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洲沙漠村的晨光刚漫过沙丘,12 岁的阿莎就攥着《初心故事集》跑到火种站,却发现铁门锁着,窗内的智慧屏黑着,像一双闭着的眼睛。她趴在门缝上往里看,昨天还摆在桌上的故事集不见了踪影,只有风吹过空荡的屋子,卷起地上的沙粒,发出沙沙的声响。
“怎么又没人了?” 阿莎的声音带着委屈。这已经是火种站两周没开门了 —— 之前轮岗的中国青年领航者走后,新的还没到,站里的设备没人管,连她最爱的 “老院长走田埂” 的故事也看不了了。部落长老奥马尔赶来时,看到围在站外的村民,心里又急又愧:“我们把火种站当宝贝,却没人守着,这不是让初心凉了吗?”
林晓收到奥马尔的消息时,正在整理全球火种站的运营数据。表格里刺眼的红色标注显示,35% 的火种站存在 “值守断档” 问题,有的因为领航者交接漏了流程,有的因为本地没人懂设备维护。“跨国轮岗看似灵活,却把最关键的‘扎根’丢了。” 林晓把数据推给联盟运营负责人,手指在 “属地化能力不足” 几个字下画了条横线,突然想起老院长笔记里的话:“帮人要扎在村里,不是走马观花。”
当天下午,林晓就联合联盟和康医开视频会。“得找本地人守着火种站,他们才不会把这里当‘临时站点’。” 林晓的话刚说完,康医的王浩就接话:“我们可以开发个运维小程序,本地人不懂修设备,一键上报,我们远程帮着解决。” 联盟负责人也补充:“再定个交接手册,谁来谁走都按流程来,不能再乱了。”
方案落地的第一步,是在每个火种站选 “本地值守员”。沙漠村选了 19 岁的部落青年穆萨和阿莎的姐姐娜吉,穆萨懂点简单的设备操作,娜吉喜欢给孩子讲初心故事;中国山坳村选了村医老周的助理小吴,她熟悉村里的情况,还会写毛笔字,能帮着整理村民的留言。值守员签订 1 年服务协议,每月能从初心奖学金里领生活补贴,不用再担心生计问题。
康医开发的 “火种站运维小程序” 很快上线。穆萨第一次用就帮了大忙 —— 智慧屏突然黑屏,他按小程序提示拍了张照片上传,联盟技术组 20 分钟就远程指导他 “重启电源、检查线路”,屏幕很快亮了起来。“以前遇到问题只能等领航者,现在自己就能解决!” 穆萨兴奋地给奥马尔演示,老人看着重新播放老院长故事的屏幕,脸上终于露出了笑。
《火种站交接手册》更是让流程清晰了不少。手册里明确写着 “交接要做三件事”:清点《初心故事集》的数量、记录设备状态(如智慧屏是否能正常播放)、整理村民反馈(如 “希望多放非洲本地的初心故事”)。每次轮岗,新旧值守员要一起核对,签字确认后才算完成,再也不会出现 “故事集丢失” 的情况。
一个月后,沙漠村的火种站再也没断过档。每天清晨,穆萨会先检查设备,娜吉则会把故事集摆整齐,等着村民来听故事。阿莎放学后,总会第一时间跑来,跟着姐姐读 “老院长帮老人测血压” 的段落,偶尔还会给其他孩子当 “小老师”。调研数据显示,全球火种站的值守断档率从 35% 降到了 8%,有 82% 的村民表示 “现在的火种站像家一样,天天都能来”。
王浩来考察时,正好看到穆萨在给智慧屏更新内容 —— 屏幕上新增了 “沙漠村维护队修设备” 的视频,这是他用手机拍的。“从跨国轮岗到本地值守,我们终于让火种站‘扎了根’。” 王浩指着小程序里的故障处理记录说,“老院长当年帮人靠的是‘守在村里’,现在我们靠的是‘本地人守、远程帮’,本质是一样的。”
林晓翻开老院长的笔记,在 “扎在村里才能帮到人” 那句话旁,写下 “火种站的根,在本地人心里”。她看着娜吉给孩子们读故事,穆萨在整理村民的留言,突然觉得:火种站的灵魂从来不是昂贵的智慧屏,也不是厚重的故事集,是有没有人把这里当成自己的责任,当成传递初心的家。
当天晚上,穆萨在小程序里提交了 “新增沙漠村初心故事” 的申请,还附上了阿莎画的 “老院长和牧民” 的图画。联盟很快回复:“下周就能上线,让更多人看到你们的故事。” 穆萨把消息告诉围在站里的村民,大家欢呼起来,火光映在每个人脸上,像一颗颗跳动的初心。
林晓望着远处沙漠里的火种站灯光,想起老院长当年在县医院 “守着诊室等病人” 的场景。她拿出手机给联盟发消息:“把属地化值守的经验整理成手册,推广到所有火种站。” 风掠过耳边,带着沙漠的暖意,像是老院长的回应:“这就对了,让本地人守着初心,才能让火种永远不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