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委组织部干部处副处长刘明,一个四十出头、谨小慎微的中年干部,正抱着一摞文件,快步穿过大院,向组织部办公楼走去。
他额头微微见汗,不是因为劳累,而是因为紧张。
作为负责干部信息管理的副处长,他比一般人更早接触到了一些核心人事变动的信息。
新书记王海山的履历,他反复看了无数遍——从西北工业重镇到南方改革前沿,一路走来,留下的都是以“从严治吏、锐意改革”着称的名声,尤其擅长审计和纪检工作。
这让他心里七上八下。
他自己屁股底下还算干净,但他那位靠着攀附吕梁妻弟才坐上市财政局副局长位置的连襟,最近可是没少找他“诉苦”,言语间透露出不少关于“金鼎投资”那个胡万的事情。
万一……他不敢想下去,只觉得后背一阵发凉。
他下意识地加快了脚步,仿佛这样就能逃离那无形的压力。
与此同时,在省政府办公厅秘书三科,科员小张正偷偷刷着手机。
一个只有核心圈层才知道密码的内部小群里,正热烈地讨论着新书记的到来。
“听说这位王书记,在北方某省的时候,一年拿下了三个市委书记!”
“何止,他带过来的秘书更厉害,据说是中纪委某室下来的干将,眼睛毒得很!”
“完了完了,这下要地震了,赶紧把屁股擦干净吧……”
“怕什么,天塌下来有个高的顶着。”这话后面跟了一个意味深长的表情。
小张看得心惊肉跳,连忙退出群聊,删掉记录,深吸一口气,强迫自己投入到面前那份关于全省节能减排进展报告的校对工作中去。
然而,纸上密密麻麻的字迹,却一个也看不进去。
下午两点,汉东省委礼堂。
能容纳数百人的大礼堂座无虚席,全省副厅级以上干部,各地市党政一把手,省直各单位主要负责人,济济一堂。
空气中弥漫着一种混合着期待、焦虑、好奇与不安的复杂情绪。
没有人高声说话,连咳嗽都刻意压低了声音。彼此相熟的人,最多用眼神打个招呼,或者极快地低声交换一两句信息。
“听说已经到了,在休息室。”
“是个什么样的人?”
“不清楚,看着很严肃……”
主席台上,红旗簇拥着党徽,背景是庄重的深蓝色。话筒已经调试完毕,工作人员步履匆匆地进行着最后的检查。
袁天坐在台下第一排靠边的位置,这个位置既能清晰地看到主席台,又不至于太过引人注目。
他微微闭上眼睛,似乎在养神,但脑海中却在飞速运转,回忆着所有能收集到的关于王海山的信息,揣摩着其可能的施政思路,以及自己该如何应对。
他深知,在这种级别的权力更迭中,一步踏错,可能满盘皆输。
父亲的告诫“顺势而为”,关键就在于如何判断这个“势”。
两点三十分整。
礼堂侧门打开,一行人稳步走上主席台。
走在最前面的,正是中央组织部的副部长,一位以沉稳干练着称的老资格干部。
跟在他身后的,便是今天的主角——新任汉东省委书记王海山。
会场瞬间安静下来,所有目光齐刷刷地聚焦在王海山身上。
他大约五十多岁年纪,身材不算高大,但极为挺拔,穿着一身合体的深色中山装,风纪扣扣得一丝不苟。
头发梳理得整整齐齐,两鬓已见斑白,但脸色红润,眼神锐利如鹰,扫视台下时,仿佛能穿透一切伪装,直抵人心。
他的步伐沉稳有力,每一步都像是经过精确测量,带着一种不容置疑的权威感和纪律性。
脸上没有任何表情,既无初来乍到的客套笑容,也无身居高位的志得意满,只有一种深不见底的平静,以及平静之下蕴含的、令人心悸的力量。
紧随其后的,是即将离任的陈立春和省长吕梁。
陈立春脸上带着程式化的微笑。
吕梁则依旧是那副沉静的模样,只是仔细观察,能发现他嘴角的肌肉似乎比平时绷得更紧了一些。
中央组织部的副部长首先宣读了中央关于王海山同志任职的决定,并发表了简短讲话,强调了中央对汉东工作的重视和对王海山同志的信任与期望,要求全省干部全力支持王海山同志的工作。
然后,轮到王海山发言。
他没有像通常那样准备厚厚的讲稿,面前只放着一张对折的A4纸,上面或许只有几个关键词。
他调整了一下话筒,目光再次缓缓扫过全场。
那目光并不凶狠,却带着一种冰冷的穿透力,凡是被他目光触及的人,都不自觉地挺直了腰背,收敛了所有杂念。
“同志们。”他的声音透过音响传来,不高,甚至有些低沉,但异常清晰、平稳,每一个字都像是沉重的石子投入寂静的湖面,激起层层涟漪!
“中央决定由我担任汉东省委书记,这是党中央的信任和重托,我深感责任重大,使命光荣。”
开场白简洁至极,没有任何虚词。
“汉东省历史悠久,资源丰富,人民勤劳,拥有良好的发展基础和在座的各位同志辛勤工作的成果。”
他话锋随即一转,语气依旧平稳,但内容却让台下许多人心中一凛。
“但是,我们也要清醒地看到,汉东的发展正处在爬坡过坎、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面临的挑战依然严峻,存在的问题不容忽视!”
他略微停顿,给台下人消化的时间。礼堂里静得能听到空调系统运行的微弱噪音。
“我初来乍到,情况还不熟悉。”王海山继续说道,目光如炬!
“在接下来的时间里,我会多听、多看、多调研。但我首先要强调三点,这也是我们未来开展工作必须坚守的底线和原则。”
“第一,政治生态。一个地方的发展,离不开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
我们要坚决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确保中央各项决策部署在汉东不折不扣地落地生根。
要牢固树立正确的权力观、政绩观、事业观,坚决反对‘七个有之’,彻底清除政治生态领域的‘污染源’!”
他说到“污染源”三个字时,语气并未加重,但那冰冷的意味却让台下不少人脊背发凉。
“第二,营商环境。发展是硬道理,但发展必须建立在公平、法治的基础之上。
我们要下大力气整治营商环境,坚决破除各种形式的‘玻璃门’、‘弹簧门’、‘旋转门’,严厉打击权钱交易、吃拿卡要等行为,切实保护各类市场主体的合法权益,激发全社会创新创造的活力!”
这番话,让一些与“金鼎投资”这类企业牵扯不清的干部,如坐针毡。
“第三,群众获得感。我们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为了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
要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着力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在教育、医疗、养老、住房等民生领域持续发力,让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全体人民,不断提升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他没有引用任何华丽的辞藻,没有做出任何不切实际的承诺,每一句话都朴实无华,却又字字千钧,像一把把重锤,敲打在每个人的心坎上。
尤其是“政治生态”、“营商环境”、“群众获得感”这三个关键词,如同三把高悬的利剑,明确昭示了他未来的工作重点和斗争方向。
“我的话讲完了。”王海山结束了他的就职讲话,前后不到十分钟。“谢谢大家。”
他微微颔首,便不再多言。
会场在短暂的沉寂后,爆发出雷鸣般的掌声。
这掌声,有多少是出于真心实意的拥护,有多少是随波逐流的附和,又有多少是心怀鬼胎的掩饰,恐怕只有每个人自己心里清楚。
吕梁也鼓着掌,脸上甚至带着一丝淡淡的微笑,仿佛对王海山的讲话十分赞同。
但他放在桌下的手,却悄然握成了拳头。
王海山这番看似常规的讲话,实则锋芒内敛,每一句都点在了汉东问题的要害上,尤其是“清除污染源”和“整治营商环境”,几乎是不加掩饰地指向了他所代表的势力及其背后的利益网络。
他知道,真正的较量,从这一刻已经开始了。
袁天一边鼓掌,一边冷静地观察着台上的王海山和身旁的吕梁。
王海山的强硬与决断,比他预想的更甚。而吕梁那看似平静的外表下,压抑的怒火与戒备,也同样清晰。
山雨欲来风满楼,这汉东的局势,在王海山踏足的那一刻起,便已进入了全新的、更加危险的阶段。
他想起父亲的话,“顺势而为”,如今这“势”,已然明朗,就看自己如何“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