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部山区的村卫生室里,年轻村医小吴正坐在电脑前,盯着 AI 终端的屏幕发呆。门口站着拄着拐杖的孕产妇刘婶,她走了两里山路来做产检,小吴却头也没抬:“你自己先在 AI 上填信息,测个血压,等会儿我再看。” 刘婶愣在原地,手里攥着皱巴巴的产检本,想起以前老院长在世时,会主动上门帮孕妇做检查,还会唠几句家常,眼眶突然红了。
这样的场景,林晓在全国推广中见了不少。很多年轻村医没经历过 “走村串户” 的日子,觉得 “坐在卫生室等患者就行”;东部某县医院甚至把 AI 当成 “甩锅工具”,让孕产妇自己用 AI 诊断,医生不再跟进后续情况。林晓拿着老院长的笔记,指尖划过 “医疗要走出去,要贴近农村人的需求” 这句话,忍不住叹气:“我们推广的不只是 AI 技术,更是老院长‘以患者为中心’的理念。要是理念传不下去,技术再先进,也只是冷冰冰的机器,帮不了真正需要的人。”
张建国看着林晓愁眉不展的样子,提议道:“要不我们建个学院吧?把老院长的理念做成课程,和 AI 实操结合起来,让村医既懂技术,又懂怎么服务基层。” 这个想法一下子点醒了林晓,她立刻联系省卫健委和康医科技,提出筹建 “基层 AI 学院” 的计划,三方一拍即合。
学院的课程设计花了整整两个月。林晓团队把老院长的笔记拆解成 “基层服务理念课”,比如 “走村串户的 3 个技巧”—— 提前打听村民作息、带点鸡蛋面条当伴手礼、用方言唠家常拉近距离;还收录了老院长当年的真实案例,比如 “冒雨上门给难产孕妇做产检”“翻山越岭给留守儿童送营养包”,让学员直观感受 “以患者为中心” 的意义。同时,搭配 “AI 实操课”,从设备使用到数据解读,一步步教村医把技术用在实处。
师资组建也格外用心。林晓邀请了石头村的老张、雾岭村的陈叔等优秀村医,他们有几十年基层经验,能教学员 “怎么和农村老人沟通”“怎么应对山区突发情况”;县医院的专家负责讲解 “妇幼常见病诊疗逻辑”;康医科技的技术人员则手把手教 “AI 设备维护”。李伯也主动请缨,担任 “中医妇幼课” 老师,把自己的中医辨证经验融入课程,教学员 “怎么用 AI 结合中医给孕产妇调理身体”。
最关键的是 “实践要求”—— 学院规定,所有学员必须完成 “10 次上门服务” 才能毕业。学员要跟着资深村医,背着便携 AI 设备走村入户,帮孕产妇做产检、给留守儿童做营养评估,还要记录服务心得。来自河南的年轻村医小赵,第一次上门服务时,被老人的方言难住,多亏有资深村医帮忙翻译,才顺利完成产检。“以前觉得 AI 是冷冰冰的机器,现在才知道,AI 是帮我们更好地‘走村入户’,帮老人少跑路。” 小赵在心得里写道,“这才是老院长想看到的,技术要服务人,不是让人围着技术转。”
基层 AI 学院首批招生 500 人,来自全国 28 个省份。开班第一天,林晓站在讲台上,身后的屏幕播放着老院长当年走村串户的照片。“老院长当年没见过 AI,但他的理念和 AI 的目标是一致的 —— 都是帮农村妇幼看好病、少遭罪。” 林晓的声音哽咽,“希望大家在这里,不仅学会用 AI,更能传承老院长的精神,做一个‘走得出卫生室、贴得近老乡’的基层医生。”
康医科技得知学院筹建后,主动提出捐赠 “实训设备”——100 套便携产检 AI 终端、50 套儿童营养评估设备,全是按农村场景优化过的轻便款。王浩还提议设立 “老院长奖学金”,每年拿出 10 万元,奖励 “理念 + 技术” 双优的学员,鼓励他们把老院长的精神落到实处。
学院揭牌仪式上,王浩看着墙上老院长的画像,语气诚恳:“老院长当年说‘医疗的核心是人’,以前我们只懂卖设备、推技术,忽略了这句话的真正含义。现在我们捐设备、设奖学金,就是想让更多基层医生记住,技术永远是服务人的工具,不是目的。只有把技术和老院长的理念结合起来,才能真正帮到农村妇幼。”
林晓站在王浩身边,看着学员们穿着统一的校服,举起右手宣誓 “传承老院长精神,用 AI 服务基层”,突然觉得眼眶发热。她仿佛看到老院长站在人群中,笑着点头,就像当年看着年轻的自己一样。
当天晚上,林晓在知乎专栏更新了《基层 AI 学院:不只是教技术,更是传精神》,文中附了老院长的笔记照片、学员上门服务的场景图,还分享了课程设计的细节。文末她写道:“有人问,基层医疗最缺的是什么?是先进的技术,更是‘为患者着想’的初心。基层 AI 学院想做的,就是把老院长的初心变成可学习、可实践的课程,让更多年轻村医接过接力棒,让‘走村串户、贴近需求’的理念,传遍全国每一个农村角落。”
专栏下面,有位资深村医留言:“我跟着老院长做过基层,看到现在有学院传承他的理念,特别感动。我已经报名当志愿者讲师,想把自己的经验教给年轻学员,让老院长的精神一直传下去!”
林晓看着留言,抚摸着口袋里老院长的笔记,心里满是踏实。她知道,基层 AI 学院只是一个开始,老院长的理念会通过一届又一届学员,扎根在全国农村的土壤里,和 AI 技术一起,守护更多孕产妇和孩子的健康。而这,就是对老院长最好的告慰,也是基层医疗最珍贵的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