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末考试的阴影如同冬日的阴云,沉甸甸地笼罩在高一(1)班的上空。各科复习卷雪片般飞来,空气里弥漫着咖啡、风油精和纸张混合的、属于备考期的特殊气味。
米小圈和李黎的周末图书馆“刷题局”已经升级为日常。放学后,他们常常留在教室,或者转移到图书馆,进行高强度的期末冲刺。
这一次,他们面对的不再是零散的作业,而是系统性的、需要查漏补缺的全面复习。错题,成了这个阶段最宝贵的财富。
米小圈有一个厚厚的硬壳笔记本,原本是他自己用来整理错题的。但进入复习白热化阶段后,这个本子的性质悄然发生了变化。
起初,只是李黎在给他讲解一道复杂的数学错题时,顺手在他的本子上用红笔标注了几个关键步骤和易错点。她那清秀的红色笔迹,在他略显凌乱的黑色字迹旁边,显得格外清晰醒目。
后来,当李黎遇到一道偏怪的化学推断题,虽然做对了,但觉得思路不够简洁时,她也会很自然地拿过米小圈的错题本,在空白处写下自己的另一种解法,并标注上:“此法更优。”
再后来,米小圈发现自己物理电磁学部分总是概念模糊,李黎便直接在他的错题本上,用便利贴贴了一张她自己梳理的“电磁感应知识框架图”,逻辑清晰,重点突出。
不知不觉间,那个原本只属于米小圈的错题本,变成了两人共用的“错题整理本”。上面不仅有米小圈的各种“踩坑”记录和反思,也布满了李黎的批注、补充、优化解法以及系统性的知识梳理。
黑色的笔迹记录着困惑与尝试,红色的笔迹提供着思路与提点,蓝色的便利贴则构建着框架与体系。不同颜色的笔迹交织在一起,像一场无声的对话,记录着他们共同攻坚克难的点点滴滴。
米小圈越来越依赖这个本子。他发现自己翻看这个本子的效率,远高于单独看自己的笔记或李黎的笔记。因为这里面不仅有自己的薄弱环节,更有针对这些薄弱环节的、最精准的“特效药”。李黎的批注总是能一针见血,直指他思维上的误区和知识上的漏洞。
而对李黎而言,这个过程同样有益。通过梳理米小圈的错题,她相当于把自己已经掌握的知识又重新审视、巩固了一遍,并且常常需要思考如何用最简洁易懂的方式表达出来,这本身就是一个深化理解的过程。有时,米小圈那些看似“愚蠢”的错误,反而能提醒她一些自己可能忽略的细节。
这天晚上,他们在空无一人的教室里复习。米小圈正对着一道综合了函数、数列和不等式的数学压轴题苦思冥想,感觉自己的大脑快要烧短路了。他习惯性地将本子推到李黎面前,指着那道题。
李黎放下手中的英语词汇书,接过本子,仔细看了几分钟,然后用红笔在旁边写下一行字:
【先证明数列单调有界,再利用不动点原理。】
米小圈看着这行字,茅塞顿开,立刻埋头演算起来。
过了一会儿,李黎拿起之前米小圈整理的一道关于近代史时间线混淆的错题,微微蹙眉,似乎觉得他梳理得不够直观。她拿过本子,翻到新的一页,画了一条清晰的时间轴,将关键事件、人物和影响一一对应标注在上面,时空关系顿时一目了然。
他们就这样并肩坐着,共用着那个变得越来越厚实、越来越五彩斑斓的笔记本。时而各自沉思,时而低声讨论,时而交换本子,留下彼此的笔迹。
教室里只剩下笔尖摩擦纸张的沙沙声,和偶尔响起的、关于某个知识点的简短交流。窗外的天色早已漆黑,冬夜的寒风呼啸着,但教室里灯光明亮,气氛专注而温暖。
当米小圈终于攻克那道数学压轴题,长舒一口气时,他抬起头,正好看到李黎将她刚画好的历史时间轴那一页展示给他看。
“这样是不是更清楚?”她问。
“太清楚了!”米小圈由衷地赞叹,感觉困扰自己好几天的历史线索瞬间理顺了。
他们相视一笑,一种并肩作战、相互成就的满足感在空气中流淌。这个共用的错题本,早已超越了普通学习工具的意义。它是一座桥梁,连接着两个人的思维,汇聚着两个人的智慧;它是一面镜子,照见彼此的不足,也映出共同进步的足迹;它更是一份契约,无声地见证着他们在通往梦想的道路上,如何相互扶持,彼此照亮。
期末考试临近,压力巨大,但因为有了这个共用的本子和身边这个可靠的战友,米小圈觉得,前路似乎也不再那么崎岖难行。他们正在用这种独特的方式,将知识的碎片一点点拼凑完整,也将彼此的距离,拉得越来越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