梧州府乡试放榜后的第三个春日,考中秀才的八名启智学堂学子,在苏墨和周砚的叮嘱下,纷纷返乡效力。他们没有急着备考会试,而是选择回到家乡,用所学知识改变故里面貌,正如苏墨所言:“仕途漫漫,为民办实事的机会,从来都在脚下。”
周小宝回到清溪乡,第一件事就是牵头改良灌溉系统。他结合学堂里学的算术和水利知识,重新测量了全乡的田亩和水渠走向,设计出“分段控水、梯级灌溉”的方案。“以前的水闸只能简单拦水,现在我们按田亩比例调整闸口高度,上游不漫溢,下游不缺水。”他带着村民们在水渠上增设了六个小型调节闸,又用碎石加固渠壁,防止渗漏。
春耕时,清溪乡的水田再也没有出现过旱涝不均的情况。周小宝还教村民们用算术计算施肥量,根据土壤肥力调整氮磷钾比例,当年双季稻的亩产又提高了一成。周老实看着金灿灿的稻谷,逢人就夸:“我家小宝没白读书,现在我们清溪乡的田,产量比别处高出一大截!”
林文轩则回到石崖村,在村里搭起了简易医馆。他将周砚教的医术和自己在府衙刑房学到的验伤知识结合,不仅为村民们诊治常见病,还教大家识别草药、预防疫病。“山里湿气重,容易得风湿,大家可以用艾草、生姜煮水泡脚;夏天蚊虫多,用薄荷、青蒿晒干熏屋,能防蚊虫叮咬。”他还编写了简易的《农家医方集》,分发给周边村落,让更多人受益。
有一次,石崖村突发山洪,几名村民被泥石流砸伤。林文轩沉着应对,用随身携带的草药为伤者止血消炎,又指挥村民们搭建临时庇护所,调配救灾物资。苏墨和周砚赶来时,看到的是井然有序的救灾现场和得到妥善救治的村民。老石爷握着林文轩的手,哽咽道:“好孩子,你真是我们石崖村的守护神!”
其他返乡的学子也各显其能。分到沿海渔村的学子,用算术知识优化捕鱼路线,教渔民们根据潮汐规律出海,还设计了更耐用的渔网;回到山区村落的学子,推广红薯玉米的精细化种植,教村民们制作红薯淀粉、玉米酒,延长产业链;还有学子在乡里办起了私塾,免费教孩子们读书识字,让启智学堂的办学理念在各地生根发芽。
岭南的变化,很快传到了京城。朝廷派来巡按御史考察,看到清溪乡的高产稻田、石崖村的简易医馆、渔村的现代化捕鱼设备,以及遍布各地的私塾和学堂,连连称赞:“苏大人,周医官,你们在岭南创下了奇迹!百姓丰衣足食,文风兴盛,人才辈出,堪称全国之楷模!”
巡按御史回京后,向皇帝上书,详细禀报了苏墨和周砚在岭南的功绩:兴修水利、推广新粮、创办学堂、整顿吏治,短短数年,让昔日多灾多难的岭南,变成了富庶安宁的宝地。皇帝龙颜大悦,下旨嘉奖苏墨和周砚,封苏墨为岭南巡抚,周砚为太医院院判(留任岭南),还下令将岭南的治理经验在全国推广。
嘉奖令传到梧州府时,百姓们自发地涌上街头,张灯结彩,敲锣打鼓,为苏墨和周砚庆贺。周老实带着清溪乡的村民,送来一面写着“巡抚岭南,功在千秋”的牌匾;老石爷和石崖村的猎户们,牵着膘肥体壮的山羊,捧着自家种的红薯玉米,来到府衙门前;启智学堂的学子们,穿着整齐的长衫,朗诵着自己写的诗文,表达对恩师的感激之情。
苏墨和周砚站在府衙门前,看着眼前欢腾的百姓,心中满是欣慰。苏墨接过牌匾,声音洪亮地说道:“各位乡亲们,岭南能有今天的成就,不是我和周医官的功劳,是大家辛勤劳作的结果,是所有学子们努力拼搏的结果!朝廷的嘉奖,是对我们的鼓励,更是对岭南百姓的认可!”
周砚也说道:“未来,我们会继续兴办学堂,推广医术,兴修水利,让岭南的每一个孩子都能读书,每一个百姓都能安居乐业,每一个村落都能繁荣昌盛!”
百姓们欢呼雀跃,掌声和欢呼声回荡在梧州府的上空。
此后数年,岭南的发展更是日新月异。各地学堂遍地开花,人才辈出,每年科举都有大量岭南学子考中功名,他们中大多选择回到家乡,或为官,或办学,或从商,为岭南的发展注入了源源不断的动力。双季稻、红薯玉米的种植面积不断扩大,岭南成为全国的粮食主产区;水利设施日益完善,再也没有出现过旱涝灾害;市集繁荣,商路畅通,岭南的特产远销全国各地。
这日,苏墨和周砚再次来到启智学堂。学堂已经扩建了数次,规模比当初大了十倍,学子们来自岭南各地,甚至有不少外地学子慕名而来。周小宝和林文轩也已经考中举人,回到学堂担任先生,继续传承着“学以致用、为民做主”的办学理念。
看着朗朗读书的学子们,周砚感慨道:“苏兄,还记得我们当初刚到岭南时,这里还是一片贫瘠之地。如今,真是物是人非啊。”
苏墨点了点头,眼中闪过一丝欣慰:“是啊,我们当初的愿望,都实现了。岭南的百姓丰衣足食,孩子们有书读,人才辈出,这就是我们想要的结果。”
“我听说,朝廷准备在岭南设立贡院,以后岭南的学子不用再远赴京城参加会试了,”周砚说道,“这对岭南的文风兴盛,更是一大助力。”
苏墨微微一笑:“好!岭南的未来,定会更加美好。只要我们坚守本心,为民做主,岭南的传奇,还会继续书写下去。”
夕阳西下,金色的余晖洒在启智学堂的屋顶上,映得青砖黛瓦格外明亮。学子们的读书声、百姓们的欢笑声、田地里的蛙鸣交织在一起,构成了一幅国泰民安、繁荣昌盛的美好画卷。苏墨和周砚知道,他们的使命还在继续,但只要心中装着百姓,只要岭南的人才代代相传,这片土地就会永远充满希望,永远绽放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