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屏幕暗下去的瞬间,苏雨宁合上了笔记本。她没动,手指还搭在F键边缘,掌心那层薄汗已经干了。窗外暮色沉到底,房间浮在安静里。
她起身去厨房倒了杯水,又回来打开抽屉,把那份报告摸出来重新看了一遍。纸页平整,字迹清晰,每一个时间戳、每一条Ip轨迹都像钉子一样扎进现实。她把它放回原处,换了件浅灰的衬衫,叠好外套搭在椅背上。
凌晨四点十七分,闹钟还没响,她已经睁着眼躺在床上。脑子里过着发布会的流程,从开场白到问答环节,一句句推演,一个个表情预判。五点整,她坐到书房桌前,打开ppt——“最终版_v3”。
投影画面亮起,她站起身,对着空房间开始讲。声音压得比平时低一点,节奏慢半拍,像是在测试每一句话落地的重量。讲到第三遍时,她把“信任的流动”那一页多停了两分钟,改了个词,又调了行距。
六点二十三分,她关掉电脑,冲了个澡。镜子里的脸没什么特别,眼底有一点淡青,但眼神是稳的。
发布会现场在七楼会议厅,九点半开始。八点五十五分,她在后台走廊停下脚步。空气里有淡淡的香氛味,地毯吸住了脚步声。她深吸一口气,把包放在长桌上,正要拆开发圈重新扎头发,顾砚辞走了进来。
他手里端着一个保温杯,拧开盖递给她:“温水,加了点盐。”
她接过喝了一口,没说话。
“你准备的每一页,我都看过。”他站在旁边,声音不高,“现在轮到他们看了。”
她点头,手指绕了一下发尾,重新扎紧。
“你说的每一句话,都是对那些不相信你的人最好的回答。”他说完,退后一步,“我去前排等你。”
她走进侧幕时,主持人刚好念到她的名字。灯光打下来,台下坐满了人,评委席上几位业内老面孔面无表情。她走上台,把U盘插进接口,点击播放。
第一页是老城区街角的照片,修鞋摊前老人和年轻人笑着交谈。她开口:“我们做的不是一个App,而是一种让普通人价值被看见的方式。”
有人低头翻资料,有人抬眼看大屏。她继续往下讲,语速平稳,每个数据点都精确到小数点后一位。说到试点案例时,她调出视频——那位帮她收快递的阿姨坐在镜头前,说着自己用积分兑换了高血压药,语气平常却有力。
“系统不会放大谁的声音,但它能让原本听不见的声音,被听见一次。”
台下有人抬头,笔尖停在纸上。
第二轮演示刚进入商业模式部分,大屏突然黑了一下,接着跳出错误提示。现场一阵轻微骚动。她立刻转身面向观众:“刚才那段逻辑链我再口头补充一遍。”
她没看技术台,也没慌,直接背出了三组交叉验证的数据模型。台下两位评委交换了一个眼神。
五分钟后,屏幕恢复。她像什么都没发生一样,继续往下走。直到最后一页——“让普通人的价值流动起来”——全场安静了几秒,然后掌声一点点响起来,先是一个角落,再是一片。
提问环节开始,一位穿深蓝西装的专家举手:“你们强调人文价值,但商业可持续性呢?这种模式靠什么活下去?”
“靠真实的需求。”她答,“我们不卖广告,不搞排名竞价。商户愿意接入,是因为用户真的愿意为善意买单。三个月试点期,复购率87%,邻里互助订单增长四倍。这不是情怀,是行为趋势。”
另一人追问:“之前网上有质疑声音,说资金流异常,你怎么回应?”
她没回避:“虚假信息确实出现过。但我们后台所有交易记录可追溯,用户身份实名绑定,每一笔积分流转都有密钥签名。如果有人想用造假动摇它,那正好说明——真实太有力量了。”
她说完,没人再低头记笔记。评委席上有人微微点头。
最后一位提问者来自媒体:“项目背后有没有资本推动?是否担心被收购后改变初衷?”
“目前全部由创始团队自主运营。”她看着对方,“而且我想澄清一点:这不是一个等待被买下的产品,而是一个正在生长的机制。它存在的意义,就是不让任何人轻易拿走它的方向。”
话音落,掌声比刚才更响。几位行业专家主动站起来点评,有人说“这重新定义了社区经济的信任基础”,还有人当场表示要写专题分析。
顾砚辞坐在第三排,一直没动。只有在大屏故障那五分钟里,他离开过座位。后来技术人员悄悄告诉他备用服务器切成功了,他才回来坐下。
发布会结束,人群陆续离场。他在出口等她。她走出来时,脸上没什么激动的表情,只是眼角有点松。
“走吗?”他问。
她点头,两人一起走向地下车库。专车已经在等,车窗映着顶灯微光。她坐进后座,靠在椅背上,闭了会儿眼。
车子启动,穿过晚高峰的街道。霓虹一格格滑过车窗,江面反着碎光。她忽然开口:“今天,终于轮到我们说了算了。”
顾砚辞侧头看她,车内灯照出他眼里的温和。他伸手替她把肩上的外套往上拉了拉,说:“以后每一次,都会这样。”
车拐进小区入口,减速带轻轻颠了一下。她睁开眼,望着前方逐渐亮起的楼栋灯光。地库卷帘门缓缓升起,水泥柱上的反光条一闪而过。
她把手伸进包里,摸到了那个U盘。边缘有点磨手,她没拿出来,只是握了一下。
车轮碾过地面接缝,发出短促的咯噔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