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承担的具体科考任务存在差异,经过与星际联盟的协调,【藤本号】与姊妹舰【素雄号】在凯洛斯星系外围进行了短暂的分别。
巨大的星舰在幽暗的宇宙背景中调整姿态,伴随着空间跃迁引擎那熟悉的低沉嗡鸣和舷窗外被拉成流光的星辰,【藤本号】独自驶向了一个尚未被深入探索的恒星系。
当跃迁的眩晕感逐渐消退,舷窗外的景象稳定下来时,呈现在所有舰员眼前的,是一颗极为奇特的星球。
它如同宇宙中一颗被遗忘的宝石,静静地悬浮在恒星的光芒之下。
根据初步扫描数据,这颗星球最为显着的特征是……没有自转。
它只围绕着中心的恒星进行公转,这导致它的一面永远朝向恒星,承受着无休止的炙烤,而另一面则永远隐匿在冰冷的黑暗之中。
在这两个极端世界之间,存在着一条环绕星球一周的过渡地带,也就是黄昏区。
原本,基于常规的天体生物学模型,这种极端环境通常被认为难以孕育和维持复杂的生命形态。
然而就在不久前,星际联盟部署在附近星域的深空探测器,却意外地捕捉到了从这颗星球黄昏区传来的生命信号。
正是这一惊人的发现,促使【藤本号】接受了联盟的委托,前来进行详细的实地调查,揭开这颗奇特星球的生命之谜。
此刻,【藤本号】精准地悬停在星球黄昏带的同步轨道上。
舰桥主屏幕的巨大画面上,清晰地显示着下方星球的壮丽而诡异的全景:
一侧是无比苍白,仿佛连目光都会被融化的极昼,另一侧是深邃冰冷的黑暗。
而横亘在这两者之间的,便是那条沐浴在永恒暮色中的黄昏带,也是他们此行的目标。
透过高分辨率传感器可以隐约看到,黄昏带中似乎有一条蜿蜒的带状区域,反射着微弱的天光。
那应该是一条河流,而在河流的两岸,则伴随着两条若隐若现的绿色植被带,如同生命编织的丝带,顽强地镶嵌在赤褐色的荒芜之上。
舰桥内,主屏幕上数据流平稳地滚动着,各种传感器读数不断更新。
神宫寺舰长已经从前几日凯洛斯星的“表格地狱”中恢复了过来,重新变回了那位沉稳干练的指挥官。
他的声音透过全舰广播系统,清晰而有力地传到每一个角落:
“各位舰员注意,我们已抵达目标星球上空。这颗星球的独特构造,决定了我们此次的科考行动必须采取分散多点的方式进行。经研究决定,我们将以四人小组为单位展开地面作业,每组由一名经验丰富的正式队员带领三名实习队员。”
“全舰共编成十六个科考小组。其中八个小组将前往黄昏带靠近极昼区的边缘地带,另外八个小组负责黄昏带靠近极夜区的边缘地带,对整条黄昏带进行拉网式的精细勘查,务必覆盖所有潜在的生命活跃区。”
他的语气变得格外严肃,强调了行动准则:
“所有人,记住三条铁律:
第一,一切行动必须无条件听从组长的现场指挥,严禁任何人以任何理由擅自脱离预定的勘探路线和安全区域!
第二,所有样本采集工作,必须严格遵循《星际污染防控条例》的最高标准!任何样本在未经船载生物实验室进行严格隔离和消毒程序前,绝对禁止带入或带出飞船!我们肩负着探索的责任,但绝不能成为毁灭一个原生生态系统的罪人!
第三,时刻保持最高警惕。我们对这里的生命形式一无所知,任何看似温和无害的生物,都可能拥有我们无法理解的特殊习性。安全永远是第一位的!科学发现,必须建立在绝对安全的基础之上!”
作为实习舰长,静香在分组安排上拥有一定的自主权。
她几乎是毫不犹豫地利用这份小小的权力,将大雄和自己分配在了同一组。
考虑到小组的协调性和熟悉度,另一个成员自然也落到了熟人胖虎的头上。
而带领他们这支特殊小组的,正是经验最为丰富,行事最为稳健的神宫寺舰长本人。
这无疑是一支备受关注的“高配”小队。
在出发前的准备休息舱内,气氛紧张而兴奋。
大雄正仔细地整理着自己的勘探服,这是一种轻便但功能齐全的防护服,能够提供基础的生命支持,环境隔离和一定的防护能力。
他的心跳有些快,手心也因为激动和些许的紧张而微微出汗。
这是他作为实习生的第一次真正意义上的外星球实地勘探,意义非同一般。
静香站在他身边,同样穿着合身的勘探服,勾勒出她曼妙而矫健的身姿。
她没有先整理自己的装备,而是细心地帮大雄检查着氧气调节阀的灵敏度,又拉了拉他背后的生命维持系统背包带,确保牢固。
她的眼神里,既有对大雄第一次出征的鼓励,也有一点小小的担忧。
“听说极昼那边的地表温度,能把一些低熔点的金属都烤化,而极夜那边更是能冻裂高强度合金……幸好,我们勘探的区域是相对温和的黄昏带。”
大雄一边活动着穿着勘探服的手臂,一边试图用说话来缓解紧张。
静香点点头,伸出戴着薄薄隔离手套的纤细手指,帮大雄扣紧了胸前最后一个卡扣:
“嗯,黄昏带的环境参数确实相对友好。但也不能掉以轻心,这里的重力比地球略高,长期活动会更消耗体力,气压也有些不稳定,可能会偶尔有阵风。最重要的是,一定要跟紧神宫寺前辈的脚步,千万不要因为好奇就自己乱跑,知道吗?”
她的叮嘱温柔而细致,像一位叮嘱自己丈夫出门注意安全的妻子。
相比之下,胖虎则显得兴奋得多。
他用力捶打着自己结实的胸膛,勘探服发出沉闷的“砰砰”声,豪气干云地说:
“哈哈哈!终于可以活动活动筋骨了!老是待在飞船里,骨头都要生锈了!说不定这颗星球上有什么力气大的猛兽,正好可以让本大爷和它比比谁的力气更大!”
他那充满“胖虎风格”的幻想,让一旁的大雄和静香不由得相视一眼,都从对方眼中看到了同样的无奈和好笑。
这时,神宫寺舰长已经全副武装,准备完毕。
他迈着沉稳的步伐走过来,锐利的目光扫过三人,尤其是在胖虎身上略微停顿了一下,似乎在评估他的状态。
随即,他言简意赅地下达指令:
“检查最终装备,五分钟后,三号科考船泊位集合。我们小组负责黄昏带中段。”
十六艘小型科考船,如同从母舰身上分离的银色水滴,依次从【藤本号】的腹部弹射而出,缓缓切入这颗星球的大气层。
登陆过程比预想中要顺利得多,原本根据大气数据预测可能会遇到的剧烈湍流或电离层干扰,都未曾出现。
科考船平稳地降落在了预定坐标点的暗红色土壤上。
气密门打开,外部环境数据瞬间接入面罩内的显示器。
大雄深吸了一口气,小心翼翼地踏上了这片陌生的土地。瞬间,他就清晰地感觉到了那略高的重力。每一步踏出,都感觉脚下格外坚实,仿佛有一股无形的力量在向下拉扯着他的身体,需要比在地球上花费更多的力气来抬腿迈步。
他调整了一下呼吸,努力适应着这种新奇而沉重的感觉。
抬起头,映入眼帘的天空,是一种瑰丽而诡异的橘红色。
如同有一双无形巨手,将整片天空永恒地凝固在了日落前后那最绚烂又最短暂的时刻,形成了一块温暖的巨大“琥珀”。
那颗垂老的恒星,如同一个疲惫的巨人,永远地悬在极昼方向的地平线一端,散发着有气无力的光和热,将地面上所有物体的影子都拉扯得异常漫长,仿佛一个个凝固的黑色剪影。
脚下是仿佛被氧化铁浸透的暗红色土壤,夹杂着大量棱角模糊的岩石碎片,踩上去发出“沙沙”的声响。
神宫寺舰长第一个行动起来,他熟练地打开随身携带的多功能环境传感器,开始记录包括大气成分,温度,湿度和辐射水平在内的一系列基础数据。
大雄和静香紧跟在他身后,一边适应着重力,一边带着初来乍到的敬畏感,好奇地地打量着四周无比新奇的景象。
胖虎则按照神宫寺的手势,走在稍后一点的位置,负责警戒侧翼和后方。
勘探在沉默而有序中进行,周围的景象起初显得有些荒凉,除了嶙峋的岩石和红色的土壤,似乎别无他物。
“看这里!”
突然,静香蹲下身,声音里带着抑制不住的惊喜,打破了沉寂。
神宫寺和大雄立刻围了过去。
在一处略微潮湿的岩石缝隙里,他们看到了一丛奇特的植物。它们有着明显的羽毛状复叶结构,茎干呈现出一种深邃的暗紫色,而叶片边缘则带着虽然极其细微却清晰可见的锯齿。
“这是……蕨类?”大雄惊讶地脱口而出。
这形态,与他在《古生物图鉴》上看到的地球上古生代的蕨类植物,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
尽管颜色迥异,但那基本的形态结构,仿佛跨越了无数光年的时空阻隔,在这颗遥远的异星之上,以一种不可思议的巧合,再次重现。
神宫寺蹲下身,用戴着隔离手套的手指,极其轻柔地触碰了一下那羽毛状的叶片。
被触碰的叶片立刻产生了反应,微微向内卷曲,显示出一种原始的应激性。
“应该是趋同进化的结果。”
神宫寺的声音透过通讯器传来,带着科学家的冷静分析。
“这种形态结构,可能是在弱光,高湿度环境下的最优解之一。生命的形式,在宇宙中或许存在着某种共性。”
他一边说着,一边取出无菌样本袋和小型切割工具,动作精准而小心地采集了一小部分叶片和根茎组织,并详细记录了发现坐标和环境参数。
随着他们继续深入黄昏带,逐渐靠近那条在轨道上就观测到的宽阔河流时,更多的生命迹象开始争先恐后地涌入他们的眼帘。
河岸两旁,覆盖着一层厚厚的墨绿色苔藓。
它们紧紧附着在每一块岩石和每一寸土壤上,形成了一道柔软而富有弹性的天然缓冲带。
更令人惊叹的是那些枝条垂向河面,类似垂柳的植物。
它们的枝条并非地球柳树那种充满生机的翠绿,而是一种深邃的暗紫色,如同凝固的血液,在永恒暮色的映照下,呈现出一种神秘的美感。
就在这时,走在侧后方的胖虎突然举起拳头,做出了一个标准的“停止前进,保持安静”的手势。
他的声音带着罕见的严肃:
“有动静!前方一点钟方向,河滩区域,有生物活动的声音!”
四人立刻借助旁边几块岩石作为掩体,缓慢地靠近。当他们小心翼翼地探出头,望向河滩时,眼前的景象让所有人都下意识地屏住了呼吸。
几只外形奇特的生物此时正在布满碎石的河滩上活动,它们大约有半米长,身体呈明显的分节结构,覆盖着一层带有金属质感的金色外骨骼,整体形态有些类似于地球上的潮虫,但被放大了无数倍。
它们动作迅捷,细长而多节的肢足在碎石间移动时,发出“喀拉喀拉”的清脆声响。
它们的捕食目标,是几只外形类似螃蟹,但甲壳颜色与环境融为一体的生物。
只见其中一只虫子以与其略显笨拙的外形完全不符的速度猛地一个前冲,头部下方一对强壮有力,如同钳子般的颚部精准地探出,瞬间钳住了一只“螃蟹”!
只听一声脆响,那只“螃蟹”看似坚硬的甲壳竟然被轻易粉碎,露出了里面白嫩的内质。
一击得手后,捕食者立刻开始享用它的战利品。
眼前这高效而残酷的捕食画面,让初次接触外星生态的四人都感到了深深的震撼。
这颗星球上的生命形态,远比他们根据环境所做的初步推断要复杂得多!
然而,接下来发生的一幕,更让他们困惑。
那只饱餐后的金色虫子,并没有表现出任何进一步的攻击性,甚至没有对近在咫尺的人类产生兴趣。
它只是用灵活的前肢清理了一下口器,然后慢悠悠地爬到一块被恒星余晖晒得微暖的平坦岩石上,竟然就那么趴着不动了,仿佛在享受这永恒的“日光浴”。
其他几只完成捕食的虫子,也做出了类似的行为,它们聚集在岩石上休息,对不远处那几个“庞然大物”似乎完全视而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