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的阳光斜切过办公桌一角,那份签到表仍摊在案头,墨迹未干的“张主任”三字在光线下显出微妙的笔锋走势。林辰指尖轻点纸面,未再久留。他合上文件,将公文包拉链拉至尽头,动作利落,仿佛昨夜的蛛丝马迹已被收束进某个无形的棋局。
九点二十分,区府第三会议室。
长桌两侧已坐满人,各局委办负责人陆续到场,低声交谈中夹杂着文件翻动声。空调风微微吹动投影幕布的一角,上面是“城南智慧园区二期工程推进协调会”的标题。林辰步入时,几道目光短暂扫来,又迅速移开。他落座于区工信局代表席,位置居中偏后,却正对主位。
会议由发改委牵头,主持的是副局级调研员陈国栋。他年近五旬,眉宇间透着沉稳,嗓音低而清晰:“今天重点讨论二期系统承建方履约问题。鸿宇科技提出追加预算,但区财政评审中心初步测算,现有合同框架下并无追加依据。请各单位发表意见。”
话音未落,财政局王科长便开口:“我们坚持原评估结论。三百万元不是小数目,若无充分技术论证和预算调整程序,绝不能开口子。否则,今后所有项目都照此先例,财政纪律何在?”
“可项目不能停。”住建局副局长李文渊接过话头,嗓音沉稳有力,带着不容置疑的权威感,“园区招商已进入关键期,企业等着用系统。若因接口问题延误,影响的是全区营商环境。我们主张,先以应急资金垫付,后续再补程序。”
他目光扫过林辰:“小林同志,你是一线经办人,怎么看?”
所有人的视线集中过来。
林辰没有立即回应。他缓缓翻开笔记本,纸页翻动间,目光在李文渊脸上停留一瞬,又转向陈国栋。他清楚,这不只是技术争议,而是权力话语权的争夺——李文渊主张“特事特办”,实则是为绕过财政监管,将审批权收归行政口;而财政局坚持程序,意在守住资金闸门。双方僵持,中立者观望,谁能在逻辑与立场上占据高地,谁就能主导后续走向。
“李局说得对,项目不能停。”林辰终于开口,声音不高,却清晰入耳,“但也不能因急而乱,更不能让‘应急’变成‘常态’。”
他合上笔记本,直视李文渊:“您说的‘垫付’,依据是哪一条财政规章?资金从哪个科目列支?若承建方最终被认定违约,这笔钱如何追偿?有没有书面责任承诺?”
李文渊一怔,眉头微皱:“这……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先解决问题要紧。”
“问题恰恰出在‘具体分析’四个字上。”林辰语气平稳,却步步紧逼,“过去三年,我区七个重大项目出现预算超支,均以‘特殊情况’为由追加,平均超支率37%。其中五项,事后审计发现存在合同履约瑕疵,却因‘已成事实’而不了了之。程序一旦让位于便利,规则就成了摆设。”
会议室安静了几秒。
林辰转向财政局王科长:“我支持财政局的立场——没有合规依据,不增预算。”随即话锋一转,“但我也认同李局的担忧——项目不能停。所以,我的建议是:启动第三方技术介入程序。”
他展开一份文件:“这是技改办拟定的《应急技术支援预案》,允许在承建方履约异常时,由区里指定具备资质的第三方团队接手关键模块开发。费用从原合同预留的‘风险准备金’中列支,不新增财政负担。同时,对鸿宇科技启动违约责任评估,依法追偿。”
此言一出,数人眼神微动。
“这……程序上可行吗?”发改委一位年轻科长低声问。
“完全合规。”林辰答得干脆,“《政府采购法实施条例》第三十二条明确允许在供应商严重违约时引入替代方案。我们只需报备区审计局,形成正式决策记录即可。”
他目光扫过在场众人,语气沉稳:“既守住财政底线,又保障项目进度。不是非此即彼,而是两全其解。”
陈国栋微微颔首,手指轻敲桌面。
李文渊脸色阴沉,冷哼一声:“说得轻巧。第三方团队哪里找?技术对接能无缝衔接?出了问题谁负责?”
“我已经联系了省信息研究院。”林辰平静回应,“他们有现成的智慧城市项目组,可二十四小时内进驻。技术文档我们已做逆向解析,接口兼容性风险可控。至于责任——”他顿了顿,“由我牵头,组建临时技术督导组,全程留痕,每日报备。”
他站起身,从文件夹中抽出一份材料递向陈国栋:“这是第三方团队资质文件、应急开发方案,以及风险评估报告。请审阅。”
陈国栋接过,翻看片刻,抬头问道:“你什么时候准备的?”
“昨天下午。”林辰答,“在确认鸿宇科技违约事实后。”
会议室一片寂静。
财政局王科长嘴角微不可察地扬了扬。住建局一位副科长低头在本子上快速记录。发改委两名中层干部交换了一个眼神。
李文渊猛地站起,椅子与地面摩擦发出刺耳声响:“你这是越权!项目总协调权在发改委,你一个区属单位经办人,擅自联系省级机构,还搞什么督导组,谁给你的权限?”
“权限来自责任。”林辰直视他,语气不卑不亢,“当承建方违约、项目停滞、财政资金面临风险时,每一个经手人都有责任提出解决方案。我所做的,是把选择权交还给决策层——是坚持程序正义,还是默许破例?是依法追责,还是纵容失信?”
他环视全场,声音沉稳如铁:“各位,我们不是在讨论三百万元,而是在定义今后十年,青州政府项目的规则底线。”
话音落下,会议室陷入一种奇异的静默。
陈国栋缓缓合上文件,目光在林辰脸上停留数秒,终于开口:“小林同志的预案,材料齐全,依据充分,程序合规。我建议,列入本次会议决议草案,提交区长办公会审议。”
李文渊脸色铁青,却未再言语。
林辰坐回座位,指尖轻抚笔记本边缘。他知道,这一局,他不仅守住了规则,更在众目睽睽之下,将自己推到了规则解释者的位次。
散会后,他收拾文件,准备离开。
财政局王科长路过,低声说了句:“你提的那个‘风险准备金’动用机制,我们之前从没人想到这么用。”他顿了顿,“下周财政系统培训,你来给我们讲讲?”
林辰点头:“荣幸之至。”
他走出会议室,走廊灯光洒在地砖上,映出笔直的身影。手机震动,是孙婷发来的消息:“区审计局已签收您的报备材料。另,‘联合技术协调组’在近三年的六个项目中均有记录,但成员名单从未公示。”
林辰停下脚步,站在窗前。
远处,鸿宇科技大厦的蓝光依旧闪烁。他凝视片刻,打开手机备忘录,输入一行新任务:
【梳理“协调组”历史决策案例,比对承建方变更与资金流向关联性】
刚输入完毕,身后传来脚步声。
他转身,看见发改委一位副主任迎面走来,手里拿着那份应急方案复印件。
“小林,”对方微笑,“你刚才说的‘规则底线’,很有意思。我有个问题——如果规则本身被架空,我们该怎么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