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分时节的山东烟台,漫山的苹果树褪去翠绿,枝桠上挂满红彤彤的苹果,像缀满了小灯笼。果农王建军站在梯子上,小心翼翼地摘下一个红富士,却对着满树果实叹了口气:“咱烟台苹果名气大,可愁心事不少——摘下来怕碰伤,运远了容易皱皮,去年一批苹果运到广州,表皮皱了一大片,只能低价处理。”林舟蹲在果园里,调研笔记上写着烟台苹果的核心难题:鲜果抗损性差、仓储保鲜期短、优质果与普通果“混卖”拉低收益,还有不少好苹果“藏在果园没人知”。
团队的首要任务,是解决“鲜果抗损”的关键问题。工程师参考吐鲁番葡萄的缓冲包装技术,联合材料专家研发出“苹果防震保鲜套箱”——外层用加厚硬纸板防压,内层每个苹果都套上带透气孔的泡沫网套,箱内还铺着软质缓冲垫,能抵御运输中的颠簸碰撞;同时在箱内放置“湿度调节包”,保持箱内湿度稳定,避免苹果因失水皱皮。此外,团队在果园周边搭建“苹果预冷站”,苹果采摘后先经2小时低温预冷,再装箱运输,让苹果保鲜期从20天延长到45天。王建军第一次用新套箱发苹果到深圳,客户收到后拍来照片:“苹果表皮光溜得很,一点磕碰伤都没有,和刚从树上摘的一样!”
接着,团队着手破解“优质果混卖”的困境。他们在“山地农产品产销系统”中上线“烟台苹果专区”,开发“苹果品质智能分选”功能——在预冷站配备分选设备,通过摄像头识别苹果的大小、颜色、瑕疵,再结合糖度检测数据,自动将苹果分为特级、一级、二级,每级都标注明确的品质标准和参考售价。果农可根据分选结果,将不同等级的苹果分开销售,避免优质果被普通果拉低价格。有次王建军的特级红富士,通过平台卖给了上海的连锁超市,每斤售价比混卖时高了3块钱,“以前好苹果和普通苹果装一个筐卖,太亏了!现在分等级卖,好苹果能卖上好价钱,心里别提多舒坦了!”
为了让烟台苹果“走得更远”,团队还加码品牌推广。他们设计“烟台优生区苹果”统一标识,包装上印着果园的经纬度、采摘时间和分选报告,消费者扫码能观看苹果种植、分选的全过程;同时联合短视频平台发起“烟台苹果采摘季”话题,邀请王建军等果农拍摄果园日常,还组织“云认养果树”活动,消费者可在线认养果树,定期收到果树生长情况和苹果采摘、邮寄服务。活动上线后,王建军家有20棵果树被认养,“以前只知道闷头种苹果,现在通过手机就能让全国人知道咱的果园,还有人专门认养果树,太新鲜了!”
霜降这天,烟台苹果园里一片丰收景象,预冷站的分选设备不停运转,冷链车正将分好级的苹果运往各地。王建军提着一篮特级红富士,塞到林舟手里:“这是咱园里最好的苹果,你尝尝,多亏你们,咱的苹果不仅能保鲜,还能卖上高价!”林舟咬了一口苹果,脆甜的口感在口中散开,他打开手机地图,下一个标记指向了广西百色的芒果园——那里的芒果即将成熟,果农们正盼着能让香甜的芒果顺利送达消费者手中。林舟给团队发消息:“烟台的苹果‘鲜’遍全国了,咱们去百色,帮果农守护好芒果的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