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域议事会后的半个月,整个中原自治区仿佛按下了 “加速键”。
以王二虎、陈秀珍、朱清泉为核心,高挺、李春秋、袁启来等人辅助的筹备团队,在交趾临时政务中心搭起了简易办公区。
几张木桌拼在一起就是工作台,墙上贴满了辖区地图与机构架构图,工作人员们抱着卷宗穿梭其间,笔墨书写声、文件翻动声、讨论声交织在一起,一派热火朝天的景象。
人才选拔是首要任务。
神佑体系这几年培养的百万大学水平人才,虽多是二十出头的年轻人,但在法器学校 “10 比 1” 的时差加持下,他们早已积累了远超同龄人的实践经验与知识。
有的参与过辽东钢铁厂建设,有的主导过南洋橡胶园种植,有的还跟着阴神参与过地脉梳理。
筹备团队根据他们的学习经历、过往功劳、功德记录综合排名,再通过考试院组织的短期考核,短短一周便筛选出两万余名合格的管理人员。
“张磊,你在淞沪造船厂参与过万吨轮建造,工业司的船舶制造处就交给你了,负责统筹南洋、澳洲的造船厂,三年内要把运输船产能再提一倍!” 王二虎拿着名单,对着一位戴眼镜的年轻人说道。
张磊激动地挺直腰板:“请主任放心,我一定完成任务!”
另一边,朱清泉正与财政司的工作人员核对工业体系资产:“把神佑帮之前的工厂、矿山、农场全部登记造册,按种类划分到各级国资部门。
钢铁、煤炭这类战略资源归自治区国资直管,纺织、食品等民生工业下放给省国资,收益统一纳入自治区财政,再由财政司按比例分配给各省,用于基础设施建设。”
随着人才到位与工业体系整合,疆域划分工作也同步展开。
高挺带着测绘队,拿着阴神们提供的详细地形地图,在临时办公区的大地图上标注省份边界。
“天竺区域跟乌斯藏高原、西域接壤的地方,设为西定省,沿用古代对这一区域的称呼,唤醒百姓对中原的归属感。”
高挺手中的红笔在地图上划过,“再往南,横河北岸设马萨省,恢复明朝马撒王国的旧称;旁边的孟养宣威司故地,设孟养省;
天竺八邦重新拆分,划为 10 个省,每个省都以当地历史上与中原相关的地名命名。”
测绘队的工作人员一边记录,一边忍不住感叹:“这么一来,每个省的名字都带着中原印记,老百姓一看就知道自己是中原的一份子。”
高挺笑着点头:“不仅要改名,还要让百姓知道这些名字的来历。
文宣司已经在编撰各省史料,阴神们也在地下寻找文物,以后每个省都要建博物馆,把与中原的历史联系摆出来,让大家记在心里。”
接下来是缅地、萨瓦迪国、南洋群岛等地的划分:缅地拆出木北、木南两省,对应明朝木邦宣威司故地;
孟连、车里、孟艮等省,皆沿用明朝土司旧称;
萨瓦迪国恢复暹罗地区旧称,划为 5 省,交趾、真腊占城地区划为 9 省;
南洋群岛以明朝 “旧港宣慰司”“吕宋总督府” 等历史建制为依据,划为 11 省;
澳洲地域广阔,按地理方位划为 12 省;脚盆岛域改名为扶桑地区,与三韩之地合并,共划 6 省;
辽东以北、叶尼塞河以东及漠北区域,整合为 7 省;西北汉唐旧土结合西域省,划为 10 省。
当最后一个省份标注完成,高挺看着地图上密密麻麻的省份名称,心中满是感慨:“整整 83 个省,平均每个省十几二十万平方公里,既好管理,又能传承历史。”
他当即让人将划分方案誊写出来,张贴在各新辖区的公告栏上 —— 百姓们围在公告栏前,看着熟悉的中原地名,议论纷纷。
一位从三韩移民来的老者,指着 “扶桑省” 的名字,激动地对孙子说:“你看,咱们现在住的地方,以前就跟中原有关系,咱们都是中原人!”
地名改革的同时,教育与文化融合也在加速推进。
教育司从中原调运数百万册教材,统一使用中原文字与度量衡,在各省修建学校。
哪怕是偏远的草原牧区,也建起了流动学堂,阴神们化作教书先生,骑着马带着教材,给牧民孩子们上课。
文宣司则推出 “结对融合” 计划,让中原移民两家结对帮扶一家原住民,一起耕种、一起过节,教他们说中原话、写中原字,学中原习俗。
在西域省的一个村庄里,中原移民李建国正教着邻居巴图写 “中原” 两个字:“你看,这是‘中’,这是‘原’,咱们现在都是中原人,要把这两个字记牢。”
巴图握着笔,认真地跟着写,脸上满是认真:“我要学会写,还要教我的孩子写,以后咱们家就是中原的家庭了。”
生态改造也没有落下。
土地神们在草原上种下耐旱的牧草,改善牧场环境;
阴神们在沙漠边缘梳理水脉,修建灌溉水渠,将一片片荒漠改造成绿洲;
水利部门则在各省修建水库、堤坝,确保农田灌溉与百姓饮水安全。
在西北汉唐旧土,曾经干涸的河道重新泛起水流,农户们在新开辟的农田里种下小麦,看着绿油油的麦苗,脸上满是希望。
劳动力管理方面,陈秀珍在汇报沈默后,推出了 “积分归化” 制度。
她在天竺省的劳工营地,向原住民壮劳力讲解政策:“你们只要好好劳动,参与铁路、工厂建设,积累积分 。
劳动表现好、出工次数多、学会中原文化,积分就高。满十年积分达标,就能获得归化人身份,跟中原百姓一样分地、定居。
但要是闹事、怠工、保留旧习俗,不仅会扣积分,还会受到惩戒。”
一位名叫拉吉的原住民壮劳力,听完后激动地举手:“我愿意好好干活,学中原话,以后能当中原人吗?”
陈秀珍笑着点头:“当然可以,只要你努力,就能成为中原大家庭的一员。”
消息传开后,原住民壮劳力们的积极性大幅提高,工地上的号子声比以前响亮了许多。
新成立的政务委员会还制定了 “交通攻坚计划”—— 三年内修建覆盖整个辖区的铁路大动脉,各省同步建设公路、桥梁。
计划出台后,原住民壮劳力被83省统一调配,有的去修建铁路,有的去开山筑路,有的去建造桥梁。
在南洋省的铁路工地上,中原工程师带着原住民壮劳力,顶着烈日铺设铁轨;在澳洲省的公路施工现场,阴神们用神力平整地面,加快施工进度。
随着各项工作的推进,整个中原自治区呈现出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
铁路向远方延伸,工厂里机器轰鸣,学校里传来读书声,农田里长出庄稼,百姓们脸上露出了久违的笑容。
王二虎、陈秀珍等人站在交趾政务中心的楼顶,望着远方的炊烟,心中满是欣慰。
他们知道,在沈默的指引下,在所有人的努力下,这片广阔的新域,终将成为中原百姓安居乐业的乐土,中原文明的火种,也将在这里永远传承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