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骨:民国盗墓秘闻》新篇?宇宙文明共生 序章 星能破难题,续航赴深空
北平的深冬,“地球 - 银河一号跨星系文明交流成果展” 尚未落幕,“银河系文明技术联盟” 的实验室里已一片忙碌 —— 新一代星际探测器 “共生号” 的研发卡在了关键瓶颈:探测器需在 50 年内抵达 1300 光年外的银河一号,现有核融合能源的续航能力仅能支撑 30 年,剩余 20 年的能源缺口成为最大障碍。
“我们需要一种能‘借力宇宙’的能源方案,就像史前人类借星象导航、借洋流航行,” 林晓雅盯着探测器能源系统的设计图,突然想起火星 “星际迁徙图” 上的 “星能符号”—— 那些围绕恒星绘制的螺旋纹,曾被解读为 “记录恒星能量周期” 的标记,“史前人类或许早就掌握了‘利用恒星能量’的方法,只是我们之前没往能源方向联想。”
和小雨立刻调取数字档案馆中所有与 “星能符号” 相关的资料,发现非洲津巴布韦史前矿脉的 “星象迁徙纹”、木卫二冰下管道的 “圆环符号”,都存在 “螺旋纹与恒星标记结合” 的特征,且螺旋的匝数与恒星的能量辐射强度呈正相关。“这些符号不是单纯记录星象,而是‘恒星能量利用指南’!” 和小雨兴奋地指着符号细节,“螺旋纹代表‘能量收集结构’,匝数对应收集板的面积,恒星标记则指示‘最佳能量来源’—— 这与现代太阳能板的‘面积 - 效率’逻辑完全一致!”
技术团队据此提出 “星际恒星帆” 方案:在探测器两侧加装可展开的 “柔性恒星能量收集板”,板的结构设计参考 “星能符号” 的螺旋纹,可根据不同恒星的辐射强度调整展开面积;同时,借鉴史前 “引力弹弓” 的轨道优化逻辑,让探测器在航行途中依次掠过木星、土星、天狼星等天体,既利用引力加速,又通过恒星帆收集这些天体的辐射能量,实现 “航行 - 储能” 同步进行。
“但天狼星的辐射强度是太阳的 25 倍,普通材料的恒星帆会被高温烧毁,” 联盟工程师马克提出担忧,“就像史前人类在沙漠中需要防晒的织物,我们也需要能抵御强辐射的‘星际防护材料’。”
林晚秋想起金星探测时使用的 “耐高温陶瓷基材料”,以及银汉一号有机分子的 “周期性碳链结构”:“可以将陶瓷基材料与‘符号化碳链’结合,模仿银汉一号有机分子的‘抗辐射结构’,在恒星帆表面形成‘多层防护膜’—— 这是史前‘材料适配智慧’与外星文明‘抗辐射技术’的融合。”
经过三个月的实验,“星际恒星帆” 终于研发成功。测试显示,在天狼星的辐射环境下,恒星帆的温度控制在 80c以内,能量收集效率比传统核融合能源提升 3 倍,完全能满足 50 年续航需求。“这面恒星帆上,既有地球史前的‘星能符号’,又有银汉一号的‘碳链结构’,是跨星系文明智慧的结晶,” 林晓雅抚摸着帆的样品,“就像史前人类用不同文明的技术共建互通中心,我们也用地球与银河一号的智慧,解决了星际航行的能源难题。”
“共生号” 探测器的研发进度因此大幅提前,预计两年后可发射。消息传出,全球青少年传承者发起 “我的星际信物” 征集活动,短短一个月就收到来自 180 各国家的 10 万件信物 —— 由中国孩子绘制的 “地球 - 银汉一号共生图”,由非洲孩子制作的 “星象迁徙纹木雕”,有南美孩子编织的 “跨星系符号织物”。这些信物将被微型化后存入探测器的 “文明存储器”,与此前的史前信物、现代科技记录一起,成为人类送给银汉一号的 “星际礼物”。
北平的初春,“共生号” 探测器的核心部件 ——“星际恒星帆” 在 “史前文明数字档案馆” 公开展出。帆的表面,用荧光材料绘制着地球史前 “星能符号” 与银河一号 “三角码” 组成的 “共生图案”,在灯光下熠熠生辉。参观的孩子们围着恒星帆,听讲解员讲述 “星能符号” 如何帮助解决能源难题,眼中满是对深空探索的向往。
林晚秋站在恒星帆旁,望着窗外的星空,仿佛看到 “共生号” 正带着跨星系的文明信物,向着银河一号疾驰。她知道,这只是 “宇宙文明共生” 的第一步,未来还会有更多未知等待探索,更多文明等待相遇。但只要 “文明无界,薪火共传” 的信念还在,人类就会永远向着宇宙深处前行,让跨越星尘的文明之火,在更广阔的宇宙中燃烧、传承。
(第一章 共生号启航,星途赴邀约 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