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祯八年的正月,冰雪尚未完全消融,北京城却已因一场即将到来的朝堂风暴而暗流涌动。年节的喜庆被刻意冲淡,取而代之的是一种山雨欲来的压抑。
一、 未雨绸缪,智珠在握
林宸并未急于将那份措辞激烈的《陈时弊疏》直接呈上。他深知,在周党势力盘根错节的当下,贸然抛出全面改革方案,无异于以卵击石,只会招致疯狂的围剿,甚至可能让皇帝在巨大的压力下退缩。
他采取了更策略性的步骤。首先,他利用“参赞京营戎政”的新职权,以“整饬京营,以备不虞”为由,开始低调地清查京营的空饷、占役、器械库存。这看似是分内之事,触及的却是京城勋贵和部分武将的利益,动作不大,却像一根探针,试探着水下的阻力。
同时,他秘密会见了锦衣卫指挥使骆养性。这一次,他不再仅仅是提供线索,而是进行了一场深入的交易。
“骆指挥使,”林宸开门见山,“京营积弊,非一日之寒,亦非林某一人能清。然虏寇去而复来,京师屡屡震动,根子之一,便在于此。整顿京营,于国于民,于陛下安危,皆有利无害。”
骆养性眯着眼,不动声色:“林部堂有何高见?”
“林某需要指挥使的帮助。并非让锦衣卫直接参与,只需……在某些关键时刻,保持‘沉默’,或者,将一些该让陛下知道的消息,‘适时’地递上去。”林宸意味深长,“作为回报,林某整顿京营过程中,所获之某些‘意外之喜’——比如某些人贪墨军饷、侵占屯田的切实证据,或许……对指挥使稳固地位,清理门户,亦有所裨益。”
林宸深知骆养性此人,忠于皇帝,但也热衷于扩大锦衣卫权柄、打击异己。给他实实在在的利益(对手的把柄),比空谈大义更有效。果然,骆养性沉吟片刻,缓缓点头:“若于国于君有利,骆某……自当秉公。”
二、 平台问对,语惊四座
时机很快到来。一次例行的平台召对,议题本是讨论如何安抚京畿流民、恢复生产。周延儒一党照例抛出“加派”、“劝捐”等老生常谈。
轮到林宸发言时,他并未直接反驳,而是话锋一转,提出了一个看似具体却石破天惊的建议:
“陛下,臣以为,当前要务,在于稳定京畿,恢复元气。然加派徒增民怨,劝捐难解根本。臣有一策,或可两全。”
崇祯被勾起兴趣:“林卿速讲。”
“臣请于北直隶、山西受虏患最重之区,试行‘蠲免钱粮,以工代赈,官贷牛种’之策!”林宸声音清朗,“其一,蠲免这些州县今明两年钱粮,使民得喘息。其二,以朝廷名义,组织流民青壮,修缮被毁城垣、官道、水利,以工钱代赈济,使其有力养活家小,而非坐食山空或沦为流寇。其三,由朝廷设‘农贷司’,向返乡农户贷予粮种、耕牛,待秋收后分期偿还,助其恢复生产!”
此议一出,满殿皆惊!
蠲免钱粮?还是两年!这直接减少了国库收入!
以工代赈?官贷牛种?这需要朝廷先拿出一大笔本钱!
“荒谬!”杨嗣昌立刻跳出来反对,“国库空虚,焉有余财行此靡费之事?蠲免钱粮,更是动摇国本!林宸,你莫非想掏空国库,陷陛下于不义?!”
周延儒也缓缓道:“林侍郎心系百姓,其情可悯。然此策过于理想,所需钱粮巨万,从何而来?若强行推行,只怕画虎不成反类犬,徒耗国帑,于民无益。”
面对质疑,林宸早已成竹在胸。他从容奏对:“陛下,杨大人所言国库空虚,确是实情。然钱从何来?臣有三策,或可解之!”
“其一,查抄逆产!王朴通敌,其家产岂容轻饶?与此案有牵连之贪官墨吏,其非法所得,正当充公以济国用!此事,骆指挥使或可佐证。”他看了一眼骆养性。
骆养性会意,出列沉声道:“陛下,林部堂所言不虚。王朴及其党羽家资颇丰,抄没之后,确可充作部分用度。”他虽未直接承诺什么,但态度已然明了。
“其二,”林宸继续道,“清理勋贵、官员占役、投献之田!京畿之地,多少良田挂于勋戚、官员名下,逃避税赋?若能将此部分田亩清理出来,或招佃纳粮,或发还原主,则田赋可增,民困可苏!此事,可由顺天府牵头,锦衣卫协查!”他将清理田亩这个敏感问题,巧妙地包装在“恢复生产”和“筹集资金”之下,并且拉上了骆养性,使得反对者投鼠忌器。
“其三,优化漕运,削减损耗!漕粮北运,沿途损耗、贪墨几何?若严查漕运弊端,每年节省之粮,恐不下数十万石!此事,兵部、户部可会同办理!”
林宸的三条“开源”之策,条条指向既得利益集团,却又冠冕堂皇,紧扣“安抚流民”、“恢复生产”这个当前最迫切的政治正确。他没有直接提“削减宗藩”、“摊丁入亩”那些更核心也更敏感的改革,而是选择了外围突破,先易后难,用实际行动积累经验和威望,并在这个过程中,不断暴露旧制度的弊端,为后续更深入的改革铺路。
崇祯皇帝听着林宸条理清晰、有理有据的陈述,再对比周延儒等人除了反对拿不出任何建设性意见的表现,心中天平再次倾斜。尤其是林宸提出的办法,似乎真的能在不主要依靠加派的情况下,解决眼前的燃眉之急。
“林卿所奏……似有可行之处。”崇祯缓缓开口,“便依林卿所请,于受灾最重的保定、真定两府,先行试点!所需钱粮,先从抄没王朴逆产中支用,不足部分,户部需尽力筹措!杨嗣昌,此事由你协同林宸办理,不得有误!”
“臣……遵旨。”杨嗣昌脸色难看,却不得不领命。周延儒等人也暂时沉默,他们意识到,林宸此子,不仅敢想,更善于谋划,懂得利用时势和规则,比他们想象的更难对付。
三、 小试锋芒,阻力初现
试点政策虽获批准,但执行起来却步步维艰。
林宸派往保定、真定主持“以工代赈”和“清理占田”的官员,很快遭遇了当地士绅豪强的软抵抗。不是找不到足够的“流民”(被豪强隐匿为佃户或奴仆),就是清理田亩时遭遇各种地契“纠纷”,甚至有人暗中煽动不明真相的百姓,质疑朝廷政策的真实性。
“大人,地方上阻力很大,尤其是清理占田,几乎寸步难行。”苏明远从保定回来,忧心忡忡地汇报。
林宸并不意外,冷笑道:“意料之中。他们越是抵抗,越是证明我们做对了。告诉下面的人,不要硬来,先把情况摸清楚,哪些人是铁杆反对,哪些人是可以争取的中间派,哪些人是苦不堪言的受害者。把名单和证据,给我详细地列出来!”
他知道,改革不是请客吃饭,必然伴随着斗争。他需要更多的筹码,也需要等待一个合适的时机,给予对手更沉重的打击。
四、 林家稚子,新学萌芽
林府之内,改革的波澜也悄然影响着下一代。
林宸不再仅仅让林萧读圣贤书,开始有意识地给他讲解一些简单的经济原理和地理知识,甚至将那幅巨大的大明舆图挂在书房,时常指点江山。
“萧儿你看,漕运如同国家命脉,但若海运畅通,成本可降几何?辽东缺粮,若能从登莱直航补给,又何须依赖陆路转运,受制于沿途将吏?”
小林萧听得眼睛发亮,只觉得父亲口中的世界,比经书里广阔得多,也有趣得多。
而林玥则对父亲书桌上那个简易的地球仪和一副林宸凭记忆绘制的、标注了粗略航线的世界地图产生了浓厚兴趣。她常常指着那些陌生的轮廓问:“爹爹,这里……也有人吗?他们吃什么?坐什么样的船?”
林宸耐心解答,心中感慨,或许在下一代身上,开放与探索的种子,能更早地生根发芽。
朝堂风云,初试牛刀。林宸凭借其对历史弊病的深刻洞察和精巧的政治策略,成功地为改革撕开了一道裂缝。虽然前路依旧布满荆棘,但主动的攻势已经展开。他不再是被动应对历史洪流,而是开始尝试,用自己的双手,去撬动那看似坚不可摧的命运齿轮。
---
(第九十二章, 步步为营,积势待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