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昭接过地图,指尖轻点枯河滩的位置。那里用墨笔勾勒出一片干涸的区域,几条细细的线条代表着曾经的河道,如今只剩下沙石与枯草。他心中明白,这片被遗忘的土地,将是他证明“水利之术”的第一个战场。
翌日清晨,天边刚泛起鱼肚白,杨昭便召集了苏墨、柳如烟和李沐风。
“枯河滩。”他开门见山,“今日便启程。此行不仅要勘察地势,更要着手规划,务必以最快速度,让事实说话。”
枯河滩距离京城约有百里,马车颠簸了近两个时辰才抵达。入眼所见,尽是黄沙漫漫,风卷残叶。曾经的河床裸露在外,干裂的土地上,稀疏地长着些耐旱的野草。不远处,几间破败的茅屋歪斜着,偶有衣衫褴褛的百姓探出头,好奇地打量着这支突然到来的队伍。
“侯爷,这里便是枯河滩了。”李沐风指着前方,声音有些沉重,“听闻此地已数十年未见大水,百姓只能靠几口枯井勉强维生。”
杨昭走下马车,脚下的沙土松软,一踩便陷。他环顾四周,激活了【家族传承系统】的【数据沙盘】和【知识库】。
枯河滩的地形数据在他脑海中迅速构建:地质构成、地下水脉走向、历史洪泛区、地势高低起伏……【知识库】中,关于水利工程的古今理论被调出,与实时数据进行比对。
“这里的地表水系虽已干涸,但地下水脉并非全无。”杨昭沉声言说,手指在沙盘虚影上划过,“只是深埋地下,且被淤泥与沉积物堵塞。若能疏通引流,配合地势,可将远处的溪流引入。”
苏墨和柳如烟走到他身边,看着他指点江山,虽然无法看到沙盘,却能从他的话语中感受到一股自信。
“侯爷,人力物力如何调度?”柳如烟问,她想到京城商会中那些蠢蠢欲动的目光。
“人力,以工代赈。”杨昭回应,“李沐风,你负责在周边张榜招募,告知百姓,凡参与水利工程者,每日皆有工钱,且管饱饭。苏墨,你负责记录民情,安抚百姓,并监督钱粮发放,务必做到公正透明。”
李沐风抱拳应下,他已迫不及待要将这套“以工代赈”的法子推行开来。
“至于物料,如烟,这便要靠你的商会了。”杨昭望向柳如烟,“石料、木材、夯土工具,以及改良后的筑坝材料,都需要你尽快调度。量大从优,但品质绝不能打折扣。”
柳如烟微微颔首,心中已有计较。杨昭提出的某些材料和工具,市面上并不多见,她需要调动商会的所有能量去寻找或定制。
然而,事情进展并非一帆风顺。
当李沐风张贴出招募告示时,起初响应者寥寥。枯河滩的百姓早已习惯了贫瘠与绝望,对任何“大工程”都抱持着深深的怀疑。过去并非没有官员尝试治水,但往往都是劳民伤财,最终无疾而终。
“又是那些骗人的官老爷!”一个瘦弱的汉子嘀咕着,引来周围人的附和。
一个当地的里长,名叫赵顺,他走到告示前,撇了撇嘴:“杨侯爷?京城来的大人物?哼,这枯河滩,多少年了,谁来了都说能治水,结果呢?还不是一场空。到时候,咱们的力气白费不说,说不定还要被盘剥一层。”
赵顺的话,代表了大部分枯河滩百姓的心声。他们不是不渴望改变,而是被失望和欺骗磨平了棱角。
杨昭听闻此言,没有恼怒。他让李沐风将赵顺请到面前。
“赵里长,百姓的顾虑,我能理解。”杨昭语气平和,“但杨某今日来此,并非空口白话。我带来的是真正能让枯河滩重焕生机的法子。”
他没有直接争辩,而是从【知识库】中调出几张简易的水利工程草图,递给赵顺。图上描绘了引水渠的走向、蓄水池的结构,甚至还有一种新型的提水工具。
赵顺接过图纸,虽然看不懂那些复杂的线条,但杨昭详细的讲解,以及他指出的几个关键地理节点,让赵顺半信半疑。
“杨侯爷,这……这真能行?”赵顺迟疑地问。
“眼见为实。”杨昭回应,“我不需要你们立刻相信,我只需要你们给我一个机会,也给你们自己一个机会。第一批招募的工钱,每日结算,绝不拖欠。若有半分虚假,你们大可离去,杨某绝不阻拦。”
他当场从随行的钱箱中取出几枚铜板,放在赵顺手中。
“这是今日的工钱,你可先拿去,让最贫困的几户人家试一试。若他们觉得值得,自然会来。”
赵顺捏着手中的铜板,这可是实打实的钱。他抬头看了看杨昭,这位年轻侯爷的眼神中没有丝毫戏谑,只有一种让人无法质疑的笃定。
有了赵顺的尝试,加上第一批拿到工钱的百姓现身说法,枯河滩的百姓终于开始动摇。两天后,前来报名的青壮年逐渐增多。
杨昭亲自指导施工。他根据【数据沙盘】的精确分析,指挥工匠和民夫们清理河道淤泥,挖掘引水渠。他甚至从【知识库】中提取出适合当地土质的夯土技术,让修筑的堤坝更加坚固。
一连数日,枯河滩上人声鼎沸。杨昭每日都会巡视工地,解决各种突发问题。他发现,虽然有系统辅助,但实际操作中仍会遇到意想不到的困难,比如地下突然冒出的泉眼,或是某处土质过于松软。每当此时,他便会再次调动【数据沙盘】进行模拟,迅速调整方案。
李沐风负责维持秩序,驱赶那些试图捣乱的地痞流氓。柳如烟则将物资调度得井井有条,确保工地的补给不出现任何差池。苏墨则每日收集百姓的反馈,将一些抱怨或建议及时呈报给杨昭,让杨昭能够随时调整策略,更好地争取民心。
半月过去,一条初具雏形的引水渠已蜿蜒伸向远处的溪流。然而,更大的挑战随之而来。
京城里,关于杨昭在枯河滩“胡闹”的传闻甚嚣尘上。户部尚书和工部尚书更是抓住机会,向皇帝进言,指责杨昭劳民伤财,异想天开。
“陛下,枯河滩乃是千年顽疾,岂是杨昭一人能治?”户部尚书言辞凿凿,“臣听说,他为了修那条渠,每日耗费钱粮无数,这般下去,国库如何支撑?”
皇帝虽然准了杨昭的请求,但内心也并非没有疑虑。他派了御史台的官员前往枯河滩督察。
一日,杨昭正指挥民夫们进行关键一段水渠的挖掘,一名御史台的官员在几名当地乡绅的陪同下,趾高气扬地走了过来。
“杨侯爷,本官奉旨前来督察。”那御史官员姓王,他环顾四周,眼中尽是不屑,“这枯河滩,我看除了沙子,什么都没有。杨侯爷这般折腾,恐怕只是在浪费国帑吧?”
他特意提高了声音,引得周围的百姓和民夫们纷纷侧目。几名乡绅更是面带嘲讽,显然是来看杨昭笑话的。
杨昭停下手中的活计,转身看向王御史。
“王大人此言差矣。”杨昭回应,声音平静却有力,“枯河滩今日无水,不代表明日无水。杨某在此,正是要让这片土地,重现生机。”
王御史冷笑一声,刚要继续发难,却见杨昭突然指向前方不远处的一片洼地。
“王大人请看,此地地势低洼,水脉汇聚,只需稍加疏导,便可引出活水。”杨昭言语间,李沐风已带领几名精壮的民夫,按照杨昭的指示,用工具在洼地边缘挖掘起来。
随着泥土被挖开,一股清澈的水流,带着泥沙,缓缓从地下涌出,汇聚到洼地之中,形成一个小小的水潭。
这一幕,让王御史和几名乡绅瞬间僵住。他们面上的嘲讽凝固,取而代之的是难以置信的表情。
百姓们也停下了手中的活计,看着那股清澈的活水,先是寂静,随后爆发出一阵低低的惊呼。枯河滩,竟然真的有水了!
杨昭走到水潭边,用手捧起一捧清水,放到唇边,轻轻抿了一口。
“王大人,这水可饮。”他向王御史示意,“枯河滩,并非无水可寻。杨某所言的水利之术,并非虚妄。”
王御史呆呆地看着那汩汩涌出的清泉,再看看杨昭平静而自信的面容,一时间,竟不知该说些什么。他来时满心质疑,此刻却被眼前的事实,狠狠地击中了。
枯河滩,真的有水了。这仅仅是一个开始,但对于这片干涸的土地而言,却是久旱逢甘霖。
杨昭的目光越过王御史,投向远方,那条即将完工的引水渠,以及更远处,等待被滋润的广袤荒地。他清楚,这股清泉,将洗刷掉所有的质疑,也预示着一场更大规模的变革,即将席卷整个大乾王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