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佳节将至,京城各府后宅的宴会雅集渐渐多了起来。
承恩侯府虽日渐没落,但面子上的往来依旧少不了。
这日,沈清辞收到了一份来自吏部侍郎府上陈小姐的请柬,邀她三日后过府参加一个小型的闺阁雅集。
请柬送至时,王氏正巧在场,拿起看了看,嘴角撇过一丝不易察觉的讥诮:“陈侍郎家的千金?倒是难得还记得你。既然人家下了帖子,你便去吧,整日闷在屋里,没得闷出病来。只是记牢了自己的身份,莫要失了侯府体面,也别学那起子轻狂人,说什么做什么出格的事。”
言语间,尽是敷衍与不以为意,仿佛沈清辞去也只是个凑数的。
沈清辞垂眸接过请柬,温顺应是,心中却是一动。
陈小姐的父亲是吏部侍郎,官声尚可,家风也算清正。
这或许是一个机会,一个将她“星火”计划的触角,小心翼翼探出承恩侯府高墙的机会。
三日后,沈清辞略作打扮,乘了辆青帷小车,带着碧玉前往陈府。
她刻意穿得素净,月白色的襦裙,只在衣襟袖口用银线绣了寥寥几枝疏竹,头上亦只簪了一支玉簪,通身的气度却沉静如水,反而在姹紫嫣红中显出一分别样的清雅。
陈府的雅集设在后花园的水阁里,来的多是些与陈家相熟的官家小姐,约有十来位。
彼此见礼寒暄,言笑晏晏,话题无非是衣裳首饰、诗词书画、家中趣事。
沈清辞安静地坐在一角,并不多言,只默默观察。
她注意到,并非所有小姐都沉浸在这种浮华的闲聊中。
有一位穿着半新不旧秋色衣裙、神色略显清冷的小姐,独自临窗看着池中残荷,似乎与周遭的热闹格格不入。
另有一位年纪稍小、眼神灵动的姑娘,则对案几上摆着的一盘造型奇巧的点心更感兴趣,正小声向丫鬟打听是哪家铺子买的。
酒过三巡,茶添五道,不知谁起了头,提议行令作诗,以“秋”为题。
众女纷纷响应,或凝眉思索,或挥毫泼墨,一时间水阁里尽是吟哦之声。
轮到那位临窗的清冷小姐,她所作之诗格调高远,用典精准,却透着一股怀才不遇的寂寥之意,与这满堂的富贵闲愁颇不相融,引得几位追捧流行诗风的小姐暗暗交换了揶揄的眼神。
很快,众人的目光落在了沈清辞身上。
她这位“称病”许久、几乎已被京中闺秀圈遗忘的承恩侯府嫡女,在许多人看来,只怕是江郎才尽,来凑数的。
沈清辞放下茶盏,起身微微一福。她并未像旁人那般急于吟诵,而是沉吟片刻,方才缓声开口。
她吟出的诗句算不得多么惊艳华丽,却角度刁钻,竟是从秋日收获后田埂间遗落的稻穗切入,引申出“颗粒归仓不易,物力维艰当惜”之意,语言平实,却自有一股关切民生、不流于俗套的筋骨。
水阁内静了一静。
几位小姐面露诧异,这似乎……
不像是她们印象中那个只知风花雪月或哀怨自怜的沈清辞会作的诗。
那位清冷小姐眼中却闪过一丝异色,不由得多看了沈清辞两眼。
先前对点心感兴趣的活泼小姐则直接好奇问道:“沈姐姐这诗倒有趣,怎会想到写这个?”
沈清辞浅浅一笑,笑容里带着几分恰到好处的赧然与认真:“不过是前些日子病中无聊,翻看些杂书,见有古人云‘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心中有所感罢了。让各位妹妹见笑了。”
她巧妙地将现代人的思维,包裹在“古人云”和“病中感怀”的外衣下,显得自然而不突兀。
话题不知不觉被她引向了农事、物产乃至各地风俗见闻。
沈清辞并不多卖弄,只偶尔在别人说起某地织物、某种小吃、某样手工艺品时,看似无意地插上一两句,或点出其精妙之处,或道出一二不为人知的典故、制法,引得众人啧啧称奇。
她说话语调平和,态度谦逊,每每引据都推给“杂书”或“听嬷嬷说起”,丝毫不显得咄咄逼人,反而勾起了几位真正对此有兴趣的小姐的好奇心。
那位清冷小姐,姓苏,父亲是国子监一位品级不高的博士,她本人于经济庶务竟也颇有见解,偶尔插言,皆能切中要害。
沈清辞便顺势与她交谈几句,两人竟有些惺惺相惜之感。
而那活泼的李小姐,则对沈清辞提到的“听说江南有种双面异色异纹的缂丝技法”和“西域点心放一种叫‘嗑什米尔’的红花,色泽金黄艳丽”大感兴趣,追着问个不停。
沈清辞心中暗记:苏小姐可引为潜在盟友,或有才学可借用;李小姐家世显赫,性情天真,可作为信息传递的渠道,或许还能成为未来产品的潜在消费者和推广者。
雅集尾声,众人散去时,苏小姐主动与沈清辞颔首道别,目光中多了几分暖意。
李小姐则拉着沈清辞的手,叽叽喳喳地说下次要下帖子请她去自家玩,好多听些趣闻。
回府的马车上,碧玉难掩兴奋:“小姐,您今天可真厉害!我看那位苏小姐和李小姐,都对您另眼相看呢!”
沈清辞靠在车壁上,微微阖眼,脸上并无多少得色,只有些微的疲惫和深沉的思量。
“另眼相看么……还远远不够。”她轻声道,“今日不过是在水里投下一颗小石子,能激起多少涟漪,还未可知。”
但这终究是第一步。
她成功地用一种不引人反感的方式,重新进入了这个圈子,并且播下了“学识渊博”、“见解独特”的种子。
她展示的价值,并非浮于表面的诗词才情或美貌,而是更实在的、能引发人好奇和探讨的“知识”与“见识”。
这比她预想的要顺利一些。
看来,无论哪个时代,人们对真正有趣、有价值的信息,总是缺乏抵抗力的。
她睁开眼,眸中闪过一丝锐光。
下一次,或许就不只是谈论了。
若有机会,她或许可以尝试将“星火”的产物,比如刘嫂试制成功的新式点心,或是张婆子她们用新针法绣出的帕子,以“自家琢磨的小玩意儿”的名义,送入这个圈子。
一点一点,潜移默化。
她需要更多的“苏小姐”和“李小姐”,需要将这张无形的网,织得更大,更牢固。
深秋的凉风卷入车帘,沈清辞却觉得,心头那簇火苗,似乎又温暖明亮了几分。
前路依旧漫漫,但至少,她已找到了第一个突破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