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中的风波渐息,沈清辞并未沉溺于胜利的喜悦或对更高风险的忧虑,而是将目光投向了更深远、更根本之处。
她深知,一时的声名与权势如浮云,唯有切实地改变一些东西,播下思想的种子,方能真正对抗那千年积习的坚冰。
“蕙质堂”内,不再仅仅传授织绣技艺。
在沈清辞的授意和严女官的主持下,一场浩大而细致的编撰工程悄然启动。
她们计划将“金缕记”与同盟多年来积累的先进织造技术、染色秘方、图案设计理念、乃至质量管理规范、成本核算方法,分门别类,编纂成一套图文并茂的《织造辑要》。
“东家,这些技艺,尤其是那些改良后的新法,乃是我们立足之本,若编纂成书,广为流传,岂非自断根基?”一位负责核心染色的老师傅不无担忧。
沈清辞立于满架书卷之前,指尖轻抚过粗糙的纸页,缓声道:“郑师傅,技艺之道,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我们将已有的、可公开的整理出来,并非放弃优势,而是为了腾出手,去钻研更高深、更精妙的技术。再者,您看这天下,有多少女子空有天赋,却因无处求学,只能埋没于灶台之间?若此《辑要》能助她们一臂之力,习得一技之长,得以安身立命,其所创造的价值,远胜于我们将这些知识秘藏所带来的微薄优势。技艺唯有传播、交流、改进,方能生生不息。”
她目光深远:“这并非只是传授技艺,更是传递一种可能——女子凭借自身才能,亦可拥有选择人生的权利。此书,便是火种。”
严女官颔首,补充道:“且书中亦可融入东家一直倡导的‘诚信’、‘精进’、‘互助’之精神,于细微处影响读者。此乃真正的‘润物无声’。”
《织造辑要》的编纂,吸引了“蕙质堂”中众多才学兼备的女子参与,她们整理笔记、绘制图样、校对文字,本身亦是一次极好的学习与凝聚。
此举虽未公开,却在内部进一步巩固了沈清辞所倡导的知识共享、共同进步的理念。
此前针对“金缕记”的污蔑中,沈清辞捐赠善堂的举动曾帮她挽回了部分声誉。
她由此深思,慈善之举,不应仅是危机时的应对策略,更应成为一种常态化有章可循的事业。
她与柳嬷嬷、秀珠等人商议后,决定从“金缕记”和“蕙质堂”的利润中,固定拨出一部分,设立“慈惠基金”。
此基金不再局限于年节时的偶然施舍,而是制定了清晰的章程:
一,定期向京中几家口碑良好的育婴堂、孤老院捐赠实用的衣物、米粮;
二,资助家境贫寒却有心向学的女子进入“蕙质堂”学习,免其学费,甚至提供少量生活补贴;
三,为同盟内遭遇疾病、意外等突发困难的成员家庭提供紧急援助。
“我们帮助她们,并非施舍,而是让她们知道,这世间并非全是冰冷,女子之间亦能相互扶持,共渡难关。”
沈清辞对负责此事的女账房说道,“每一笔支出,皆需记录在案,定期公示,务必透明。”
这些举措,如同涓涓细流,悄无声息地滋润着京城的底层。
获得资助得以入学的贫寒女子,眼中重新燃起希望……
得到及时援助的匠人家庭,对同盟的归属感愈发深厚……
就连那些原本对“金缕记”抱有偏见的保守之人,在得知其持续的善举后,态度也略有软化……
沈清辞并未宣扬这些事,但善行本身,自有其力量。
“蕙质堂”定期举办的“雅集”,内容也在悄然变化。
不再仅仅是品鉴织品、交流技艺,逐渐增添了“读书会”和“清谈”的环节。
沈清辞会有选择地引入一些前朝才女传记、笔记野史中关于女子聪慧果敢、辅佐家国的事迹,引导众人讨论。
有时,也会就市井中发生的与女子权益相关的真实事件,让大家各抒己见。
一次清谈,话题围绕着一则“寡妇为保家产,与族人对簿公堂”的新闻展开。
起初,不少深受“三从四德”影响的女子认为此举“过于刚强”、“有失柔顺”。
沈清辞并未直接反驳,而是让众人设想,若自己是那寡妇,带着幼子孤女,家产被夺,将面临何等绝境?
“若规矩不护弱者,强者便可肆意欺凌,这规矩本身,是否值得遵从?”
一位在“蕙质堂”学习后眼界渐开的年轻女子小声提出质疑。
“扞卫自身应得之物,何以就成了‘不柔顺’?难道女子便活该任人宰割?”另一位掌管着小铺面的寡妇激动地说道。
讨论渐渐热烈,不同的观点在碰撞。沈清辞只是偶尔引导,并不强加己见。
她深知,观念的转变,绝非一蹴而就,需要这样一次次的思考、辩论,才能在心中埋下怀疑的种子,慢慢破土发芽。
这些清谈的内容,通过参与者的口耳相传,也隐隐影响到她们各自的家庭社交圈子,虽未掀起波澜,却也在一定程度上,松动着那些僵化观念的土壤。
这一日,一位在“蕙质堂”学习了两年,如今已能独立设计纹样并教授新人的年轻女子,收到家中来信,言及父母欲为其定下一门亲事,对方是位殷实商户的独子,条件是婚后她需安心相夫教子,不再抛头露面。
若是从前,她大抵会顺从父母之命。
但此刻,她捏着信笺,沉思良久,最终提笔回信,婉拒了这门婚事。
她在信中写道:“女儿蒙东家不弃,授以技艺,今已能自食其力,并觉此生尚有可为。愿如东家所言,女子立世,当有技傍身,有心之所向。若夫家不能容女儿继续追寻织造之艺,女儿宁可不嫁。”
这封家信在其家族中引起不小震动,其父勃然大怒,斥其“忤逆”!
但目睹女儿如今沉稳自信的气度,以及她凭借自身能力为家中带来的实实在在的贴补,那怒火最终化为了无奈的叹息,默许了她的选择。
此事虽小,却是一个缩影。
越来越多的“蕙质堂”女子,或在婚姻中拥有了更多话语权,或勇敢地选择了不同于传统相夫教子的人生道路。
她们的变化,如同投入湖面的石子,虽微,却切实地荡开了一圈圈涟漪。
沈清辞站在“蕙质堂”的廊下,听着里面传来的织机声、讨论声,看着庭院中那些日益自信明亮的脸庞,心中一片宁和。
她知道,真正的变革,并非轰轰烈烈的宣言,而是这一点一滴的积累,如春雨润物,无声却有力。
她正在织就的,不仅仅是一匹匹华美的锦缎,更是一幅关于女性未来关于更多可能性的,崭新图景。
这条路很长,但她已看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