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考的荣光渐渐沉淀为背景音,校园生活重归平静的轨道。林长青的名字在红榜顶端闪耀过后,并没有让他变得浮躁。相反,他像一块沉入深海的玉,在众人看不见的地方,进行着更为扎实的积淀。
课间,当同学们还在热烈讨论着月考的得失,或是嬉笑玩闹时,林长青常常独自坐在座位上,面前摊开的已不再是高中课本。他从书包里取出用旧报纸仔细包好的书,那是他让母亲从市图书馆借来的——《微积分基础》与《普通物理学》。
书页泛黄,带着陈旧纸张特有的气味。他却读得津津有味,目光沉静,手指偶尔在复杂的公式上轻轻划过。高中知识对他而言已是坦途,他需要更广阔的天地来验证和拓展自己的能力。
数学老师抱着一摞作业本走进教室,目光扫过,落在林长青摊开的书上。他微微一愣,走近几步,看清了书封上的字样。
“林长青,”数学老师的声音带着惊讶,也有一丝不易察觉的赞许,“你现在就看这些?”
林长青抬起头,神色坦然:“老师,我只是想提前了解一下。”
数学老师拿起那本《微积分基础》,翻了翻,看到书页边缘空白处有一些简洁的铅笔批注,都是对关键概念的提炼或不同思路的推演,字迹清晰,见解独到。
“理解到哪一步了?”老师饶有兴致地问。
林长青略一思索,便用最简洁的语言描述了对极限概念的理解,并联系到高中正在学习的函数变化趋势。他没有卖弄,只是平静地陈述,却让数学老师眼中惊讶更甚。这不仅仅是“提前了解”,而是已经有了相当程度的消化和思考。
“很好,”数学老师将书轻轻放回他桌上,拍了拍他的肩膀,语气郑重,“保持这份求知欲。有什么不明白的,随时可以来办公室问我。”
这一幕落在一些同学眼中,林长青的形象在他们心里又蒙上了一层神秘色彩。“学霸”之名已经不够用了,他似乎在朝着一个他们无法理解的方向独自前行。
苏雨晴也将这一切看在眼里。她看着他沉静的侧脸,看着他与老师对答时从容不迫的气度,心中那份欣赏与好奇愈发浓郁。她发现,他专注沉浸在更深奥知识海洋中时,身上有种独特的魅力,沉静而强大,仿佛与周遭的喧嚣隔着一层无形的壁垒。
她并没有打扰他,只是在他偶尔从书海中抬头,目光与她相遇时,回以一个浅浅的、带着鼓励的微笑。有时,她会默默地将自己整理的文科笔记精华部分递给他,指尖轻轻点过她认为对他理解历史脉络或哲学思辨有帮助的地方。
他们的交流不再仅限于解题,有时会延伸到某个数学定理背后的哲学意义,或是某个物理定律展现的宇宙美感。林长青会发现,苏雨晴的文科思维能为他的理性世界打开一扇感性的窗;而苏雨晴也感到,林长青那种直指问题本质的思维方式,像一把精准的手术刀,能帮她厘清许多人文概念中纠缠的脉络。
这是一种无声的默契,是更深层次的精神共鸣。
夜晚,台灯下。
林长青合上大学的物理教材,闭上双眼。他没有休息,意识沉入脑海深处。那缓缓旋转的“星璇”似乎比以往更加凝实了一些。
他尝试着,不再仅仅满足于“看到”书本上的知识,而是开始“构建”。
心念微动,一个复杂的原子结构模型在他脑海中清晰浮现。不再是平面的示意图,而是立体的、动态的。电子云以概率的形式在核外空间弥漫,不同的能级轨道清晰可辨。他甚至能模拟外加磁场后,电子能级发生的塞曼分裂现象。
这并非简单的想象,而是基于深刻理解和对微观粒子运动规律的洞察,在精神层面进行的精准推演。这是“天眼通”能力与自身知识体系深度融合后,自然衍生出的新应用。
接着,他又尝试构建一个理想状态下的热机循环。活塞、气缸、工质,每个部分都栩栩如生。他模拟着等温膨胀、绝热压缩……能量如何转化,熵如何变化,整个过程的微观机制和宏观表现同时呈现在他意识的“实验室”中。
这种在脑海中直接构建模型、进行推演的能力,让他对知识的理解达到了一个全新的高度。书本上冰冷的公式和定理,在他这里变成了可以随意操控、观察其内在规律的鲜活存在。
他睁开眼,眼中闪过一丝洞察奥秘的满足光芒。知识的海洋深邃无垠,而他,凭借着重生与异能,正以远超常人的速度向下深潜,汲取着滋养未来宏图的养分。
他知道,这些看似超越当前阶段的积淀,并非无用之功。它们是他构筑未来科技大厦的钢筋水泥,是他理解更复杂系统、应对更宏大挑战的基石。每一次深潜,每一次积淀,都在为他最终能真正触碰星空,积蓄着不可或缺的力量。
窗外月色如水,寂静无声。少年的成长,在无人看见的深处,如同春夜细雨,悄然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