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夏的蝉鸣吵得人心烦,李家村祠堂的公告板前却比蝉鸣更热闹——年度分红的红榜刚贴上去,张婶就攥着榜单蹲在地上抹眼泪,手里的帕子擦了又擦,肩膀一抽一抽的。
“咋才分这么点?”张婶的声音带着哭腔,指着红榜上“张婶:分红860元(抵扣预支500元,实发360元)”的字样,“我家三亩地,今年收成这么好,咋才实发三百多?是不是算错了啊!”
围过来的村民都凑着看红榜,有人小声嘀咕:“张婶家确实该多分点,咋扣这么多?”也有人帮着喊:“三秒呢?快来给张婶说说咋回事!”
三秒刚从镇上银行取完分红款回来,手里提着装满现金的信封,听见动静赶紧挤进来。他蹲在张婶身边,递过去一瓶凉水:“张婶,您先别着急,这钱没算错,扣的是去年您预支给孙子看病的五百块,您忘了?”
“预支款?”张婶愣了愣,手里的帕子停在半空,“我……我咋不记得有这回事了?”
“去年冬天,您孙子突然发烧,烧到三十九度,您家里没凑够住院费,哭着来合作社找我预支,”三秒慢慢提醒她,“当时建国哥、李大叔都在,大伙商量后,从合作社的应急资金里给您预支了五百块,还帮您联系了镇上的医生,您忘了?”
这话像把钥匙,打开了张婶的记忆。她眨了眨眼,眼泪又涌了出来,这次却是愧疚:“哎呀!我咋把这事忘了!去年冬天忙乱的,孙子病好后我就没敢再想这钱,没想到你们还记着……”
村民们也跟着点头,李三叔开口:“是啊张婶,去年你孙子住院,你急得直哭,还是我陪你去的医院呢,这预支款确实有这事。”
“当时跟您说的是,等今年分红的时候从里面扣,您当时还说‘一定还’,”三秒从帆布包里掏出一本蓝色封皮的台账,翻到去年12月的记录,“您看,这上面还有您的签字,‘张桂兰预支500元,用于孙子住院,同意分红时抵扣’,字迹还是您的呢。”
张婶凑过去看,台账上的签字确实是自己的,虽然有点歪歪扭扭,却一眼就能认出来。她的脸瞬间红了,手忙脚乱地擦着眼泪:“是我老糊涂了,光顾着看分红数,把预支款的事忘得一干二净,还在这儿瞎哭,真是对不住大伙……”
“没事张婶,”三秒把实发的360元现金递到她手里,笑着说,“您年纪大了,记不住事正常。这钱本来也没想着催您,要是今年手头紧,不扣也行,等明年再还,咱都好说。”
“不行不行!”张婶赶紧摆手,把钱攥在手里,“该扣就得扣,不能让合作社吃亏!我孙子现在好了,家里也不那么紧了,这五百块必须扣,不然我心里不安稳。”
旁边的王二婶也劝:“张婶,你也别太自责,谁还没个忘事的时候?三秒这孩子心善,没跟你计较,你以后记着就行。”
张婶点了点头,又对着三秒鞠了一躬:“三秒,谢谢你啊,去年要是没有那五百块,我孙子还不知道要拖到啥时候。今年扣了钱,我心里踏实,以后合作社有啥活儿,你尽管喊我,我肯定去帮忙!”
“您别客气,”三秒扶着张婶站起来,“合作社就是帮衬着大伙过日子,谁有难处都该帮一把。以后您要是记不住事,就跟我说,我帮您记着,咱不催您,啥时候方便啥时候还。”
村民们看着这一幕,都露出了笑容。有人说:“三秒这孩子,心细又善良,有他管合作社,咱放心!”也有人说:“张婶也是实在人,知道错了就认,这才是咱村的人!”
夕阳渐渐西斜,把祠堂的影子拉得很长。张婶攥着分红款,脚步轻快地往家走,嘴里还念叨着“得给孙子买点好吃的”。三秒把台账收进帆布包,又开始给其他村民发分红款,脸上始终带着笑——他知道,这五百块的预支款,不仅帮张婶解了燃眉之急,更让村里人的人心靠得更近了。
后来,三秒在合作社办公室设了个“便民记账本”,专门帮村里的老人记预支款、水电费,还定期提醒他们。村民们都说,有三秒这么细心的人,以后再也不怕忘事了,合作社的日子也越来越有奔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