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一十二章:王奶奶的遗产
林夏蹲在仓库后墙根,指尖戳了戳刚埋下的土坑。湿润的泥土裹着碎冰碴,冻得她指节发红,可当指尖触到那袋用粗布包着的土豆种时,还是忍不住蜷了蜷手指,像怕碰碎什么珍宝。
“埋深点,不然被巡逻队的狗闻到味。”张凯拄着临时做的木拐,一瘸一拐地挪过来,裤腿上的血渍已经冻成了硬块。他手里攥着半截铅笔,在地上画了个歪歪扭扭的圈,“就这圈里,王奶奶说过,红薯窖的土最肥,种啥都能活。”
林夏没说话,只是往坑里又填了两把土。昨天王奶奶在医院咽气前,枯瘦的手死死抓着她的手腕,喉咙里发出“嗬嗬”的声响,眼睛却直勾勾盯着窗外——那方向,正是菜市场旁的老红薯窖。后来护工偷偷塞给林夏一张揉烂的纸条,上面用炭笔写着:“窖底,红布包,能发芽。”
她和张凯凌晨摸进红薯窖时,差点被里面的霉味呛晕。窖底堆着半窖烂红薯,墙角果然有个红布包,解开三层布,露出满满一袋土豆种,个个圆滚滚的,带着泥土的潮气。王奶奶的字迹在包布内侧歪歪扭扭:“稳定期饿不死人,只要敢种。”
“规则组说‘绿化项目’能申请补贴,”张凯突然开口,把铅笔头丢进土里,“我去报备了,说咱们在仓库后墙搞‘社区绿化试点’,他们没怀疑。”他说着,从怀里掏出个破旧的笔记本,翻到某一页,上面贴着张打印的规则条文:“稳定期居民可申请‘公共绿化用地’,经审批后,允许使用合规种子进行种植,产出归种植者所有。”
林夏瞥了眼那条文,嘴角扯出个冷笑。合规种子?规则组发的“合规种子”是催熟的转基因品种,长出来的东西又硬又涩,根本不能吃。王奶奶这袋土豆种,是她年轻时留的老品种,表皮带着自然的麻点,摸起来糙得硌手,却藏着能长出真正粮食的劲儿。
“用这个监测。”张凯把破解过的规则手环递过来。屏幕上显示着“土壤温度监测模式”,是阿杰临走前帮他们改的——原本用来强制记录体重的功能,现在能显示土壤的实时温度,误差不超过一度。林夏把手环塞进贴身处,隔着衣服能感受到那点微弱的震动,像颗小心脏在跳。
种到第三排时,林夏的指甲缝里全是泥,冻得发麻。她直起身搓手,看见张凯正对着土豆种出神,手里捏着块王奶奶的遗物——半块没吃完的红薯干,硬得像石头。“王奶奶以前总说,”他忽然低声道,“她年轻时,稳定期哪用靠规则组发的营养剂?自家菜窖里挖出来的土豆,埋在火塘边烤着吃,能香到邻居来敲门。”
林夏想起王奶奶在共享厨房的样子。老人总爱在灶台边转悠,手里的拐杖敲得地面咚咚响,却会偷偷把烤焦的馒头塞给小李;她的规则手环总亮着“体重偏低”的红灯,却坚持把配给的营养剂省下来,混在野菜汤里给大家分着喝。那些被林夏当作“幻想”的温暖片段,此刻突然清晰得像在眼前。
“快看!”张凯突然拽了拽她的胳膊。林夏低头,发现刚埋好的土坑里,有颗土豆种不知什么时候滚了出来,表皮裂开道小缝,露出里面嫩黄的芽尖——像个刚出生的小鸡崽,怯生生地顶破了硬壳。
两人都没说话,只是蹲在那里盯着那芽尖看。冷风卷着雪沫子吹过来,林夏把围巾往下拉了拉,遮住发烫的眼眶。她忽然明白,王奶奶留下的哪里是土豆种,分明是把“活下去”的勇气,像埋种子一样,悄悄种进了她们心里。
巡逻队的脚步声从仓库前经过,林夏和张凯立刻蹲下,假装在整理“绿化用的工具”。领头的队员用手电筒扫过他们的“绿化区”,骂了句“闲得蛋疼”,转身走了。光柱扫过那片新翻的土地时,林夏清楚地看见,雪地上印着两排歪歪扭扭的脚印——她的和张凯的,像给这片土地系上了道脆弱的安全带。
“等开春,”张凯的声音带着点不易察觉的颤,“这些土豆长出来,咱们就不用吃规则组的营养剂了。”
林夏点点头,把最后一颗土豆种埋进土里。手环突然震动了一下,屏幕上跳出阿杰的消息:“已到邻区,勿念。种子比代码有用,活下去。”
她关掉消息,摸了摸贴在胸口的手环。土壤温度显示5c,刚好够土豆发芽。原来王奶奶说的“敢种”,不只是敢对抗规则,更是敢相信——相信冻土里能长出希望,相信那些被规则组嘲笑的“旧时代生活”,总有一天能重新发芽。
夕阳把仓库的影子拉得很长,盖住了刚种下的土地。林夏和张凯收拾工具时,谁都没提王奶奶的葬礼——规则组说“体重不达标者无资格举办葬礼”,只给了个黑色的塑料袋,让他们把老人的遗物装进去丢进垃圾站。
但现在,看着这片埋着土豆种的土地,林夏忽然觉得,王奶奶没有走。她只是换了种方式,变成了土里的养分,陪着这些种子,等着春天破土而出的那天。
张凯扛起锄头往仓库走时,裤腿上的血渍蹭到了墙上,留下道暗红的印子。林夏跟在后面,看见那道血印旁边,不知什么时候被人用炭笔写了行字:“春天会来的。”
字迹歪歪扭扭,像个孩子写的。她摸了摸口袋里王奶奶的红薯干,硬邦邦的,却仿佛能尝到一丝若有若无的甜。
稳定期或许漫长,规则或许残酷,但只要还有人敢埋下一颗种子,就不算输。林夏想,这大概就是王奶奶留给她们最珍贵的遗产——不是土豆,是相信春天的勇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