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人一狼两个吃货,每天都收获颇丰。
杨小红摸到黄鳝,就兴冲冲地举着喊林如月;
小嘟嘟叼到猎物,就颠颠地丢进木桶里,还会对着杨小红“啊呜”叫一声,像是在炫耀。
俩人在田里追着猎物跑,累了就坐在田埂上啃马蹄,饿了就等着林如月做的野味大餐,日子过得简单又快活,嘴里的香味就没断过。
自打帮村里造了打谷机、提前完成秋收,又是蔬菜拿到了育才小学的订单,林如月在村里彻底站稳了脚跟。
如今她走在田埂上,无论是扛着锄头的老农,还是挎着菜篮的妇人,都会笑着主动打招呼 ——“林知青啊,晌午家去吃饭不?我蒸了红薯糕!”
“林知青,我这白萝卜又大水份又多,来,拿几个回家吃。”
面对大家的热情,林如月总是笑着回应,看着村人忙着,能搭把手就搭把手,半点没有 “能人” 的架子。
秋收刚结束,林如月没闲着,通过傅姨的关系又跑了县城的实验小学、阳光中学、太阳花幼儿园,接连签下三家学校的蔬菜订单,算下来每天要供应将近千斤蔬菜。
可问题也跟着来了:村里现在的蔬菜全靠各家各户的自留地种植,零零散散加起来也就几亩地,别说供应六家学校,再过阵子连村民自己吃菜都要紧张。
这天上午,林如月揣着画好的图纸直奔村委会。
刚敲了敲门,文书小张就打开了门,手里正拿着一份文件,显然是找村长签字的。
村长一见林如月来了,立马热情的招呼着:“林知青来啦,快坐,有什么事吗?”
林如月也不绕弯子,开门见山就说出了来意:“村长,我今天来是想跟您商量扩大蔬菜种植的事。
现在咱们签了三家学校的订单,每天要供应将近千斤菜,可村里的自留地加起来才几亩地,根本不够用。
我查了咱们这儿往年冬天的气温,最低也就零下两三度,不算太冷,正好秋收完地里空着,咱们趁这时候扩大种植,冬天也能种出菜来。我琢磨了三个法子,您听听行不行,我说出来您参考下能行不?”
林如月说着,从布包里掏出一张画得密密麻麻的图纸,铺在木桌上。
“第一个,咱们冬天搞大棚种植。”
她指着图纸上的大棚结构图,“我打听了,搭个保温大棚,冬天也能保持二十来度,种些黄瓜、番茄这些反季蔬菜。
到时候别家没有咱们有,其它的学校和市场肯定抢着要,价钱能比旺季高一半,到时候咱们的订单会再增加!”
村长凑上前,指着图纸上的通风口:“这大棚冬天保暖是够了,可咋通风啊?别闷坏了菜。”
“村长,您放心,” 林如月笑着解释,
“我在棚顶留了可开合的通风窗,中午天暖和了就打开,还能装个小风扇,保证空气流通。到时候咱们选耐寒的品种,再配上农家肥,菜长得又嫩又好吃。”
“第二个是共生蔬菜种植,省地还高产。”
林如月拿起桌上的几根蔬菜举例,“就说香菜和大蒜,大蒜的气味能驱走香菜的虫子,香菜又能吸引益虫,帮大蒜除害;番茄和韭菜种在一起,
韭菜能缓解番茄的青枯病,让番茄早开花、多坐果。还有大蒜配胡萝卜,玉米套种毛豆……都是我查了许多资料 得出来的法子,咱们村先试种几亩,成了再推广。”
一旁做记录的文书小张听得眼睛发亮:“这法子好啊!我家那几分地,要是这么种,能多收不少菜!”村长也点点头,作为土生土长的村里人,农村老把式, 觉得可行性很高。
林如月又接着说:“第三个,咱们再搞点肉类养殖,把猪圈建在鱼塘上。
猪粪不用费劲清理,直接掉进鱼塘里,就是鱼的好饲料,还能给鱼塘清污,一举两得。到时候咱们的蔬菜、鱼肉、猪肉一起卖,收入能翻好几番!”
村长越听越高兴:“林知青啊,你这脑子真灵光!还得是知识分子行啊,这些法子听着就靠谱!小张,一会儿敲钟,咱们开个大会,把这事儿定下来。”
小张当即放下钢笔,应了声 “好嘞” 就往外跑,手里的笔记本都忘了合上。
不一会儿,村委会门口那口老铜钟就 “当当当” 地响了起来,清脆的钟声传遍了整个村子 —— 这钟声在村里有讲究,要么是有急事,要么是有大事要商量,村民们听见了,纷纷放下手里的活计,往村委会赶。
没半炷香的功夫,村委会的小院就挤满了人。
刘二大爷扛着锄头站在最前面,李婶挎着没织完的毛衣,连刚放学的孩子们都扒着门框看热闹。
村长站在台阶上,手里举着林如月画的图纸,大声把扩大种植的事说了一遍,尤其提到冬天大棚种反季菜、共生种植省地高产,还有猪圈建在鱼塘上的法子,听得村民们眼睛发亮。
“村长,这大棚真能冬天种出黄瓜?” 有人忍不住问。
林如月赶紧上前,指着图纸上的保温层解释:“叔,这大棚用塑料膜和稻草帘做保温,中午掀开帘子晒太阳,晚上盖严实,温度能保持在十五度以上,种黄瓜、番茄都没问题,到时候卖的价钱比夏天高两倍!”
“那共生种植真能少生病?” 李婶也追问。
“您看,大蒜和香菜种一起,大蒜的气味能驱虫子,香菜还能吸引益虫,两者都长得好。”
林如月说得实在,村民们越听越动心,纷纷举手赞成。
最后大家商量定了:村里划出十亩地搞大棚,每家出个人手帮忙搭建;共生种植先试种两亩,选刘二大爷家和健全家的地当试验田;
猪圈由村里的壮劳力一起建,由胡鹏负责,建在村东头的鱼塘边,月底就动工。
接下来的日子,村里彻底忙开了。
每天天不亮,村民们就扛着竹竿、背着塑料膜往地里赶,搭建大棚的号子声此起彼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