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教授去青山村的那天,天刚亮就飘起了小雨。林辰提前到村口等,远远看见李教授的车停在田埂边,后座堆着《基层草药种植手册》和几包草药种子 —— 是特意带来的薄荷和紫苏种,说 “多试几种,总有适合不同村的”。
“林医生,路上听赵村长说,邻村的艾草刚冒芽就有问题了。” 李教授刚下车,就从包里掏出个笔记本,“有村反映,幼苗长得参差不齐,还有的叶子发黄,你之前在青山村遇到过这情况吗?”
林辰摸了摸胸口的玉佩,暖意轻轻贴着掌心 —— 忽然想起去年青山村种枇杷苗时,赵村长用腐熟的红薯藤当肥料。“可能是底肥不够,青山村种艾草时,在土里混了腐熟的菜叶,长得就齐。咱们一会儿开交流会,让赵村长给大家讲讲底肥的做法。”
两人往神农庙走,远远就听见庙里的热闹声。邻村的李书记、还有周边三个村的村干部,都带着 “健康助手” 来了,小石头正蹲在地上,给大家看他的草药日志,里面夹着晒干的艾草叶标本:“这个是晒了三天的,叶色绿,没霉点;这个是晒了两天的,有点发暗,煮水味道也淡。”
庙中央摆了张长桌,上面放着各村带来的草药 —— 有邻村刚采的嫩艾草,有远山村里挖的蒲公英,还有个村带来了晒干的薄荷,叶子边缘有点卷。“俺们村的薄荷晒完总卷边,存了半个月就有股霉味。” 那个村的健康助手是个中年妇女,手里攥着薄荷,语气里透着急。
李教授走过去,拿起薄荷闻了闻,又摸了摸叶子:“是晒干时没翻面,潮气闷在里面了。青山村晒草药用竹筛,通风好,还会半天翻一次,你们试试?要是怕下雨,还能在筛子下面垫层草木灰,吸潮气。”
“草木灰!” 赵村长突然拍了下手,“俺们村护枇杷树时就用草木灰,没想到还能护草药!俺这就去拿点来,教大家怎么垫。”
说着就往院角的柴房走,小石头也跟着跑过去:“村长爷爷,俺帮你筛灰!细点的草木灰吸潮才管用,粗的不行。”
两人很快端来筛好的细草木灰,赵村长蹲在竹筛旁示范:“先铺一层灰,再放草药,叶子别叠太厚,这样晒出来又干又绿,存多久都不霉。”
邻村的李书记凑过来学,边看边记:“俺们村晒场大,回去就编竹筛,再攒草木灰,今年的艾草肯定能存好。”
这边忙着教晒草药,那边赵天宇抱着平板电脑走了进来,屏幕上是刚搭建好的 “跨村互助群”:“林医生,我把四个村的健康助手都拉进群了,现在测试下远程答疑功能 —— 让小石头试着帮远山村里的健康助手解答问题?”
远山村里的健康助手是个小伙子,他举着手机问:“小石头哥,俺村有个老人,喝了薄荷茶总拉肚子,是用量多了吗?”
小石头凑到赵天宇的平板前,认真想了想:“俺村王奶奶刚开始喝也拉,后来林医生说,薄荷性凉,老人脾胃弱,得配点生姜片一起煮,你试试放半片姜,煮五分钟,别煮太久。”
小伙子赶紧记下来,没过多久就发来消息:“刚煮了茶,老人喝了没拉肚子!谢谢小石头哥!”
群里瞬间热闹起来,各村健康助手开始互相问问题 —— 有的问 “艾草泡脚加多少水”,有的问 “小孩能喝酸枣仁茶吗”,小石头和赵村长忙着回复,林辰则在旁边补充,李教授偶尔插句话,把专业知识化成通俗的说法。
“有个更要紧的事。” 李书记突然开口,“再过一个月,艾草就能采收了,俺们村没人懂怎么剪,怕剪错了明年不长。”
林辰想起去年青山村剪枇杷枝的经验,胸口的玉佩轻轻发热 —— 像是在提醒他,基层的经验能互相借鉴。“剪艾草跟剪枇杷枝差不多,别剪太狠,留十厘米的杆,这样明年还能发新枝。赵村长,你去年剪枇杷枝的法子,给大家讲讲?”
赵村长笑着点头,拿起根艾草枝比划:“就像这样,离地面十厘米,斜着剪,别平剪,平剪容易积水烂杆。俺们剪枇杷枝时就这么干,今年新枝长得可旺了。”
李教授在旁边补充:“剪完的艾草杆别扔,晒干了煮水也能泡脚,就是味道淡点,不浪费。”
交流会开到中午,雨也停了。村民们在庙院里支起灶台,煮了紫苏杏仁茶,还蒸了红薯。李教授喝着茶,翻着大家记的笔记,忽然说:“咱们把今天说的法子,整理成《基层草药采收保存手册》吧,各村互相传,再附上大家的联系方式,以后有问题不用等交流会,随时能问。”
“俺来整理!” 小石头举着小手,“俺的日志里记了好多法子,再加上今天说的,肯定能编好!”
林辰点头:“我帮你把字打出来,再配上竹筛晒草药、草木灰防潮的照片,这样大家看得更明白。”
下午,赵天宇又测试了 AI 系统的新功能 ——“草药采收提醒”。他在系统里输入各村艾草的生长情况,设置了采收时间,到时候会自动给健康助手发消息,还附了剪枝的视频。“这样不用大家记时间,系统会提醒,省得错过最佳采收期。”
夕阳西下时,各村的人都准备返程。李书记抱着刚印好的《基层草药种植手册》,里面夹着赵村长写的 “底肥配方”;远山村里的小伙子存了小石头的联系方式,说 “以后不懂就问”;还有个村的健康助手,装了袋筛好的草木灰,说 “回去就试晒薄荷”。
小石头送他们到村口,怀里抱着个布包,里面是他晒干的艾草叶标本:“这个给你们,照着这个样子晒,肯定没错!要是霉了,就用草木灰埋两天,能吸潮。”
李教授看着这场景,拍了拍林辰的肩膀:“以前总说‘医学创新’,今天才真正看到 —— 创新不是实验室里的论文,是竹筛上的草木灰,是小孩手里的标本,是各村互相传的法子。这才是能传下去的东西。”
林辰摸了摸胸口的玉佩,暖意顺着指尖漫到心里。他想起医学竞赛时的 “巅峰对决”,那时以为胜利是证书和掌声,现在才明白,真正的胜利是这些 —— 艾草苗在各村扎根,健康助手在互相帮忙,老人们喝着草药茶睡好觉。
晚上,小石头趴在神农庙的石桌上,开始整理《基层草药采收保存手册》。他用铅笔在纸上画竹筛,画草木灰,旁边写着歪歪扭扭的字:“晒艾草:竹筛铺灰,半天翻面”“剪艾草:留十厘米,斜着剪”。赵村长坐在旁边,帮他把字写工整,林辰则用手机拍照片,准备贴在手册里。
赵天宇发来消息,说 “跨村互助群” 里已经有村在分享晒草药的照片了,还有人问能不能下次交流 “草药煮茶的花样”—— 比如艾草配红糖,薄荷配蜂蜜。林辰笑着回复:“下次交流会就办‘草药茶品鉴会’,让各村带自己的茶来分享。”
夜深了,庙院里的灯还亮着。小石头把整理好的手册初稿递给林辰,上面还画了个笑脸,写着 “大家一起学,草药长得好”。林辰看着这页纸,忽然明白,所谓神农医道的传承,从来不是一个人、一本书,是一群人 —— 是李教授编的手册,是赵天宇改的 AI 系统,是赵村长的草木灰,是小石头的笑脸,是各村健康助手手里的草药枝。
这些细碎的、带着泥土气的努力,凑在一起,就是最扎实的传承。而他要做的,就是继续陪着这些人,把这条路走下去 —— 从青山村到邻村,从邻村到更多山村,让每一片草药,都能变成老人们碗里的暖茶,变成健康助手里的日志,变成跨村群里的一句 “谢谢”。
这,才是医学竞赛金奖真正的意义,才是他守着的、带着玉佩暖意的初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