闰六月初一的夜晚,江阴城仿佛一头蛰伏在黑暗中的巨兽,暗流在每一寸土地下涌动,似有惊涛骇浪即将冲破这看似平静的表象。城南一处不起眼的宅院,被夜色笼罩,宛如隐匿在历史长河中的一颗神秘星辰,此刻却正孕育着一场惊天动地的变革。
宅院内,阎应元与十几位志士围坐在一张陈旧的木桌旁,烛光摇曳,将他们的身影拉得扭曲而修长,每个人的表情都异常凝重,仿佛承载着千钧重担。那跳动的火苗,似是他们心中燃烧的怒火,在黑暗中倔强地闪烁。
“清军已占领常州,不日将到江阴。”说话的是陈明遇,原江阴训导,一位饱读诗书的儒生。他眉头紧锁,眼神中透露出忧虑与决然,“我们必须先发制人,若等清军兵临城下,再做抵抗,恐为时已晚。”他的声音虽不高,却如重锤一般,敲在每个人的心上。
“城内有多少可用之人?”阎应元沉声问道,他的声音低沉而有力,仿佛带着一种不容置疑的威严。他目光如炬,扫视着众人,试图从他们的眼神中获取力量与信心。
“青壮年不下万人。”回答的是冯厚敦,一个精瘦的中年人,曾在边关从军,身上带着一股久经沙场的豪迈与坚毅。他挺直了腰板,眼神中闪烁着兴奋的光芒,“但武器匮乏,弓箭不过千余,火铳更是少得可怜,恐怕难以支撑一场大规模的战斗。”说到这里,他的脸上不禁露出一丝担忧。
阎应元在桌上缓缓摊开江阴城防图,那一张泛黄的图纸,仿佛承载着江阴城的命运。他的手指轻轻划过城墙的轮廓,仿佛在触摸着这座城市的脉搏。“城墙坚固,若能据守,或可坚持到援军到来。只要我们团结一心,凭借这坚固的城墙,未必不能与清军一战。”他的声音中充满了自信与坚定,仿佛给众人注入了一剂强心针。
“援军?”有人苦笑一声,那笑声中充满了无奈与绝望,“南京已破,哪里还有援军?如今大明江山风雨飘摇,各地纷纷沦陷,我们又能指望谁来救援?”此言一出,屋内的气氛顿时变得更加压抑,众人的脸上都笼罩着一层阴霾。
阎应元目光坚定,如同一座巍峨的山峰,屹立不倒。“即便没有援军,我们也要让天下人知道,汉人脊梁未断!我们不是任人宰割的羔羊,我们要为了自己的尊严、为了祖宗的衣冠而战!”他的声音激昂慷慨,如同一把利剑,划破了黑暗的夜空,点燃了众人心中的希望之火。
众人沉默片刻,仿佛在心中进行着一场激烈的斗争。片刻之后,纷纷点头,眼神中重新燃起了斗志。“好!我们听你的,与清军拼到底!”众人齐声说道,那声音汇聚在一起,仿佛能冲破这黑暗的牢笼。
“明日午时,以钟楼鼓声为号,同时起事。”阎应元最后部署道,他的眼神中透露出一种果敢与决绝,“陈先生负责联络城内士绅,争取他们的支持,士绅们在城内有着一定的影响力,他们的加入将为我们增添一份力量;冯兄组织青壮,进行简单的训练和分配任务,让他们明确自己的职责;我亲自带人攻占县衙,控制城内的核心权力机构。”他的计划周密而详细,仿佛早已在心中谋划了千百遍。
计划已定,众人散去,各自回去准备。阎应元独自站在院中,仰望星空。那浩瀚的星空,繁星闪烁,仿佛在诉说着历史的沧桑与变迁。他想起家中老母和妻儿,心中一阵绞痛。他深知,这一去,生死未卜,或许再也无法与家人团聚。但转念想到那些被强行剃发的同胞,他们的屈辱与痛苦,如同一把把利刃,刺痛着他的心。怒火又在他心中燃起,熊熊燃烧,让他坚定了自己的信念。“宁为玉碎,不为瓦全。”他喃喃自语,声音虽轻,却充满了力量。
次日正午,阳光炽热地洒在江阴城的大地上,仿佛要将这世间的一切黑暗都驱散。江阴钟楼突然响起急促的鼓声,那鼓声如同一声声战鼓,敲响了战斗的序曲。早已埋伏在县衙附近的义士们,如同猛虎下山,一拥而上,与守卫发生激烈搏斗。喊杀声、刀剑碰撞声交织在一起,仿佛是一场惊心动魄的交响乐。
阎应元手持长刀冲在最前,他的身影如同一道闪电,在人群中穿梭。他一连砍倒三名清兵,鲜血溅在他脸上,他却浑然不觉,仿佛化身为一尊战神,只知向前冲杀。他的眼神中充满了愤怒与决绝,心中只有一个信念:攻占县衙,为起义打开胜利的大门。
县衙内,方亨正与几名清军将领议事,听到外面喊杀声,大惊失色。他的脸色瞬间变得苍白如纸,身体也不由自主地颤抖起来。“快走!”一名清将拉起方亨就要从后门逃跑,他们的眼神中充满了恐惧与慌乱。
“哪里走!”阎应元踹开大门,横刀拦住去路。他的身影高大而威严,如同一座不可逾越的山峰。方亨面如土色,双腿一软,差点瘫倒在地。“阎应元,你...你这是造反!”他的声音颤抖着,充满了恐惧。
“造反?”阎应元冷笑一声,那笑声中充满了不屑与嘲讽,“我大明子民,守的是祖宗衣冠,何来造反一说?清虏强令剃发,辱我先祖,此仇不共戴天!我们是为了保卫自己的尊严和自由而战,是正义之举!”话音未落,一名清将突然拔刀偷袭,他的动作迅速而狠辣,如同一条毒蛇出洞。
阎应元侧身避过,身手敏捷得如同一只猎豹。反手一刀,那清将咽喉喷血倒地,身体抽搐了几下,便没了气息。方亨见状,瘫软在地,连连求饶,他的声音中充满了绝望。“绑起来!”阎应元下令道,他的声音冷酷而无情,“押到城楼上示众!让所有人都看看,背叛祖宗、与清虏勾结的人是什么下场!”
与此同时,城内各处战斗激烈。陈明遇带领士绅家丁攻占了粮仓和武库,他们深知粮草和武器对于一场战斗的重要性,只有掌握了这些资源,才能为起义提供坚实的保障。冯厚敦则组织青壮年控制了四门,他们如同四道坚固的防线,守护着江阴城的入口,防止清军的突袭。
到日落时分,江阴城已完全落入义军手中。夕阳的余晖洒在城墙上,给这座城市披上了一层金色的光辉,仿佛是为这场胜利而喝彩。城楼上,阎应元、陈明遇、冯厚敦三人并立,他们的身影在夕阳的映照下显得格外高大。下方广场上,数万百姓欢呼雀跃,他们的脸上洋溢着喜悦和自豪,仿佛看到了希望的曙光。
“诸位父老乡亲!”阎应元声如洪钟,他的声音在广场上回荡,“今日我们举义旗,不为功名利禄,只为守住这一头青丝,一身汉服!清虏强令剃发,辱我先祖,此仇不共戴天!我们不能再任人欺凌,我们要为了自己的尊严和自由而战!”
“誓死不剃发!”万人齐呼,声震云霄。那声音仿佛要冲破这城市的上空,传向远方,让天下人都知道江阴人的决心和勇气。
阎应元继续道:“江阴城小,清军必来围攻。我等唯有死守,以待天时。今日起,全城戒严,老少皆兵!无论是老人还是孩子,都要拿起武器,保卫我们的家园。我们要让清军知道,江阴人不是好惹的,我们有着不屈的脊梁和顽强的斗志!”
陈明遇接着说道:“我已联络义军,他们听闻我们的义举,纷纷表示愿意前来支援。虽然援军尚未到达,但我们不能坐以待毙。我们要利用这有限的时间,加强城防,训练士兵,做好充分的准备,迎接清军的挑战。”
冯厚敦也大声说道:“大家放心,我会带领青壮年们日夜巡逻,确保城内的安全。一旦发现清军的探子或奸细,绝不姑息!”
众人听了,士气大振,纷纷表示愿意听从指挥,与清军决一死战。此时,夜幕已经降临,繁星点点,仿佛是上天为江阴城的义举而闪烁的明灯。江阴城在这黑暗中,如同一座坚不可摧的堡垒,等待着即将到来的风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