荞麦村的土路上,58 岁的下肢残疾村民老陈坐在轮椅上,望着自家那扇 30 厘米宽的老木门,无奈地叹了口气。县城买来的标准轮椅宽 60 厘米,怎么也推不进家门,每次出门都得靠老伴和儿子抬着轮椅过门槛,更别说在家做康复训练了。“想做康复都没地方,只能天天坐在院子里晒太阳。” 老陈拍着轮椅扶手,语气里满是失落。
这样的困境,在农村残疾人中并不少见。村医对林晓说:“有村民想买折叠轮椅,县城没货,网购又不会操作;还有人买了康复训练器,太重搬不动,只能放在墙角落灰。” 林晓团队统计全国数据时更揪心:农村残疾人 “居家康复设备覆盖率” 仅 21%,那些不符合农村场景的康复器械,成了全周期健康里最后一块短板。
“老院长笔记里写过,‘帮农村人,不能落下残疾人,他们更需要方便的设备’。” 林晓翻着笔记,里面夹着一张老院长帮残疾老人按摩的照片,下面写着 “要是有能进窄门的轮椅就好了”。她突然醒悟:农村残疾人康复,不能照搬城市设备标准,得贴合农村老房、老习惯,做场景化适配。
“农村残疾人场景化康复方案” 很快落地,第一步是设备改造。林晓联合康复器械厂商、康医技术组,把标准轮椅改成 “窄门折叠款”—— 宽度从 60 厘米缩至 45 厘米,能轻松通过农村老房的窄门,折叠后还能放进储物间;康复训练器则加装 “手提把手”,重量减轻 30%,残疾人自己就能搬动。康医的技术人员还加了 “语音操作功能”,残疾人说 “启动训练器”“暂停”,器械就会用方言回应,不用费力手动操作。
老陈第一次用上改造后的轮椅时,自己推着就进了家门,激动得眼眶发红:“这辈子还是头一次坐着轮椅进自己家!” 他试着对训练器说 “启动”,器械果然运转起来,“现在不用靠别人,我自己就能做康复了。”
第二步是场景补位,解决农村老房的基础障碍。团队用水泥预制板,在村民家门口加装 “简易坡道”,每个坡道成本仅 50 元,能解决轮椅上下门槛的难题。老陈家的门槛有 15 厘米高,加装坡道后,他推着轮椅就能轻松进出。“以前抬轮椅过门槛,老伴累得直喘气,现在再也不用麻烦她了。” 老陈笑着说。
第三步是上门服务,解决残疾人的实际操作难题。林晓培训了一批 “残疾人康复专员”,每周上门帮残疾人调试设备、指导训练。专员还会代收网购器械 —— 帮不会上网的残疾人下单,到货后送货上门、帮忙安装。荞麦村的盲人文叔,想买一台语音读屏的血压计,专员帮他在网上下单,到货后还教他怎么用:“您按这个红色按钮,就能测血压,结果会用语音报出来。”
方案落地才 1 个月,荞麦村残疾人康复设备覆盖率就从 21% 提升到 79%。越来越多的残疾人像老陈、文叔一样,用上了贴合需求的康复设备,在家就能做训练。“以前觉得康复是奢望,现在才知道,只要设备适配,我们也能自己照顾自己。” 老陈说。
康医科技得知方案效果后,主动提出 “免费为全国 100 个村捐赠场景化康复设备”。王浩在视频会议里说:“从老人的安全手环,到儿童的心理测评游戏,再到现在残疾人的康复器械,我们终于把全周期健康的‘人群缺口’补全了。老院长当年说‘不落下任何一个农村人’,现在我们做到了。”
林晓测试改造后的轮椅时,特意找了一户有 30 厘米窄门的老房,轮椅果然轻松通过。她摸着轮椅的折叠关节,感慨道:“你们把‘农村老房窄门、残疾人操作不便’这些细节都考虑到了,没有照搬城市标准,这才是真的扎根基层需求,真的懂农村残疾人。”
当天晚上,林晓在知乎专栏更新了《农村残疾人康复:别让 “不合时宜” 的设备,挡住他们的希望》,文中分享了荞麦村的场景化适配方案,还附了老陈用轮椅进门、简易坡道的照片。文末她写道:“有人问,农村残疾人康复难,是设备不接地气,还是农村环境太落后?我觉得是我们没找对方向。把轮椅缩窄一点、加个坡道、做个语音控制,这些看似微小的改变,就能帮残疾人圆康复梦。农村残疾人服务,从来不是‘先等环境变好’,是‘先让设备适配环境’—— 让每个残疾人,都能在家门口享受到有尊严的康复服务。”
专栏下面,有位来自四川农村的残疾人留言:“我们村也有很多人因为轮椅进不了门、器械搬不动放弃康复,希望能推广你们的方案。谢谢你们为我们考虑这么多,让我们看到了康复的希望!”
林晓看着留言,想起老院长笔记里的那句话:“帮人,要帮到点子上,帮到他们真正需要的地方。” 她知道,“场景化适配” 只是农村残疾人康复的开始,未来还会有更多细节需要优化,但只要守住 “贴合农村需求、不放弃任何一个人” 的初心,就一定能帮更多农村残疾人,在康复的路上走得更稳、更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