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城的夏日,阳光炙烈,空气里浮动着柏油马路被烤化的黏腻气味。就在学期临近尾声、暑气最盛之时,省教育厅组织了一场跨校际的“未来领袖”夏令营,旨在选拔和培养综合素质突出的尖子生。
沈懿所在的省重点中学自然在受邀之列,每个班级可以推荐名额。
班主任在班会上宣布这个消息时,目光下意识地扫过程鑫和沈懿。程鑫是班长,成绩好、人缘佳、组织能力强,是理所当然的人选。
而沈懿……虽然性格孤僻,但那次惊掉所有人下巴的保送评议内幕和深不可测的学术能力,让老师无法忽视。
“我们班首先推荐程鑫和沈懿同学参加,大家有没有意见?”
班主任例行公事地问。
台下鸦雀无声。
有羡慕,有嫉妒,也有不少人觉得沈懿去纯属浪费名额,她那种独来独往的性子,参加需要高度团队协作的夏令营?不拖后腿就不错了。
程鑫脸上带着谦和的笑容,眼底却闪过一丝不易察觉的竞争意味。
他瞥了一眼身旁依旧低头看书的沈懿,心中暗自较劲,没想到好不容易挤走了虞安舟,又来一个强劲的沈懿,这次他一定要全方位碾压这个神秘的转学生。
沈懿本人对此毫无兴趣。
领袖?协作?这些词汇于她而言,陌生而无聊。
她正想开口拒绝,脑中却忽然闪过韩建轩的话。或许,这种集体活动,能让她更自然地观察这个时代年轻人的行为模式,也算是一种“学习”?
于是,在众人惊讶的目光中,她合上书,淡淡应了一声:“好。”
夏令营地点设在市郊一处封闭的拓展训练基地。
来自全市十几所重点高中的近百名学生汇聚于此,很快按照学校被打散,混合编成了十个小组。
沈懿和程鑫被分在了不同的组。
沈懿所在的第七组,成员构成复杂。有几个一心争优夺旗的学霸,有几个体能出众的体育生,有几个活泼外向的文艺骨干,也有几个像虞安舟这样沉默内向、被老师硬推来的学生。
开营仪式上,总教官宣布了夏令营的规则。未来五天,将以小组为单位,完成一系列涵盖体能、智力、协作、创新的挑战任务,每个任务都有积分,最终积分最高的团队将获得“优秀团队”称号和丰厚奖励,表现突出的个人也会获得表彰。
话语一落,各个小组立刻躁动起来,摩拳擦掌,议论纷纷。
唯有第七组,气氛有些微妙。大家互相打量着,谁也不服谁,缺乏一个核心人物。
“我们先选个队长吧?”
一个戴着眼镜、名叫孙炜的男生提议,他是另一个重点中学的年级前十,眼神里带着跃跃欲试。
“我同意!必须要有个领头人,不然一盘散沙怎么比赛?”
一个身材高壮的体育生李雷声如洪钟。
“选谁呢?要不自荐?”
一个叫林薇的女生说道,她性格开朗,是学校学生会文艺部的。
几个人目光交错,都有些意动,却又不好意思第一个站出来。
就在这时,一个懒洋洋的声音响起:“选什么选,麻烦死了。随便谁当都行,反正最后靠实力说话。”
说话的是一个个子很高、神情倨傲的男生,叫赵宇,来自一所竞赛强校,据说已经拿到了清华的保送资格,一脸“我不是来交朋友的,我是来碾压你们的”表情。
这话顿时让气氛冷了下来。
沈懿坐在角落的凳子上,拿着一本巴掌大的英文单词手册看着,仿佛周围的争论与她无关。她对当队长毫无兴趣,只想安静地完成项目,拿到积分,然后回去看书。
然而,她的沉默和置身事外,在有些人看来却成了另一种意味。
“哼,有些人倒是清高,就知道看书,一点团队意识都没有。”
一个细小的嘀咕声传来,来自组里一个存在感不太强的女生,她似乎对沈懿这种“不合群”的表现很不满。
虞安舟坐在沈懿不远处,闻言皱了皱眉,想说什么,最终还是低下头。他和沈懿的关系自从保送风波后,就一直处于这种冰冻状态。
最终,经过一番不算激烈的“推举”,孙炜凭借主动开口和不错的成绩,暂时担任了临时队长。
李雷和林薇表示支持,赵宇不置可否,其他人也没什么意见。
第一项任务是“荒野寻踪”。
各小组被带到一片模拟荒野环境的山林区域,只提供一张粗糙的地图和有限的物资,需要在规定时间内找到隐藏在区域内的五个目标点,并完成每个点的小任务如解谜、搭建简易设施等,最终返回起点。用时最短、完成任务最多的小组积分最高。
孙炜拿着地图,有些紧张地开始分配:“李雷你体力好,负责探路。林薇你心细,负责记录和保管物资。赵宇你数学好,帮忙计算方位和距离。其他人跟着我,我们……”
他的话还没说完,赵宇就嗤笑一声打断:“这地图比例尺明显不对,等高线也有问题,靠这个计算?误差大到天上去了。还是凭感觉走吧。”
李雷也嚷嚷道:“探什么路啊,直接往山里冲就完了!找东西我在行!”
队伍瞬间陷入了混乱,孙炜这个临时队长根本压不住阵脚。
沈懿抬眸,目光极快地扫过那张地图,又望向眼前的山林。
阳光透过树叶缝隙洒下,风穿过山谷带来远处的水汽,泥土的气息,某些特定植物的分布……无数细微的信息涌入玄玉印记和她的感知中。
她忽然开口,声音清冷,却瞬间压过了所有的嘈杂:“地图是误导。真正的路径,看溪流和岩层走向。”
众人一愣,看向她。
沈懿伸手指向地图上一个不起眼的弯曲标记,又指向远处山谷:“这条溪流是活水,最终汇入东南方向的湖泊。目标点不会远离水源。第一个点,不在标注的山脊,而在溪流上游约三百米处的石灰岩断层附近,那里地势相对平缓,且有开阔地可供搭建任务点。”
她又指向几处植被:“这片区域的蕨类植物长势说明背阴潮湿,可能有隐藏洞穴或任务点。那片松林过于稀疏,树冠倾向一侧,指示常年风向,同时也意味着下方土层可能较薄,不适合设置需要稳定的任务点。”
她语速平稳,条理清晰,仿佛在陈述一个显而易见的事实,而不是在推测。
所有人都听呆了!
这哪是看地图?这简直是风水堪舆加地质勘探!
孙炜张大了嘴巴,看着地图,又看看沈懿,半天说不出话。
赵宇脸上的倨傲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惊疑和审视。
李雷挠挠头:“真……真的假的?说的跟真的一样……”
“试试不就知道了。”
沈懿收起单词本,率先朝着她所指的溪流上游方向走去。她的步伐并不快,却带着一种奇异的笃定。
众人面面相觑,最终还是好奇心和不甘落后占了上风,纷纷跟了上去。
果然!
沿着溪流上行不到三百米,一处明显的石灰岩断层出现在眼前,空地上赫然立着第一个目标点的旗帜和任务箱!
任务是要解开一个古老的九连环。
队伍里顿时发出一阵惊呼,看向沈懿的眼神瞬间变了。
“卧槽!神了!”
“沈懿你怎么知道的?”
沈懿没理会众人的惊讶,目光落在那个九连环上。这种古老机关,她前世闲暇时不知解过多少。她上前,手指翻飞,如同穿花蝴蝶,只听一阵细微的金属碰撞声,不到十秒,复杂的九连环应声而解。
“走了。”
她放下解开的机关,继续向前。
接下来的路程,几乎成了沈懿的个人秀场。
她通过观察鸟类的惊飞方向,判断出第二个隐藏在山坳里的目标点。
她通过分析泥土的痕迹和折断的树枝,找到了一条被地图忽略的近道。
她甚至通过品尝某种野草的汁液,在她确认无毒后,判断出附近有地下水源,从而定位了第三个需要取水的任务点。
她的话依旧不多,每次开口,都直指要害,效率高得惊人。她并没有刻意指挥,只是平静地指出方向和关键点,但无形中,整个团队已经自然而然地以她为核心运转起来。
孙炜这个队长早已心服口服,主动退居二线,负责协调和鼓励队员。
李雷成了她的忠实护卫,指哪打哪。
林薇负责详细记录她的每一句“指示”,如同捧着圣旨。
连高傲的赵宇,也不得不收起轻视,暗自心惊于她那近乎变态的观察力和推理能力,偶尔还会就方位计算问题与她讨论两句,沈懿总能一针见血地指出他计算中的疏漏或假设错误。
虞安舟默默跟在队伍后面,看着沈懿那沉着冷静、仿佛一切尽在掌控的背影,心情复杂到了极点。他再一次清晰地认识到,自己和她的差距,如同云泥之别。那些因为流言而产生的怨愤,在绝对的实力面前,显得如此可笑和苍白。
第七小组以惊人的速度完成着一个又一个任务,将其他小组远远甩在身后。
最终,当他们第一个返回起点时,总教官看着计时器,脸上充满了难以置信的表情!
比预估的最快时间还提前了将近一半!
“第七组……你们是怎么做到的?”
教官忍不住问。
孙炜、李雷等人立刻七嘴八舌、与有荣焉地开始夸赞沈懿,仿佛那些功劳也有他们一份似的。
沈懿却只是淡淡地说了一句:“运气好,猜对了几条近路。”
然后便走到一旁阴凉处,再次拿出了那本单词手册。
所有的荣耀和惊叹,于她而言,仿佛只是拂过耳边的微风。
接下来的几天,类似的场景不断上演。
“古城解密”任务。
各小组被带入一个模拟古代城镇的场景,需要破解一系列基于历史、文化、数学、逻辑的谜题,找到“失踪的宝藏”。其他小组还在为晦涩的文言文谜面头疼时,沈懿已经通过碑刻的字体年代、建筑构件的规制、甚至市井叫卖声中隐藏的谐音梗,迅速拼凑出线索,直捣黄龙。她甚至顺手纠正了场景中几处不符合历史设定的细节,让扮演Npc的历史系研究生志愿者目瞪口呆。
“危机谈判”模拟。
模拟一场突发的人质劫持事件,需要小组派出代表与“劫匪”谈判。第七组推选了口才最好的林薇,但林薇面对“劫匪”咄咄逼人的气势和复杂的心理攻势,很快败下阵来。眼看时间就要截止,一直沉默观察的沈懿忽然对林薇低声说了几句。林薇将信将疑地回到谈判桌,按照沈懿教的,不再纠缠于对方提出的条件,而是看似无意地聊起了“劫匪”扮演者桌上那张模糊的家庭照片背景里的某种特定花卉,以及其花语和药用价值,那志愿者是个植物爱好者,这是他的个人设定。瞬间,“劫匪”的心理防线被击溃,谈判成功!事后,连扮演劫匪的心理专业教官都私下表示,那个切入点和话题引导,精准得可怕。
“物资统筹”挑战。
各小组获得有限的基础物资和一笔虚拟资金,需要设计并“建造”一个能抵御模拟灾害狂风、暴雨的庇护所,并合理分配食物和药品。其他组还在争论是买更多木材还是多囤食物时,沈懿已经快速画好了结构图,一种融合了现代力学和古代榫卯工艺的简易结构,用料省却异常坚固。她根据组员的体能状况精确计算了热量消耗,制定了最低限度的食物配给计划,甚至用有限的药材搭配出了预防感冒和驱蚊的药包。最终,第七组的庇护所在模拟灾害中屹立不倒,物资利用效率最高。
在整个过程中,沈懿始终保持着一种超然的低调。
她从不居功,所有的想法和方案,她都以“建议”的形式提出,任由孙炜去发布和执行。所有的荣誉和表扬,她都推给“团队合作”和“大家的努力”,遇到其他小组求助,在规则允许有限度的互助下,她也会在不影响自身进度的情况下,看似无意地指点一二,让对方恍然大悟。
她就像一台精密而高效的计算机,冷静地输入信息,处理分析,输出最优解,然后隐入后台,将光鲜的界面留给他人。
同组的成员,从最初的怀疑、惊讶,到后来的钦佩、依赖,甚至产生了一种与有荣焉的崇拜感。他们都知道,第七组能一骑绝尘,全靠这个平时不说话、一开口就吓死人的沈懿。但出于一种莫名的默契和感激,他们都自愿成为了她的“屏障”,对外一致宣称是“团队智慧”,对内则对沈懿言听计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