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天后,一批用素净油纸精心包装、以细麻绳捆扎好的药皂和清凉油,悄然出现在了济世堂柜台一角。这个位置并不起眼,仿佛只是临时摆放。唯一能表明它们身份的,是一块小巧的原木牌,上面是苏半夏亲笔书写的清秀字迹:“本堂新制:润肤药皂,洁面沐身,养护肌肤;提神清凉油,醒脑散热,蚊虫不近。”
没有锣鼓喧天的开业宣传,没有伙计卖力的吆喝叫卖,这种过于低调的上市方式,让这些新品在最初几天几乎无人问津。偶尔有熟客瞥见,也只是好奇地多看两眼,低声嘟囔一句“济世堂怎么也卖起这些杂货了?”,便不再留意。
连济世堂自家的伙计们心里都直打鼓,私下交换着怀疑的眼神。这玩意儿真能卖出去?姑爷的想法总是这么天马行空,不切实际。
而始作俑者林轩,却表现得一点也不着急。他每天依旧雷打不动地来点个卯,然后就在后院找个舒服角落窝着,美其名曰“市场观察”,实则多半时间在打盹补眠,一副置身事外的悠闲模样。
【急什么?让子弹飞一会。】
苏半夏看着账目上那几乎可以忽略不计的新品销售额,虽未直接说什么,但微蹙的眉头和偶尔投向林轩方向的复杂眼神,都显露出她内心的担忧和疑虑。
转机发生在一个平淡无奇的午后。
一位被多年失眠和顽固性偏头痛折磨的老主顾陈掌柜,又一次来到济世堂抓安神药,他脸色憔悴,眉宇间带着化不开的痛苦褶皱。苏半夏让大夫细心替他诊脉后,斟酌片刻,开口道:“陈伯,您这病根深沉,非一日之寒,汤药调理需持之以恒,慢慢见效。我堂中新近配制了一种清凉油,或可暂缓头痛,起效较快,您若不介意,可试上一试?”
陈掌柜是济世堂多年的老朋友,虽对那白瓷小盒里从未见过的绿色泽体将信将疑,但出于对苏半夏人品的信任,还是依言用指尖蘸取少许,小心翼翼地涂抹在两侧太阳穴上。
一股清凉沁人、带着薄荷锐利和冰片、樟脑等药材复合芬芳的气息瞬间钻入鼻腔,强烈地刺激着感官。紧接着,涂抹处传来丝丝缕缕、不断渗透的凉意,那原本如同被铁箍紧紧束缚、跳动不休的胀痛感,竟如同被冰水浇灭的炭火般,奇迹般地迅速缓解、消散!
陈掌柜猛地睁大了眼睛,脸上写满了难以置信的惊喜,他下意识地用手按了按自己的头,声音因激动而有些颤抖:“这…这…”
他感受着久违的头脑清明与松快,一时间竟有些语无伦次,“苏小姐,这、这清凉油神了!我这脑袋…像是卸下了千斤重担,从未如此松快过!”
他当即掏钱,毫不犹豫地一口气买走了三盒:“一盒放家里,一盒放铺子,一盒送我老友!好东西!真是好东西啊!”
无独有偶。另一位常年与药材打交道、双手因长期接触药材而粗糙皲裂、指甲缝里总是嵌着难以洗净药渍的药材商刘老板,前来结算货款时,无意间瞥见了那造型朴素的药皂,顺口问了一句。苏半夏便顺势推荐他试试。
刘老板将信将疑地买了一块回去。令苏半夏惊讶的是,当天下午,刘老板竟特意再次登门,此行不为生意,而是激动地举着自己那双明显变得干净、甚至连皮肤裂纹都似乎被滋润得浅了些的手,逢人便夸:“苏小姐!您这药皂真是绝了!去污力强,洗得特别干净,最关键的是还不伤手!洗完了手一点也不像用皂角后那般干涩发紧!比我铺子里卖的最好的澡豆还顶用!给我再来十块!不,二十块!我得送人!”
真正的口碑,如同投入平静湖面的石子,漾开的涟漪虽初始微小,却一圈圈稳健地扩散开来,力量在悄然无声中逐渐累积、壮大。
“听说了吗?济世堂出了个叫‘药皂’的新鲜玩意,听说洗东西特别干净,最关键是不伤手!”
“何止啊!那‘清凉油’才叫神呢!我家小子读书总是犯困,听说抹一点在太阳穴,立马精神百倍!比悬梁刺股还管用!”
“真的假的?说得那么玄乎…”
“骗你作甚?西街的陈掌柜,就那个被头痛折磨了十几年的,用了都说好!刘记药材行的老板,一口气买了二十块药皂呢!”
“可是…价钱好像不便宜啊…”
“一分钱一分货!听说好用得很!值这个价!”
尤其那款药皂,因其温和滋润、带有淡淡怡人药香的特性,意外地俘获了城中许多女眷的芳心。她们或许不常亲自来药堂抓药问诊,但对一切能让自己肌肤更显细腻、容颜更添光彩、生活更具品质的事物,有着天生的敏锐和极高的热情。
很快,济世堂的柜台前,开始出现一些戴着精巧帷帽、身着绫罗绸缎、由丫鬟小心陪伴着的女性身影,她们低声细语,相互交流,目标明确,指名道姓就要买济世堂那个“药皂”。
冷清了许多时日的济世堂,客流开始以肉眼可见的速度回升,甚至变得比以前更加热闹,增添了一种新奇和精致气息的活力。虽然大部分人仍是冲着新品而来,但在等待购买或好奇观望的同时,不免也会顺便看看药材,问问诊脉,连带之下,传统的抓药问诊业务也明显被带动了起来。
伙计们终于不再需要硬着头皮、尴尬地喊着“欢迎光临”和推销那些令人啼笑皆非的“运势包”了,因为他们开始变得真正忙碌起来,打包新品、耐心介绍用法、精准抓药称量…每个人的脸上都重新焕发出忙碌而充实的光彩,笑容也真切了许多。
苏半夏仔细核对着账本上那不断攀升的新品销售额,以及被明显带动起来的传统业务收入,一直紧绷的心弦终于稍稍放松,唇角不自觉地弯起了一个久违的、发自内心的轻松弧度。
她忍不住抬眼,望向在后堂窗边悠闲靠着、正捧着一杯茶仿佛在欣赏街上人流、一切喧嚣皆与他无关的林轩,目光变得柔和而复杂,掺杂着感激、惊奇和一丝难以言喻的探索。
这个看似永远不着调、整日只想躺平的赘婿,他的那些“歪点子”,竟真的在几乎绝境中,为济世堂劈开了一条生路,带来了起死回生的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