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辰合上日程本,笔尖在“周三下午”那行字上顿了顿。窗外天色渐明,楼道里传来保洁员推车的声音。他起身拧开台灯,把昨晚留下的文件收进抽屉,顺手从旁边拿起一叠新印制的政策解读手册。
手机震动了一下。陈雪发来消息:“材料已校对完毕,融媒体中心说可以今天下午录制。”
他回了个“好”,转身走出办公室。
走廊尽头的会议室门开着,陈雪和刘伟已经在里面等了。桌上摆着几份分装好的资料包,最上面是《2024年民生保障政策问答》的初稿。
“时间紧,任务重。”林辰坐到主位,把手册放在桌面上,“这次宣传不是走形式,是要让老百姓真听懂、能用上。养老补贴怎么申领,廉租房门槛有没有降,这些都得讲明白。”
陈雪点头:“我已经联系了街道公众号和本地生活号,准备做三期短视频,用情景剧的方式演示办理流程。”
“光线上不够。”林辰看向刘伟,“老旧小区、菜市场、早市这些地方,人多但信息不通。你带几个人,组成宣讲小队,每天上午定点去社区广场设咨询点。”
刘伟翻开笔记本记下:“要不要统一服装?挂横幅?”
“不用搞太复杂。”林辰摇头,“穿工作服就行,带两张展板,再准备些常见问题的便签条,群众拿了就能走。关键是人要实诚,回答要准。”
陈雪补充:“有些老人不识字,光发材料没用。”
“那就讲。”林辰站起身,“我下午去和平社区,第一场宣讲我来主讲。不念稿,就坐在他们中间,一条条说。”
会议室安静了一瞬。
“您亲自讲?”刘伟抬头。
“政策是给人用的,不是给文件看的。”林辰语气平缓,“如果连我们都讲不明白,说明我们自己也没吃透。”
散会后,林辰回到办公室,翻出最新版的财政补贴细则。他逐条过目,脑中自动归类哪些条款容易被误解,哪些流程常卡在哪个环节。不到半小时,他已经理出十二个必须重点解释的点。
下午两点,和平社区文化广场。
几张折叠桌拼在一起,挂着“民生政策咨询服务”的牌子。展板立在边上,图文并茂地列出申请条件和所需材料。居民陆陆续续围了过来。
林辰没站上临时搭的小台子,而是搬了张椅子坐在人群前。他手里拿着一份放大版的申请表。
“咱们先说养老补贴。”他举起表格,“很多街坊问,子女有房,自己住老屋,能不能申请?能!这个跟子女住房没关系,只看你本人是不是本地户籍、年满六十、收入低于标准线。”
一位老太太举手:“我家那口子去年住院花了不少,报销完还欠两万,这算不算低收入?”
“算。”林辰答得干脆,“医疗支出大额负担,是可以作为困难情形单独申报的。下周社区会组织一次集中受理,带上病历和结算单就行。”
旁边有人嘀咕:“以前没人说得这么清楚。”
又有个中年男人问:“廉租房轮候几年了,一直没信儿,是不是排不上了?”
“今年新增了动态公示机制。”林辰从包里拿出一张打印件,“这是上个月的轮候名单,编号、评分、进度都在街道官网可查。你报上名字,我帮你查当前排位。”
那人愣了几秒,忽然笑了:“我还真不知道能查。”
一圈问答下来,气氛松了下来。有人开始主动聊自家情况,林辰一一回应,不绕弯子,也不打包票,该走程序的就说程序。
结束时,一个拄拐的老人拉住他袖子:“小伙子,谢谢你,我这心里踏实了。”
林辰送他到小区门口,回头看见展板前还有人在拍照记录。
第三天,街道公众号推出第一条政策短剧。画面里,一对夫妻模拟申请流程,从准备材料到窗口提交,全程不到三分钟。评论区很快刷出“实用”“转发给爸妈”。
陈雪发来截图:“区融媒体说点击量破十万了,想追加一期专题报道。”
林辰回复:“趁热打铁。把最近受理的案例整理一下,真实数据最有说服力。”
同时,他让刘伟收集各社区反馈。两天内,五支宣讲队跑遍八个片区,累计接待咨询六百余人次,现场收件八十七份。
但也出现了新情况。
某自媒体账号发布视频,标题写着“嘴上说便民,实际办不了”。内容剪辑了几个群众在窗口等待的画面,配文称“材料反复补,跑了三趟都没办成”。
林辰看到后,立即让陈雪调取政务服务中心当日监控和业务台账。
“三个被拍的人,有两个当天就办结了,另一个因缺产权证明被退回——这是规定流程,不是刁难。”陈雪语气有些急,“他们在断章取义。”
“别急着反驳。”林辰沉吟片刻,“你把这三人的办理结果整理出来,附上政策依据,做成一张‘真相清单’。再联系融媒体,做个对比报道:左边是网传视频,右边是真实流程还原。”
他还加了一句:“请两位当事人出镜,让他们自己说后来办成了没有。”
报道上线后,舆论迅速反转。有人留言:“原来真是断章取义。”“人家工作人员态度挺好的,比我家楼下物业强多了。”
第五天,街道举办“政务开放日”。二十多名居民代表走进服务大厅,现场观摩审批系统操作。刘伟带着团队在大厅角落设了临时窗口,当场受理两起补贴申请。
一位大妈看着电脑屏幕上的流转记录,惊讶地说:“原来不是一个人说了算啊,还得三级审核?”
“每一笔钱,都有迹可循。”林辰站在她身后说道。
活动快结束时,电视台记者扛着设备走了过来。
“林副区长,这次政策宣传反响很好,您觉得最关键的是什么?”
林辰站在广场中央,背景是正在收拾展板的工作人员。夕阳落在他肩上,映出一道浅影。
“政策好不好,不能只看文件怎么写,要看老百姓能不能懂、愿不愿信、能不能用。”
镜头外,他微微抬头望向天空。暮色初起,远处楼宇的灯光一盏盏亮了起来。
记者调整话筒,正要追问,林辰忽然抬手扶了下眼镜。
他的视线越过人群,落在广场边缘的一棵树下。
那里站着一个穿灰色夹克的男人,手里拎着一个旧式公文包,正低头看着手机。察觉到目光,那人抬起头,与林辰对视了一瞬,随即转身走入侧巷。
林辰没有动。
他记得那个脸。十年前旧改办的签到表上,有这个名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