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良绣架的成功,如同在平静的湖面投入第二颗石子,激起的涟漪开始相互碰撞,带来更复杂的波动。
陈娘子那边的需求陡然增加。
不仅她自己的绣坊亟需更多绣架,几位关系紧密、用了都说好的夫人小姐也私下打听,想要订制一二。
利益当前,陈娘子的心思活络起来,通过柳嬷嬷委婉传达:是否可请鲁木匠多做一些?或是将图纸交予她,她另寻可靠匠人批量制作,利润分成可再商量。
与此同时,鲁木匠也传来消息。
他虽严守承诺,独自完成核心部件的加工组装,但连日频繁采购特定规格的木料和少量金属件,已引起同行注意。
已有不止一人旁敲侧击,打听他接了什么新奇活计。
老木匠虽搪塞过去,却也深感不安。
技术的成功,迅速带来了产能和保密的双重压力。
沈清辞毫不犹豫地拒绝了陈娘子扩大生产的提议。
“母亲古籍中所载,乃怜惜女子辛劳之巧思,非为牟利之器。制成几架,惠及身边人即可,若广为流传,恐惹非议,反为不美。请娘子体谅。”
她抬出“亡母遗泽”和“非为牟利”的大旗,巧妙地压制了陈娘子的贪念,守住了核心图纸和源头控制权。
但她也不是一味压制,同意让鲁木匠在能力范围内,再秘密制作五台,专供陈娘子绣坊使用,暂不外卖。
既满足了部分需求,又将范围控制在极小范围内。
应对合作者的贪念,需要恩威并施,画定清晰的边界。
然而,技术本身的挑战也随之而来。胭脂色膏的制备遇到了瓶颈。
最初成功的配方稳定性并非百分百,不同批次的原料的细微差异,都会导致最终色泽出现轻微偏差。
对于追求极致精品路线的产品而言,这是不可接受的。
沈清辞再次扎进“实验”中。
她需要找到一种方法来量化或标准化原料的品控,或者优化工艺来抵消原料的波动。
这涉及更深入的化学知识—— perhaps 需要简单的提纯技术?或是寻找某种 ph 指示剂来监控反应过程?
知识的应用进入了更精细、更需要创新的深水区。
她整日埋首于瓶瓶罐罐之间,记录、观察、失败、再尝试。
柳嬷嬷看得心疼,却帮不上忙,只能尽力保障后勤。
屋漏偏逢连夜雨。
这日,柳嬷嬷从外面回来,脸色凝重,带回一个更令人不安的消息:她在西市采买时,似乎被人尾随了!
对方手法老练,若非她多年养成的警惕性,几乎难以察觉。她绕了好几条巷子才甩掉。
“小姐,会不会是……冲着我们那东西来的?”柳嬷嬷忧心忡忡,意指胭脂生意。
沈清辞的心猛地一沉。
最担心的事情还是发生了。产品的优异,终究引起了有心人的注意。
这绝非刘小姐那种单纯的好奇,而是专业的窥探!
几乎在同一时间,雅集上也出现了新的动向。
一位素来与王氏走得近的李夫人,此次聚会时对沈清辞格外热络,旁敲侧击地打听她近日研究“香露”的进展,还笑着说:“听说侄女手巧,弄出的东西比外头买的还好用?不知可否让婶婶也开开眼?”
这种来自长辈兼权贵夫人的“关注”,带着一种不容拒绝的压力。
沈清辞心中警铃大作,面上却只得谦逊应对,只推说都是失败之作,不成气候,成功将话题引开,但背后已惊出一身冷汗。
来自市场和权贵阶层的双重关注,如同暗影般悄然迫近。
技术瓶颈、合作者躁动、秘密可能泄露、引来强势关注……
诸多问题同时涌现,让沈清辞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压力。
“知识就是力量”,但将这力量转化为现实利益和生存资本的过程,远比想象中更加荆棘密布。
它不仅仅是技术问题,更是人性、利益和权力的博弈。
她意识到,不能再这样零敲碎打、被动应对了。她需要更系统的规划和管理。
她首先加强了内部管控:要求柳嬷嬷改变采买路线和时间,增加不确定性;所有核心工序的废物必须当场彻底销毁;与陈娘子和鲁木匠的联络变得更加隐秘和间接。
其次,她开始有意识地利用情报网,不是漫无目的地收集,而是有针对性地打探:西市有哪些背景复杂的胭脂水粉铺?李夫人近日与哪些人来往密切?有无陌生面孔在鲁木匠铺子附近出现?
知识带来的力量,必须配以足够的智慧和管理手段,才能驾驭,否则反噬其身。
深夜,沈清辞对着摇曳的烛光,面前铺着两张纸。
一张写满了胭脂工艺改进的试验记录,另一张则罗列着当前面临的潜在风险和应对策略。
她的眼神疲惫,却异常明亮。
挫折与风险,并未让她退缩,反而激发出她更强的斗志和更冷静的头脑。
她知道,自己正走在一条前所未有的路上。每一步都可能踩空,但每一步也都可能开拓出新的疆域。
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秘方虽险,却也是她唯一的依仗。
微澜已起,能否化为波涛,抑或在这暗潮中倾覆,考验的不仅是技术,更是全方位的智慧。
她深吸一口气,提笔在“应对策略”下,又添上了几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