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怀渊区长调研结束后的几天,街道办恢复了往日的节奏。表面上看,一切如常。
沈清弦照常上班,处理着日常事务,但内心的弦却始终紧绷着。她像一只警惕的幼兽,小心翼翼地观察着周围的每一丝风吹草动。每一次内线电话响起,每一次有区里的文件下发,甚至每一次刘主任或张主任找她谈话,都会让她心跳漏掉半拍。
然而,什么都没有发生。
没有来自区政府的只言片语,没有顾怀渊的任何暗示,甚至连之前通过张主任传递过来的那种隐晦的警告,也似乎悄然消失了。仿佛她那份精心准备、冒险递出的报告,就像一颗小石子投入了浩瀚的大海,连一丝水花都没有溅起。
这种绝对的寂静,反而让沈清弦感到一种更深的不安。
是她高估了自己那份报告的价值?还是顾怀渊看到了,但选择了明哲保身,不愿卷入这趟浑水?又或者,那份报告根本就没能送到他眼前,在半路就被筛掉了?
各种猜测在她脑海中翻腾,让她备受煎熬。她甚至开始怀疑,自己那次“孤注一掷的试探”是否太过冲动和愚蠢。
李强似乎又恢复了对她的“正常”态度,偶尔开开玩笑,分享点小道消息,但沈清弦能感觉到,那层探究的隔阂依然存在。张主任见到她,依旧是那副公事公办的表情,再没有额外的“关怀”或敲打。
这种暴风雨前的死寂,比直接的风暴更令人窒息。
就在沈清弦几乎要陷入绝望,认为自己的努力全部白费之时,一个完全意想不到的转机出现了。
周五下午,区档案局的一位副科长来到街道办,说是进行档案工作例行检查和业务指导。这种检查很平常,由党政办张主任负责接待。
检查结束后,那位副科长提出想顺便看看街道档案室的保管条件。张主任自然陪同。在经过综治办区域时,那位副科长像是忽然想起了什么,停下脚步,笑着对张主任说:“张主任,你们街道这位叫沈清弦的同志,前几天去我们馆里查资料,态度特别认真,提的问题也很专业,给我们留下了深刻印象啊。”
张主任愣了一下,随即笑道:“是吗?小沈是新人,爱学习是好事。”
副科长点点头,目光转向沈清弦,语气随和地说:“小沈同志,你上次问的那个红星农机厂的资料,我们后来整理库房,又发现了几份当时相关的政策说明汇编,都是公开资料,已经数字化了。你要是还需要,可以直接上我们馆内网的数字资源平台,用公共账号就能查询,关键词输‘企业改制 政策汇编’应该就能找到,比查档案目录方便多了。”
这番话听起来完全是一次正常的、出于好心的业务提醒。沈清弦心中却掀起了惊涛骇浪!区档案局的人,专门借着检查工作的机会,当着张主任的面,如此“自然”地告诉她一个更方便的查阅途径?
这绝不是巧合!
她强压下心中的激动,连忙表示感谢:“谢谢科长!太感谢您了!我正需要学习这方面的政策呢。”
副科长笑了笑,没再多说,跟着张主任走了。
张主任回来后,看沈清弦的眼神少了几分审视,多了点“原来她是在忙这个”的释然。显然,档案局副科长的那番话,一定程度上“洗白”了沈清弦之前去档案馆的行为。
沈清弦立刻登录了区档案馆的数字资源平台,用公共账号登录,输入关键词。果然,她找到了一个名为“1998-2000年区属企业改制政策及案例汇编”的电子文档集。里面不仅包含了更全面的政策文件,还有几个其他企业的改制案例简述。
而真正让她呼吸几乎停滞的是,在文档集的最后,附有一份扫描版的《关于红星农机厂改制有关问题的核查说明》的摘要页!虽然只是摘要,没有完整内容,但上面明确写着:“……经核查,职工反映的宿舍楼产权归属问题属实,原厂方与区国资局在资产划转过程中存在手续不完备之处……建议由区国资局牵头,会同相关部门专题研究,依法予以妥善处置。”
手续不完备!建议妥善处置!
这寥寥数语的摘要,如同一道闪电,劈开了重重迷雾!它直接证实了王大爷诉求的合理性,更指出了问题的根源在于“手续不完备”,而责任方,直指当时的区国资局!
这看似偶然的“柳暗花明”,背后一定有一双看不见的手在推动。是顾怀渊吗?他用这种极其隐蔽而安全的方式,给了她一个无声却强有力的回应和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