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瑞本以为自己提前提醒加强长安防御和戒备,应该会起到作用,却不知道已经迟了,张方负责长安西、北两方向的城门,每天尽职尽责,巡查城防,赵瑞将长安城交给他和钱顺,两人都是时刻警惕不敢懈怠。
此时已过戌时三刻,尽管是夏天但长安宵禁已经开始了,张方刚刚巡查到延平门,一个校尉策马奔来禀告,
“张将军,大营查夜,共计三百一十七名士兵未归,其中两名校尉。”
张方脑袋轰的一声,三百多人在宵禁之后的长安城,那是一股非常大的力量了,可以说,除了自己军队以外没有对手的存在,张方站在城墙上冷静下来看向整个长安城,此时的长安城还是灯火闪烁,毕竟这么多高官贵族生活在此。
“他们是谁?”
“都是原来左领军卫的人马并过来的。”
这是原来李世绩的人马,看来要出事了。
“速去南门禀告钱顺将军,你去通知皇城苏将军。”
张方火速带着人回到大营,安排城防,自己带着五千人赶往永乐坊和永宁坊,一见赵祥,立马将营内失踪士兵之事告知,将芍药请到永乐坊暂住,同时安排一个折冲府守卫。刚安排完毕,张方一拍脑袋,又想起一事,带着人马赶到布政坊,这里有临昌侯府。
张方可不傻,从上次在明月轩的情况来看,大帅和秦氏的感情可不一般,从秦氏在旁边给几位将军斟茶的情形就知道,要是秦氏出事了,估计大帅能屠了京师。
秦氏还没有休息,听到张方求见,十分惊讶,但张方是赵瑞心腹大将,这个时候前来肯定是有重大事件,于是来到前厅,就见张方在秦管事的陪同下在客厅坐着。见到秦氏,张方赶紧站了起来,
“禀告夫人,今晚我营中有三百来人未归营,我怕会生事端,特来禀告,我会派遣一千人护住府邸,请夫人不要担心。”
秦氏这才明白过来,赶紧道谢,张方心里担忧,告辞出来,布政坊就在皇城西南,刚出坊市就听皇城内喊声震天,明显是皇城之内出了事故,张方带着剩下的三千来将士顺着皇城边来到弘义宫附近,芳林门校尉见到张方,都是原来左屯卫老人了,赶紧叫到,“张将军,有一伙贼人在内应的接应下从玄德门进入内廷,重进东宫,被守卫拦住,现在苏将军已去平叛,据说贼人不多,有苏将军在,应该没事。”
张方刚放下心来,就听旁边皇城内侧传来呼喊声和惨叫声,这里是掖庭宫,李渊很多妃子就在此处。张方大急,但校尉没有军令不敢放他进去,校尉是芳林门守将,只能赶紧去给苏定方报讯,张方在外急得跺脚。
苏定方在收到张方示警之后就得知有人潜入皇城直奔东宫而去,也很是担忧,要是他守着皇城,李承道却出了事,自己恐怕不好交代。带了人马将东宫围住,四五百人还没攻进东宫就被侍卫拦住了,苏定方赶到这批人已经所剩不多了,两个校尉看到手下人都一个个倒在血泊之中,立马横刀自刎。
苏定方将两人尸体搬过来,对张方派过来的人说的,
“辨认一下,是不是他们?”
“是的,苏将军,就是他们。”
苏定方有些诧异,拨弄着他们的尸体,这点人就想攻入东宫?怎么感觉像是儿戏一样。东宫做为李承道现在的居所,没有个几千人休想撼动这里,郑观音和李承道从里面走出来刚想询问情况,几个侍卫匆匆赶来,
“苏将军,有贼人攻入掖庭宫。”
调虎离山,苏定方猛然醒悟,带着人马迅速赶往皇宫西侧,这里院落林立,住的都是李渊这几年遴选的妃子,从李渊放了皇帝这几年给他生了二十几个儿女。
苏定方这个时候也顾不上这么多了,直接包围这片宫殿群开始搜捕起来,不一会就将十来个穿着唐军制服的人逼入一个小院落,这里面住着李渊的一个妃子孙氏和儿子李元昌。
苏定方极为恼火,自己严密防守还是被钻了空子,一路过来,李渊的儿子李元亨、李元景、李元方都已被杀,这样的结果不知道明天长安成会出现怎么样的风波,给赵瑞带来多大的麻烦。
苏定方顾不上其他,自己身先士卒冲了上去,他一定要把这些人留下,就算李元昌和孙氏都死在刀下,也要将对方留住。对面十来个人本打算聚在一起挟持李元昌作为人质,争取一线生机,没想到苏定方上来就是不管不顾的搏杀,身后的士卒同样如此。
“苏定方,你搞清楚,李元昌在我手里,你胆敢上前,到时候就是你害死他们的。陛下不会放过你”
“呸,我的杀刮存留自有大帅做主,但今天你们别想离开。”
说完持刀猛地劈砍,对面几人对望一眼,知道今天不能幸免了,手起刀落将李元昌和孙氏斩杀,又挥刀冲了上来,不一会黑衣人除了重伤三个之外,其余全部被杀。
苏定方让人把伤员拉去救治,又开了芳林门把张方叫进来,商议城防,同时将事件写成报告极速传往洛阳。
不过让他们想不到的是,第二天的长安城便传出赵瑞攻下洛阳,准备自立,派人屠杀皇室子弟的谣言来,朝堂之上已经有人开始隐晦地相互串联,竟然质问起李承道来。
李承道哪里经过这些?又加上一些官员、内侍宦官竟然在李承道面前都说赵瑞自立,肯定要屠杀宗室和自己的话来,小小的李承道吓得回到东宫询问太子妃,郑观音听到这个消息,一时间也不知道该怎么回答儿子?
皇权斗争的残酷让她也是心力交瘁,李世民都杀了李建成了,这还是亲兄弟啊,难道赵瑞就不能杀李承道?
郑观音的犹豫在李承道这里更是晴天霹雳一样,连母亲都认为瑞哥会杀了自己。这一下把李承道给打击的不轻。
通事舍人崔敦礼上奏,长安危机连连,皇室都要惨遭屠戮,非丹阳郡公回朝坐镇不可,得到朝臣们的连声附议,最后李承道以监国身份下诏,召赵瑞回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