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童声》的旋律还在全网传唱,江亦辰定制的手写歌词cd被孩子们珍藏在枕边,“绿韵微光”中心又迎来了一位特殊的来访者——国内非遗研究泰斗、清华大学民俗文化研究院张景行教授。年过七旬的张教授在看完纪录片和歌曲mV后,深受触动,不仅带着团队送来全套非遗研究典籍,还特意为陈曦四人与孩子们准备了一份专属厚礼:亲笔手写批注的《中国非遗传承图鉴》,将毕生研究心得与对特殊儿童的期许,藏进字里行间。
“张教授是非遗领域的‘活字典’,他的批注比书籍本身更珍贵。”林砚舟难掩激动,他早年求学时就曾拜读过张教授的着作,如今能得到专属批注版,既是学术认可,更是精神指引。陈曦补充道:“可以把孩子们的非遗作品照片印在书籍扉页,让这份礼物成为学术与童真的碰撞。”
登门求教:一场非遗与成长的对话
为了让批注更贴合孩子们的学习与团队的实践,张教授特意在中心停留了三天,深入非遗工坊、康复训练室,与孩子们、老师、家长面对面交流。
在竹编工坊,张教授看着乐乐编织“幸福树”,仔细询问智能竹编架的使用原理,还亲自示范了传统竹编的经典纹路:“你看,这种‘万字纹’寓意吉祥,可以和你编的幸福树结合,既有传统韵味,又有创新表达。”他随手在笔记本上画出纹路示意图,叮嘱林砚舟:“特殊儿童的非遗教学,要在保留核心技艺的基础上简化流程,让他们在创作中收获成就感。”
羌绣区里,小宇展示了自己绣的太阳花,张教授轻抚着绣布,点评道:“针法很扎实,色彩搭配很大胆,有羌绣的灵动之气。”他从包里拿出一本老相册,翻出几十年前在羌族地区采风时拍的照片,给孩子们讲述太阳花图案的文化寓意:“在羌族人心中,太阳花是光明与希望的象征,你绣的这朵,充满了生命力。”
剪纸区的朵朵,把自己创作的彩色小羊剪纸送给张教授,老人如获至宝,小心翼翼地收好:“剪纸艺术讲究‘刀随心意’,你的作品没有刻意模仿,充满了童真与想象力,这正是非遗传承最珍贵的东西。”
三天里,张教授不仅指导孩子们的非遗创作,还与陈曦四人深入探讨“特殊儿童非遗帮扶模式”,从课程设计、技艺传承到商业化转化,提出了诸多专业建议。“你们的实践很有意义,让非遗成为特殊儿童的康复载体,也为非遗传承开辟了新路径。”张教授说道。
匠心批注:字里行间的期许与指引
张教授带来的《中国非遗传承图鉴》,是他耗时十年编纂的力作,涵盖竹编、羌绣、剪纸等百余项非遗技艺,既有历史渊源、技艺详解,又有当代传承案例。而这份专属礼物的核心,是他亲笔写下的数千字批注。
批注分为两个部分:一部分是给陈曦四人的专业指导,针对他们在非遗教学、公益运营中的实践,结合书中案例给出具体建议。在“竹编技艺创新”章节,张教授批注:“智能教具的应用是亮点,但需注意保留传统技艺的核心流程,可尝试让孩子们在掌握简化版后,接触基础传统技法,实现‘创新不离宗’”;在“非遗商业化”部分,他写道:“特殊儿童的作品无需刻意迎合市场,其原生态的创造力正是核心竞争力,可通过‘公益+文创’模式,实现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双赢”。
另一部分是给孩子们的鼓励与期许,每一页都有针对性的批注。在竹编章节,张教授给乐乐写下:“幸福树的纹路编得很用心,愿你像竹子一样坚韧,在成长中节节高”;在羌绣章节,给小宇的批注是:“太阳花绣得栩栩如生,愿你永远心怀暖阳,勇敢前行”;在剪纸章节,给朵朵的批注:“小羊剪纸充满童趣,剪纸艺术因你这样的创作者而更有活力,继续保持这份想象力”。
批注字体苍劲有力,却又透着温和,部分段落还配有简单的手绘示意图——比如给林砚舟标注的羌绣针法改良建议,给苏医生画的“非遗康复结合点”示意图,直观又实用。此外,张教授还在书籍扉页贴上了孩子们的非遗作品照片,亲手写下总序:“非遗之美,在于传承,更在于包容。这些特殊儿童用纯粹的心灵与执着的努力,为非遗注入了新的生命力,愿这份美好永远延续。”
赠书仪式:墨香里的传承与希望
赠书仪式在中心的非遗展厅举行,展厅里陈列着孩子们的非遗作品与张教授带来的古籍善本,古今交融,满是文化气息。孩子们穿着“非遗童韵”服饰,排着整齐的队伍,期待着这份特殊的礼物。
张教授亲自将批注版《中国非遗传承图鉴》送到陈曦四人和孩子们手中。当乐乐拿到属于自己的书籍,看到扉页上的照片和手写批注时,眼睛亮了起来,手指轻轻抚摸着字迹,小声说:“张爷爷写的字真好看。”小宇则认真地翻阅着羌绣章节的批注,把张教授的建议默默记在心里。
陈曦代表团队接过书籍,动情地说道:“张教授的批注,是对我们工作的极大认可,更是宝贵的专业指引。我们会带着这份期许,优化非遗教学方案,让孩子们在传承中收获更多成长。”
张教授笑着回应:“你们做的事情很有意义,特殊儿童需要社会的关爱,非遗文化也需要更多元的传承。希望这本书能成为你们的工具书、孩子们的启蒙书,让非遗之花在‘绿韵微光’常开不败。”
仪式结束后,孩子们围着张教授,叽叽喳喳地提问:“张爷爷,竹编还有哪些好看的纹路?”“羌绣还能绣什么图案?”“剪纸怎么才能剪得更整齐?”张教授耐心地一一解答,还现场示范了几个简单的非遗小技巧,孩子们学得格外认真。
墨香延续:书籍里的成长力量
这份手写批注的专属书籍,很快成为中心的“宝贝”。陈曦四人把张教授的专业建议整理成教学手册,优化非遗课程——林砚舟在竹编课中加入了“万字纹”“回字纹”等传统纹路教学,让孩子们的作品更具文化底蕴;团队还根据批注调整了商业化思路,推出“非遗原生态作品系列”,保留孩子们创作的本真,反而受到更多消费者青睐。
孩子们则把书籍当作珍贵的礼物,时常翻阅。乐乐照着张教授的批注,尝试在“幸福树”中融入“万字纹”,作品在公益展中获得好评;小宇根据批注改进羌绣针法,绣出的太阳花更加精致;朵朵则按照书中的剪纸案例,创作了更复杂的图案,还主动教其他小朋友。
张教授的批注也激励着中心的其他老师,大家成立了“非遗教学研讨小组”,定期学习书中知识与批注建议,提升教学水平。有老师感慨道:“张教授的批注不仅有专业知识,更有教育情怀,让我们明白,非遗教学不仅是教技艺,更是育人心。”
随着时间推移,这本专属书籍的影响力还在扩大。张教授的学生们主动联系中心,组建“非遗支教团队”,定期前来指导教学;清华大学民俗文化研究院将中心列为“非遗传承实践基地”,为孩子们提供更多学习与展示的机会;更多非遗领域的专家学者纷纷关注,为特殊儿童非遗帮扶计划提供智力支持。
陈曦四人看着孩子们在书籍的指引下不断进步,心中满是欣慰。这份来自教授的专属礼物,不仅是一本手写批注的书籍,更是一份文化传承的接力棒,一份成长路上的精神指引。未来,他们会带着这份墨香与期许,继续深耕“非遗+特殊儿童”的道路,让更多孩子在文化传承中收获自信与快乐,让非遗之美在包容与关爱中延续,让一生圆满的故事在传承与成长中继续书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