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漠河村的冬季清晨,气温跌破 - 40c,寒风刮在脸上像刀子割。村医老周裹着三层棉袄,蹲在雪地里摆弄 AI 终端,手指冻得通红,屏幕却始终是黑的 —— 开机键按下去没反应,电池在低温下早已罢工。旁边的太阳能板被厚厚的积雪盖得严严实实,连一点阳光都透不进来。
“这设备哪经得住咱这儿的冷?” 老周无奈地把终端揣进怀里,想用体温捂热,“牧民来看病,还是得靠我脑子里记的老经验,生态进不来,档案就是张废纸。”
林晓团队赶到漠河村时,亲眼见识了极寒的威力 —— 刚从车里拿出来的矿泉水,几分钟就冻成了冰坨;终端放在室外,不到十分钟就自动关机。统计全国数据发现,像漠河村这样的极寒村落有 23 个,设备 “冬季可用率” 仅 8%,成了全民健康覆盖中最硬的一块骨头。
“老院长笔记里写过,当年去东北偏远村看病,听诊器冻得贴不了皮肤,得先揣怀里捂热。” 林晓翻着笔记,心里有了主意,“设备也得‘穿棉袄、烤火’,我们搞抗冻改造,让机器在零下四十度也能干活。”
“极寒村落抗冻方案” 的推进,从硬件改造开始。林晓联合康医科技和极地设备厂商,给 AI 终端换了 “新装”—— 外壳用军工级抗冻材质,不怕寒风刮、冰雪冻;内部加了 “恒温加热模块”,开机后自动维持 25c左右的温度,就算在 - 40c的环境里,也能正常启动。康医的技术人员还特意做了测试,把改造后的终端放在雪地里冻了两小时,开机后依然能流畅录档案。
太阳能板的改造也很关键。团队给每个太阳能板加装了 “自动除雪装置”,当积雪厚度超过 3 厘米,装置就会自动启动震动,把积雪抖掉;还在太阳能板下方加了 “保温层”,防止夜间低温冻坏电路板。漠河村的第一块改造太阳能板启用那天,下了场小雪,装置准时震动除雪,太阳能板稳稳地吸收着微弱的阳光,给终端充上了电。
硬件问题解决了,服务也得跟着 “暖化”。林晓团队建议村医冬季把 “户外录档案” 改成 “上门炕头服务”—— 村医背着改造后的抗冻终端,揣着暖手宝,走进牧民家,坐在炕头帮老人录档案。暖手宝不仅能暖手,还能给终端 “保温”,避免设备在室内外温差大的环境下出故障。
牧民张大爷第一次在炕头录档案,看着终端屏幕清晰地显示自己的高血压病史,笑着说:“以前冬天看病,医生全靠问,现在机器记着清清楚楚,比我自己还上心!”
为了防止设备突发故障,团队还在每个极寒村落建了 “设备应急站”,储备 2 台备用抗冻终端和充足的电池。要是村医的终端坏了,能第一时间去应急站更换,不耽误牧民录档案、查数据。漠河村的应急站建成后,老周再也不用担心中途设备罢工,心里踏实多了。
方案落地才 1 个月,漠河村设备的冬季可用率就从 8% 飙升到 89%。以前冬天只能靠 “老经验” 看病的村医,现在能拿着终端录档案、查病史;牧民们也不用再担心 “冬天机器冻坏,看病没数据”。老周感慨道:“现在零下四十度,机器比人还扛冻,这生态总算在咱极寒村扎下根了!”
康医科技得知方案效果后,主动提出 “免费为全国 23 个极寒村落升级抗冻设备”。王浩在视频会议里说:“从普通县域到极寒村落,我们跟着联盟走了这么多地方,终于摸清了基层的所有脾气。抗冻不是技术难题,是有没有真的把牧民的‘冷’放在心上,有没有想过他们冬天看病有多难。”
林晓带着团队去康医考察新一批抗冻终端时,看到技术人员正在做低温测试 —— 终端被放在模拟 - 45c的环境里,连续开机 8 小时,依然稳定运行。“你们现在对极端环境的适配,比专业极地设备厂商还贴心。” 林晓忍不住称赞。
“都是跟着你们学的,把基层需求放在第一位。” 王浩笑着说,“老院长当年想让每个农村人冬天也能看好病,我们现在做的,就是帮他实现这个愿望。”
当天晚上,林晓在知乎专栏更新了《极寒村落的健康设备:让机器也能 “抗冻过冬”》,文中分享了终端和太阳能板的改造细节,还附了村医在炕头录档案、应急站备用设备的照片。文末她写道:“有人问,极端环境下的基层健康服务是不是不可能?我想说,没有不能用的设备,只有没找对的方法。只要我们把牧民的冷暖放在心上,就算在零下四十度的极寒村,也能让健康生态生根发芽,走完全民健康的最后一公里。”
专栏下面,有位来自内蒙古极寒村的干部留言:“我们村的设备也总被冻坏,准备按你们的方案申请改造。谢谢你们让我们知道,再恶劣的环境,也挡不住健康服务的脚步!”
林晓看着留言,想起老院长当年捂热听诊器的模样,想起改造后的终端在雪地里稳稳运行的场景,心里满是踏实。她知道,极寒村落的抗冻适配只是最后一公里的一小步,但只要守住 “不放弃任何一个角落” 的初心,就一定能让全民健康的阳光,照亮每一个极寒村落,温暖每一位牧民的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