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七章:初雪映药香
立冬刚过,青岚宗的清晨就飘起了雪籽,打在丹房的竹窗上沙沙作响。墨砚推开窗,见石阶上已覆了层薄薄的白,像撒了把盐,而药圃里的冬青却愈发青翠,叶片上的雪珠折射着微光,映得整个院子亮堂堂的。
“墨师兄!快看我腌的酸菜!”小竹抱着个陶罐跑进来,鼻尖冻得通红,“按你教的法子,用雪水浸的,保准酸脆爽口!昨儿刚封坛,再过半月就能吃了。”陶罐上还沾着几片雪花,在暖烘烘的丹房里很快化成了水痕。
墨砚笑着接过陶罐,放在案几上——那里已经摆了不少“过冬储备”:巴特尔送来的风干羊肉捆得整整齐齐,苗寨阿婆寄来的蜡染布包着糯米糍粑,鲛人族托人捎来的海菜干泛着淡淡的咸香,连魔族的烈焰花籽都被苏叶炒成了香酥的零食,装在陶罐里,开盖就是一阵焦香。
“张诚师兄呢?”墨砚往炼丹房瞅了眼,往常这个时辰,张诚早该围着药炉转了。
“在后山呢!”小竹指着窗外,“说要趁初雪挖点新鲜的苍术,说雪水滋润过的根须更有劲儿,还拉着新来的妖族小师弟一起去了,说是让他认认草药。”
话音刚落,就见张诚扛着把药锄从雪地里走来,身后跟着个梳着双丫髻的妖族小姑娘,手里捧着个小竹篮,里面装着几株带着泥土的苍术,根须上还挂着雪粒。
“墨砚你看!”张诚把苍术往案几上一放,拍了拍身上的雪,“这根须多壮实!今冬的‘驱寒散’就靠它们当主药了,保准比去年的药效强三成!”妖族小姑娘怯生生地把竹篮递过来,小声说:“墨师兄,我、我还捡了些落在雪地里的枸杞,红红的,好看。”篮子里的枸杞沾着雪,像撒了把小红珠子。
墨砚摸了摸她的头,接过篮子:“做得好,枸杞配羊肉汤,冬天喝最暖身子。去烤烤火吧,看手冻的。”
正说着,丹房外传来马蹄声,雪地里踏碎琼瑶般的响。阿铃裹着件厚厚的狐裘,从马背上跳下来,怀里抱着个大木箱,箱子上还冒着白气。“墨师兄!俺们苗寨的‘暖身膏’做好了!”她掀开箱盖,里面整齐地码着几十个陶碗,每个碗里都盛着深褐色的膏体,“苗爷爷说,今年加了雪莲花蕊,抹在膝盖上,再冷的天也不怕冻着!”
箱子刚放下,北漠的商队就到了。巴特尔裹着羊皮袄,嗓门比风雪还亮:“墨砚!看看我带啥来了?刚从冰窖里取的雪莲,还有俺娘新熬的驼奶酒,就等你这儿的药引子呢!”他身后的牧民们卸下雪橇上的货物,冻得通红的手里捧着各式药材——有在雪地里挖的锁阳,有冻干的沙棘果,还有几株罕见的“雪灵芝”,被雪水浸得透亮。
丹房里顿时暖和起来。苏叶忙着把苍术切片,用炭火烘干;张诚将雪莲泡进酒坛,说是要酿“御寒酒”;小竹给妖族小姑娘递了杯姜茶,两人凑在一起数篮子里的枸杞;阿铃则缠着巴特尔,让他讲北漠的雪比青岚宗的大多少……墨砚看着这热闹的景象,忽然发现案几上的“过冬储备”又多了不少,连窗台上都摆上了魔族送来的烈焰花炭,烧起来暖而不燥,连空气里都飘着股淡淡的药香与食物的香气。
雪越下越大,丹房的屋檐下挂起了冰棱,像串透明的水晶。墨砚往炉子里添了块炭,火光映得众人脸上红扑扑的。妖族小姑娘指着窗外,突然拍手:“雪地里有脚印!是狐狸吗?”
众人探头去看,只见雪地上印着串小巧的脚印,从药圃一直延伸到门口,最后停在窗台下。张诚笑着打开门,见一只通体雪白的小狐狸正蹲在门口,嘴里叼着株开着紫色小花的草药,见人出来,怯生生地放下草药,转身跳进雪地里,尾巴一甩就没了影。
“这是……紫花地丁?”苏叶捡起草药,眼里满是惊喜,“这时候还能找到开花的,太难得了!治冻疮最管用!”
墨砚把紫花地丁小心地放进药篓,看着雪地里渐渐淡去的脚印,忽然想起开春时,这只小狐狸总来药圃偷啃嫩苗,如今却送来了过冬的草药。他回头看向丹房里的众人——各族的弟子围着药炉说笑,锅里的羊肉汤咕嘟作响,药碾子研磨药材的声音沙沙不停,与窗外的落雪声混在一起,像首温柔的曲子。
“来,尝尝新煮的姜母鸭!”小竹端着个砂锅进来,揭开盖子,香气瞬间弥漫开来,“加了巴特尔带来的沙棘果,酸甜口的,暖身子!”
众人围坐在一起,捧着热汤碗,看着窗外的雪,嘴里哈着白气,脸上却都带着笑。墨砚喝了口汤,暖意从胃里一直蔓延到心里。他知道,这初雪天的药香,不仅来自炉里的药材,更来自这些来自不同种族、却像家人一样聚在一起的人们。
雪还在下,但丹房里的光,却比任何时候都要明亮温暖。而案几上那本《万族药经》,又悄悄多了几页新的字迹,记录着这个初雪天里,雪、药香与人心的温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