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绪年间,左宗棠西征新疆的前夜,他特意绕道来到了林则徐的故居。月光如水洒在庭院里,照在那扇紧闭的门上,仿佛也在诉说着这位民族英雄的过往。
左宗棠轻轻地推开门,走进了屋内。屋内一片静谧,只有月光透过窗户洒在地上,形成一片片斑驳的光影。他慢慢地走到正堂,看到了那块悬挂在墙上的匾额,上面写着“制怒”两个字,那是林则徐的手书。
左宗棠静静地站在匾额前,凝视着那苍劲有力的字迹,仿佛能感受到林则徐当年写下这两个字时的心境。他伸出手,轻轻地摩挲着匾额,感受着那木质的纹理和岁月的痕迹。
在这一刻,左宗棠忽然领悟到了一个道理:人生最难把握的尺度,原是审视自己的眼光。太清则无鱼,太浊则无光,恰似古人云:“极高明而道中庸”。
他想起了北宋的文豪苏轼,苏轼初入汴京时,曾在相国寺题壁“识遍天下字,读尽人间书”。然而,当他遇到一位老妪持古籍请教时,却发现自己竟然不能识其中的十字。于是,苏轼深感惭愧,提笔续写“发愤识遍天下字,立志读尽人间书”。
这让左宗棠想起了《周易》中的“谦卦六爻皆吉”的玄机。一个人只有保持谦逊的态度,才能不断地学习和进步。就像苏州拙政园里的冠云峰,虽以“江南第一峰”闻名,却始终与池水保持三尺距离——既显凌云之姿,又不失临渊之慎。
左宗棠在林则徐的故居里站了很久,他的心情也渐渐平静下来。他知道,西征新疆的路还很长,会遇到很多困难和挑战,但只要他能保持一颗谦逊的心,不断审视自己,就一定能够战胜一切。
晚清实业家张謇年轻时屡试不第,自嘲江南落第人。某日见南通狼山脚下纤夫弓身拉船,忽有所悟:弓背太弯则易折,腰杆太直难蓄力。遂在日记本上写下低头拉纤,抬眼望山八字。这恰合《道德经》曲则全,枉则直的智慧。正如景德镇窑工制瓷,胎坯太薄易碎,胎坯太厚难透光,唯厚薄得宜方成传世美器。
明代书画家董其昌在《画禅室随笔》中记载,他观察大庾岭古梅三十年,发现凡枝干遒劲者,必是向阳处微垂,背阴处稍扬。这种生存智慧暗合儒家毋意、毋必、毋固、毋我的中道精神。就像钱塘江畔六和塔,十三层檐角既不上翘显傲,亦不下垂示弱,四十五度仰角正好承接天光云影。
站在天平阁俯瞰洞庭湖,君山如黛,岳阳楼似笔。范仲淹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警句,道破了自我认知的终极境界。人生当如太极图中阴阳双鱼,既要有会当凌绝顶的豪情,也要存深谷幽兰的谦逊。恰似黄山云雾,升腾时不掩青松翠色,沉降时犹托红日金辉,在起落浮沉间成就万千气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