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灵源境外围区域的喧嚣,在钟清羽与何聆冰联手制造的诸多“趣事”以及赵乾、孙莽两位“中间区域来客”的“慷慨赞助”后,终于彻底平息。两人寻了一处僻静山谷,布下隐匿阵法,开始清点这近三个月来的收获。
物资的丰硕程度远超预期。下品灵石堆积如山,粗略估算超过两万枚;中品灵石亦有百余块,灵气氤氲。各类丹药瓶罐琳琅满目,从练气期到筑基期适用的种类繁多。炼器材料更是五花八门,庚金、寒铁、赤铜、温玉、各色灵木……俨然一个小型材料库。
“看来,‘资源优化配置’的效率,远比埋头苦寻要高得多。”钟清羽面不改色地将一堆中品灵石和适合冰系修炼的材料推到何聆冰面前,“师姐,中间区域风险未知,这些务必收好。”
何聆冰没有推辞,坦然收下,更将她留意到的几株稀有冰属性灵草和矿石纳入囊中。她清冷的眸子随即落在钟清羽手中那枚记录着海量数据的玉简上,这才是她认为更重要的收获。
神识沉入,何聆冰素来平静的心湖泛起了波澜。玉简中不仅详细记录了各种“趣味设施”的效果分析与“用户反馈”,更重要的是钟清羽对这片秘境外围区域能量场、法则显化的观测记录,以及基于“弦论”的初步解析。灵力被量化分析其频率、振幅;阵法禁制被揭示为能量弦的特定共振模式与节点控制;天然地势形成的险地,竟能用场论、流体力学等工具解析得清晰透彻……这一切,都让她对熟悉的修仙世界,有了一个全新而深刻的认知维度。
“依此理论,”何聆冰抬起眼眸,带着一丝难以置信的明悟,“我凝冰峰追求的极致冰寒,实则是将自身灵力频率,无限趋近于某种代表着‘静止’与‘低熵’的宇宙基准频率?”
“宏观上看,可以如此理解。”钟清羽眼中闪烁着找到同道的光彩,“‘热’是高频率、无规则的剧烈振动,‘冷’则是低频率、趋于有序的振动。师姐的功法,便是在不断降低自身灵力弦的振动能级,使其趋向于一种理想的低熵态。当然,微观层面可能涉及更复杂的玻色-爱因斯坦凝聚等概念……”
他话锋一转,阐述自身之道:“而我追求的‘谐振筑基’,并非追求单一频率的极致。而是要构建一个‘开放性高q值(品质因数)谐振腔’。此腔体拥有稳定主频,但核心在于其‘开放性’与高效的能量交换能力。它能与天地间那些稳定、有益的能量频率产生强耦合,高效汲取能量,同时能将内部代谢产生的熵增(无序振动)有效地排放出去。它是一个动态的、活的、能与天地共鸣的‘超级肺’,而非一个封闭僵化的‘硬壳’。”
何聆冰若有所思:“如此说来,传统筑基凝练‘金丹胚胎’,倒更像是……作茧自缚?”
“精辟!”钟清羽抚掌赞叹,“作茧自缚,终需破茧成蝶,过程艰难且充满不确定性。而我,从一开始就要为自己打造一副能直接翱翔九天、乃至探索星海的翅膀!”
这个略显夸张却意气风发的比喻,让何聆冰清冷的唇角微不可查地弯了一下。但她随即想到修行路上最无奈的现实,问道:“纵然理论玄妙,然身死道消,意识湮灭,仍是横亘于前的终极难题。你这‘谐振道’,可能逾越此关?”
钟清羽目光投向虚空,带着科研工作者特有的、超越时代的遐想:“若我们将‘意识’、‘灵魂’,也视作一种更为复杂、精妙的‘信息振动模式’或‘高维时空结构’呢?如同声音可以录制,光影可以留存。是否存在一种理论上的可能,在某个时间点,将个体的‘意识状态’连同其记忆、人格印记,进行完整的‘信息备份’或‘状态截取’?当肉身崩毁,或许在满足特定条件时——比如找到或创造出合适的‘载体’(可能是人造躯体、能量生命形态,甚至是虚拟信息世界),便有机会将这些‘备份信息’重新‘加载’、‘初始化’,使其在新的载体上延续?这,算不算是另一种形式的……‘复活’或‘延续’?”
何聆冰彻底怔住,檀口微张。这个想法太过骇人听闻,完全超越了当前修仙界对于生死、轮回的认知范畴。
“这……如何可能?近乎……神灵领域。”她喃喃道。
“以我们目前的认知和技术,自然遥不可及。”钟清羽坦然承认,“这更像是一个哲学思辨和远期理论方向。或许,当我们对‘弦’的本质、对‘信息’与‘物质-能量’的深层关联、对‘意识’本身的物理基础理解达到某个临界点时,这一切才可能被触及。那需要的,可能是对现有知识体系颠覆性的突破。”他在心中默默补充,那或许需要点亮一整个量子引力、信息论和复杂系统科学的科技树。
何聆冰看着他眼中那并非狂妄,而是源于对未知世界纯粹探索渴望的光芒,沉默良久,最终轻声道:“匪夷所思,却……引人深思,心向往之。”她没有否定,只因这构想已如星空般浩瀚,超出了她所能评判的边界,只余下对未知可能的敬畏与一丝朦胧的憧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