验,让论文既有科学依据,又有中医特色。

论文完成后,他们将其投稿到《中华中医药杂志》。没过多久,就收到了录用通知,审稿专家对论文的创新性和科学性给予了高度评价,认为“该研究为经络的存在提供了间接实证,也为中医穴位的现代化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

收到录用通知的那天,百草堂里一片欢腾。陈小雨抱着手机,在短视频里向粉丝们报喜:“我们的论文被核心期刊录用啦!中医经络不是玄学,是有科学依据的!”

苏清瑶拿着录用通知,激动地对林墨说:“我们成功了!以后再也不会有人说中医是‘伪科学’了!”

林墨看着录用通知,又看向案几上的穴位铜人,心里充满了成就感。他知道,这篇论文只是一个开始,中医的现代化之路还很长,但只要他们坚持传承与创新结合,就一定能让中医文化发扬光大。

赵铁山端着一壶热茶走进来,给每个人倒了一杯:“恭喜你们!这篇论文不仅是你们的成果,也是中医的进步。”他看着林墨和苏清瑶,“你们年轻人有知识、有闯劲,一定能把中医带到更高的舞台。”

林墨举起茶杯,对苏清瑶、陈小雨和赵铁山说:“这杯茶,敬传承,敬创新,也敬我们共同的中医事业!”

四人举杯相碰,茶香混着艾香,在百草堂里久久弥漫。窗外的铜人巷,阳光正好,街坊们笑着走过,偶尔有人探头进来,询问艾灸调理的事宜。林墨知道,这场关于经络是否存在的辩论,已经有了最好的答案——经络或许无法用解剖刀切开,但它存在于人体的功能网络中,存在于中医的临床实践中,更存在于传承与创新的碰撞中。

而这,只是中医走向现代化的第一步。未来,还有更多的传统智慧等待他们用科学的方法去解读,还有更多的中医技法等待他们去传承和创新。林墨看着身边志同道合的伙伴,心里充满了信心。他知道,只要他们坚守初心,携手前行,就一定能让中医的艾火,在新时代燎原不息。

趣趣阁推荐阅读:至强龙尊叶辰萧初然老公狠坏,狠强势!寂灭天尊玄天龙尊内天眼手握十大空间,神医狂妃可逆天天价宠儿:霸道总裁宠妻记化身圣血蛇族,开局送软萌萝莉绝世帝神叶云辰萧妍然刑名女神探万灵仙族不负韶华谁说小皇叔要绝后?我两年生五崽炎武战神五年后:她带五个缩小版王爷回归云雾尽散,我爱你人尽皆知凡人修仙之我有一樽炼丹鼎机智笨探造物主被捕之后从异色瓦斯弹开始,成为毒系天王化仙神算风水师万古神帝取骨换皮?这逆天凰命你配吗东北乡女匪事我家少爷回家之后火爆全城大小姐来自地狱,夜夜有鬼来敲门火葬场女工日记(2)野路子出马仙我,食人魔重生之不负韶华凡人修仙,从星光开始聂先生攻婚日常我即天意六界之外幽冥传说星莲世界之本源梦生穿越后,我用美食拯救幼儿园三生石上终是你极致问道星尘之誓太荒吞天诀柳无邪梦幻西游:我押镖捉鬼威震三界穿越到古代的我混的风生水起四合院:万兴邦的逆袭时代带房穿越,我教全国百姓种田千夜追凶:碰触尸体就能锁定凶手女人三十:离婚后我重获新生吾为元始大天尊大穿越时代修仙:开局是个瞎眼乞丐
趣趣阁搜藏榜:四合院:开局设计坑贾家阴棒梗全洪荒都知道魔祖在闹离婚.快穿喜当妈后,炮灰她总遇病娇!嗷呜,今天也要揪揪夫君绒绒兽耳海贼王之我是革命军携空间三系统重生八零后逆袭人生玄学大佬下山后,真千金惊艳全球我捡到了一只水手服幽灵四合院,满院都是我下的崽明月清风两相宜手握剧本我怕谁执念深深宿主她又在生子小世界里捡对象某美漫的超级进化五十五,向春行从汉末开始的封神之旅乱杀:你跟我一魔术师玩牌?断亲后,乱世囤粮养成皇级军队霍先生,这次真有了!诉云人非晓星稀主神腿长腰窄还风骚,乖,别太野树洞自救指南王爷,失踪的小郡主在乡下种田呢一吻成婚:抱得甜妻归位面祭坛真假千金之当大小姐还是有难度神凰赋觉醒骷髅从泰拉瑞亚开始闯荡万界敢提分手试试相见欢:不负相思意春庭恨穿越不穿补丁裤,我在民国当首富当个俗人诡语神探霍格沃兹之非典型斯莱特林重生异世界之去尼玛的奴隶海贼之开局我家没了玄灵道圣宝可梦:我的精灵降维打击爱恨三界间聂先生攻婚日常快穿:你让一个厨子拯救世界一千零一个诡异夜天降孕妻,老公你别跑呀!来自旧时光凹凸世界之坠落黎明我的绝美鬼夫快穿:怎么办,男主又又又吃醋了?平明拂剑任我去
趣趣阁最新小说:老夫子之打工皇帝废土:我能觉醒全系异能崩坏三救赎穿越当反派,想苟活,女主缺乱来倾城毒妃:王爷,咱们北地称王去大佬她是众人白月光综影视:青莲渡斩赤:遍地经验包神也杀给你看!快穿之女配翻身上位记穿成豪门后妈上综艺,想躺平了长生:从青竹山散修开始洪荒改命,从茶道祖师到三道共主星辰予你左右九叔:开局蝙蝠分身,初拥岳绮罗时先生,你的爱要不起开局打断道侣腿后,我们HE了呢鬼灭:弃医从武能当上弦?我一个小说家,你让我通关无限流小镇红颜王者荣耀,信白凡人修仙:丹鼎自炼万仙丹作为EXO忙内出道后我闪耀世界啥?我的蓝牙连着现代农科院!重生1978:军婚撩人,糙汉宠规则怪谈:请在我的葬礼上微笑满级悟性:我在武道世界种田修仙四合院之傻柱是我外甥兽夫多多益善,修真大佬卷飞升了读心后,阴湿男鬼夜夜缠着我我靠移动餐车成警局团宠斩神:我的宝可梦能斩神混元大剑主侯府庶出的九小姐她通鬼神四合院:我本恶人阴角丑尼姑两胎十宝,泼皮战神孩他爹带着游戏奖励穿七零,成各方团宠救命!穿盗墓笔记被迫贴贴求生快穿生子:好孕娇妻一胎多个赫奇帕奇女王爆杀魁地奇论坛这个丫鬟不好惹快穿:冷面大佬的独家宠溺穿越成花灵后开挂了原神:身怀饕餮血脉的我无敌世间姐姐们要老婆不要真千金她丢的不是马甲,是人间末世女王穿成五岁萌娃双穿大明:我教雄英开盛世人在少歌,剑指雪月城失忆后成了同期的观察对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