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曼在龙城的这段时间,沈卫东在港岛也很忙,“东大广场” 还在施工中,而深圳的 “东大广场” 也已开始建设。
东大公司业务逐渐开展起来,经宁承泽介绍,又有三家港岛企业注资东大公司,加入到沈卫东这艘商业航母中来。
这三家企业及协作细节如下:
辉煌地产:以港币现金 + 商业楼宇建设技术协作注资,占合资份额 1.5%,董事长李维汉;
鹏程影业:以现金 + 港岛影片发行渠道资源入股,占合资份额 0.7%,董事长林鹏;
华兴商管:以管理骨干派驻加商业运营经验输出作价,占合资份额 0.5%,董事长陈华兴。
这三家都是在港岛经营了二三十年的家族企业,现任董事长均为家族二代中的核心成员。
他们早几年就关注内地开放动态,这次选择入股,核心是看好深圳项目的政策红利 —— 既能借 “东大广场” 将港岛成熟的商业经验落地,也能试探内地市场反应。
沈卫东和三家负责人谈合作时,能明显感受到他们的务实:不只是投钱,更想通过协作拿到内地业务的 “敲门砖”。
沈卫东与他们见面商谈合作细节时,也能明显察觉到他们的诚意与野心。
李维汉希望借助 “东大广场” 的影响力,拓展辉煌地产在内地的市场;林鹏则想通过合作,让鹏程影业的影视作品拥有更广阔的发行渠道;陈华兴打算将华兴商管的管理模式复制到 “东大广场”,提升其商业运营效率。
沈卫东自然也有自己的考量,他希望整合各方资源,将 “东大广场” 打造成集购物、娱乐、文化等多种功能于一体的商业地标。
在接下来的日子里,沈卫东与三家公司紧密合作,共同商讨建设方案、营销策略等事宜。
随着合作的深入,各方优势逐渐凸显,“东大广场” 的建设与运营也在有条不紊地推进。
东大公司的股东群体逐渐扩大,沈卫东考虑到自己是肩负国家使命来港岛发展的,也到了该成立私人公司、控股东大公司的时候了。
出于资产隐私保护的考虑,他决定将私人公司离岸注册。
离岸公司委托了港岛 “宝信会计师行” 这一代理机构注册,该机构持有香港 - 离岸地双牌照,可同步办理后续香港子公司的注册手续。
公司定名为 “东方投资有限公司”,注册地选在 bVI。
“东方投资有限公司” 注册完成后,宝信会计师行同步办理了公司注册证书、董事名册托管手续,以及香港子公司 “东方置业(港岛)有限公司” 的商业登记证。
通过合法的股权过户流程,由港岛子公司 “东方置业(港岛)有限公司” 收购了沈卫东在东大公司持有的 79.8% 股份 —— 至此,沈卫东通过 “bVI 离岸公司→香港子公司” 的双层架构,实现了对东大公司的绝对控股。
时间转瞬来到九月份,英国首相访华,提出 “主权换治权” 方案,遭到华国政府拒绝。
华国明确宣布,1997 年将恢复对港岛行使主权,这一消息引发市场恐慌。
由于英方的不当宣传,部分港岛市民担心回归后土地与房产会被收归国有,纷纷抛售不动产。
谈判期间,港岛股市恒生指数一度暴跌至 600 点以下,楼市成交量锐减,形成 “恐慌性抛售 — 价格暴跌” 的恶性循环。政治不确定性直接动摇了投资者对港岛长期发展的信心,成为楼市崩盘的催化剂。
97 年港岛回归,沈卫东是知晓的 —— 这是不可阻挡的大势。港岛一些企业和市民的恐慌,并非他能完全宽慰;对于那些对祖国大陆没有信心、愿意低价抛售房产和存量土地的企业与市民,他选择一概全收。
“东方置业(港岛)有限公司” 通过收购企业与市民抛售的不动产,不仅缓解了市场恐慌,还让他在短时间内积累了大量优质资产。
沈卫东深知这是难得的机遇,他指挥团队有条不紊地推进收购,每一项决策都精准而果断。
随着收购的推进,“东方置业(港岛)有限公司” 引起了港岛多方人士的注意。
当众人得知这家公司的负责人是大陆人沈卫东时,那些原本准备抛售存量土地、不动产的企业和市民,竟纷纷暂停了抛售 —— 因为沈卫东这位大陆人的收购行为,仿佛给他们释放了一个信号:港岛回归后,并不会出现 “土地收归国有” 的情况。
紧接着,有报纸刊登出一则报道:《英方不当宣传引楼市震荡 港岛行业联动稀释恐慌情绪》。
这则报道,其实是沈卫东花钱找记者撰写并刊登的。
在此次收购中,“东方置业(港岛)有限公司” 的资产规模迅速膨胀,土地储备与房产数量达到了惊人的数字。
但港岛的未来,沈卫东比谁都清楚,他实在不忍心再继续 “趁火打劫”。
见楼市已出现稳定趋势,为了让市场更加稳定,他才花钱找记者写下了这篇报道。
那些已经抛售完土地和不动产的企业、市民,开始感到后悔;而那些想抛售却还没来得及抛售的企业和市民,心里的恐慌渐渐消除了。
随着楼市逐渐稳定,沈卫东的 “东方置业(港岛)有限公司” 成为了港岛商业圈的传奇。
跟着沈卫东收购土地、不动产的,还有东大公司的其他股东们。
黄家父子对沈卫东是深信不疑的,他们家手里的土地和不动产数量也很惊人。
其次是周秉义老爷子,他信的可不仅仅是沈卫东 —— 在京城,他家有高层消息来源。
通过这次地产收购,周氏家族企业的资产规模膨胀了一倍不止。
宁承泽对祖国大陆当然有信心,只是家族内部意见始终没能达成一致,他便用个人资金收购了一些不动产 —— 家族资产虽未增长,但他的个人资产有了增长,这也让他感到欣慰。
至于家族里那些保守的老顽固,现在一个个还不知道在家怎么捶胸后悔呢。
剩下的三位股东,也因家族意见不统一,各自用个人资产收购了一些商铺类不动产,虽收益不多,但他们都因此认定沈卫东的商业眼光绝对靠得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