荞麦村的村委会活动室里,阳光透过窗棂落在堆成小山的《初心回响》上,书页被风吹得轻轻翻动。林晓蹲在地上,看着李奶奶用粗糙的手指摩挲着书封,却迟迟没翻开 —— 老人今年 78 岁,眼睛花了,连大标题都看不清,更别说里面的文字。“娃啊,这书里写的老院长故事,我想听,可这字太小,实在瞅不见。” 李奶奶的声音带着遗憾,指腹在 “老院长精神” 那几个字上反复蹭着。
旁边的村医老张也叹了口气:“我们村 80% 的老人都这样,要么不识字,要么视力差,书送来了,却成了摆设。我每天抽时间读两页,可村里老人多,根本顾不过来,有的老人等了一周都没听到自己想听的章节。” 他指着登记本上的记录,“你看,王大爷想听非洲流动站的故事,刘奶奶想知道老院长怎么帮人看病,都排着队呢。”
林晓拿起一本《初心回响》,指尖划过纸上的铅字,突然想起上次来村里,看到老人围坐在广播下听戏曲的场景 —— 他们或许看不清字,却能听进去故事。调研数据显示,农村老人对这本书的知晓率仅 28%,阅读门槛像一道无形的墙,把最该听故事的人挡在了外面。老院长笔记里写着 “跟老人说话要接地气,别整那些虚的”,这句话突然在耳边响起。
“我们把书‘读’给老人听。” 林晓召集团队开会,把想法一说,小陈立刻响应:“我老家奶奶也不识字,就爱听收音机,我们做成有声书,用方言录,老人肯定爱听。” 小王补充:“还能跟村广播、AI 聊伴结合,每天定时播,老人也不用特意找。”
说干就干,林晓先联系出版社,把《初心回响》里的故事拆成 5 分钟左右的短章节,避免老人听着疲劳。又请了 20 个会不同方言的播音员,有四川话、河南话、陕西话,甚至还有荞麦村当地的土话。录音时,林晓特意叮嘱播音员:“别用书面语,就像跟老人唠嗑一样,比如‘老院长背着药箱去看病’,别说‘携带医疗器械出诊’。”
第一次录音时,负责读 “老院长帮李奶奶看病” 章节的播音员,用荞麦村土话说:“那年冬天,老院长踩着雪去看李奶奶,进门先搓手,说‘大娘,我来给你量量血压,不疼’,听得李奶奶眼泪都下来了。” 林晓坐在旁边,仿佛真的看到了当年的场景,眼眶也热了。
有声书录好后,先在荞麦村试点。每天早上 7 点,村广播准时响起:“今天给大伙讲老院长帮非洲老人建流动站的故事,那地方全是山,设备得用藤编背篓装……” 老人早早搬着小板凳坐在广播下,有的还跟着念叨:“这背篓跟我们村的一样,结实!”
AI 聊伴也同步上线了点播功能。李奶奶想再听 “老院长帮人编背篓” 的故事,对着聊伴说:“我要听编背篓的故事”,系统很快就调了出来。老人闭着眼睛,嘴角带着笑,时不时点头:“老院长心细,跟我家老头子一样,编背篓都要选软藤。”
光听还不够,林晓又组织了 “故事分享会”。每月一次,老人听完有声书后,轮流讲自己的经历。王大爷说:“上次我血压高,村医用 AI 测完,还跟我讲老院长当年怎么帮人控血压,现在我每天都吃清淡的,血压稳多了。” 刘奶奶也说:“我孙子在外打工,我用 AI 聊伴听故事,还能跟他视频,跟老院长说的一样,机器也能帮人解闷。” 青年领航者把这些故事记下来,整理成续集,补充进有声书里,让内容越来越丰富。
两个月后,林晓再去荞麦村,看到的场景让她心头一暖:老人围坐在树下,有的用 AI 聊伴点播故事,有的在聊自己的健康变化,还有小孩凑在旁边听,时不时问 “老院长后来还帮人了吗”。老张笑着说:“现在知晓率肯定超 90%,连隔壁村的老人都来问怎么听有声书!”
这天,王浩带着康医科技的团队来,说要给 AI 聊伴的点播功能升级:“现在老人说‘听非洲故事’能精准匹配,以后还能支持‘听跟我一样的高血压故事’,更贴心。” 他演示着新功能,对着聊伴说 “听老人控血压的故事”,系统立刻调出几个相关章节,还附了健康小贴士。
林晓听着熟悉的方言故事从聊伴里传出,突然想起老院长当年用土话跟老人讲病情的场景 —— 那时没有 AI,没有有声书,老院长就蹲在田埂上,一句一句跟老人解释,现在这些故事用更贴近老人的方式传下去,不正是对初心最好的传承吗?
她拿起一本《初心回响》,又看了看正在听有声书的老人,突然觉得,传播的载体不重要,重要的是让故事走进心里。未来,还能把这些有声书做成 “初心广播剧”,加入背景音乐和对话,让老人听得更入迷 —— 这不仅是对老院长精神的延续,更是让基层文化传播 “活” 起来的新路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