颜良、袁绍等人的“玉业同盟”风风火火,目标直指顶级玉矿,这对于刘备等人来说,无疑是一个坏消息。
这意味着,他们原本希望通过积累资本后,也能涉足高端玉石贸易的路径,几乎被堵死了。
巨大的资本壁垒,不是他们这个小联盟能够跨越的。
“大哥,颜良和袁本初他们这是想把肉都吃光,汤都不留给咱们啊!”
张飞得知消息后,愤愤不平,却又无可奈何。
刘备同样感到了巨大的压力,但他并未慌乱。
他深知己方的劣势,也明白优势所在。
他们没有雄厚的资本去竞争顶级矿源,但他们有耐心,有诚意,并且愿意去做那些大商号看不上的、“费力”的生意。
“他们做他们的阳关道,我们走我们的独木桥。”
刘备召集刘璋和张朱,沉声道,
“于阗玉矿众多,并非所有矿脉都掌握在权贵手中。
昆仑山脚下,河流沿岸,还有许多小型矿点,由一些本地的小矿主或部落把持。
他们开采量不大,玉石品相可能不如顶尖矿脉稳定,但其中亦不乏佳品。
而且,这些矿主往往备受大玉商和权贵的盘剥,压价极狠。”
刘璋若有所思:
“宗兄的意思是……我们避开与大商号的正面竞争,去找这些小矿主合作?”
“正是。”
刘备点头,
“我们资金有限,但我们可以给出相对公道的价格,可以现款现货,可以尊重他们,与他们建立长期的、诚信的合作关系。
这对于那些长期被压榨的小矿主来说,或许更有吸引力。”
张朱也表示赞同:
“玄德此策稳妥。大商号目光都在顶尖玉料上,对于这些散碎矿点,未必看得上眼。
我等正好可以借此积累经验和资本。
计议已定,刘备便带着关羽和那个本地少年向导,开始走访于阗周边的小型玉矿。
这些矿点往往位置偏僻,道路难行,开采条件艰苦。
矿主们也多是面色黝黑、手掌粗糙的实干者,对于中原商人,他们起初都抱有强烈的戒心。
刘备并不急于谈生意,而是先了解他们的开采情况,倾听他们的困难。
他让关羽展示他们带来的结实布匹、锋利的铁器,作为礼物而非商品,让少年向导翻译他的善意。
他承诺,只要玉石品相达到约定标准,便以高于那些大商号收购价一到两成的价格现金收购,绝不拖欠。
起初,响应者寥寥。很多人都怀疑这个看似和气的中原人商贩是否可信。
直到刘备遇到了一位名叫石碌的老矿主。
石碌拥有一处不大的河畔矿点,出的玉石品质不错,但常年被一个大玉商的代理人压价,日子过得紧巴巴。
刘备与他接触了几次,态度始终诚恳,最后一次,甚至提前支付了一小笔订金,表示诚意。
石碌被感动了,他将一批刚刚开采出来、未经仔细筛选的玉石原石拿出来给刘备看。
刘备仔细查看了这些石头,其中虽然大部分是普通山料,但确有几块色泽温润、质地细腻的上好青玉和少量带皮的籽料。
刘备按照约定,以高于市场价的价格,买下了这批玉石,并且当场银货两讫。
石碌拿着沉甸甸的银钱,几乎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
他握着刘备的手,激动地用生硬的中原话说道:
“刘掌柜,你……是讲信用的人!”
这件事,很快就在于阗周边的小矿主圈子里传开了。
一个不压价、不拖欠、尊重人的中原商人!
这对于长期处于产业链底层的他们来说,无异于一股清流。
渐渐地,开始有其他小矿主主动找上刘备。
刘备来者不拒,但他坚持原则,必定亲自或让关羽验看玉石品质,按质论价,绝不以次充好,也绝不欺骗对方。
他与刘璋、张朱商量后,甚至拿出部分利润,购买了一些小矿主们急需的粮食、盐巴和工具,以物易物,进一步巩固关系。
通过这种方式,刘备的联盟虽然没能拿到那种动辄价值连城的顶级羊脂白玉,但却稳定地获得了一批品相不错、种类多样的中高档玉石原料,其中不乏一些被大商号忽略的潜在精品。
他们的成本虽然比别人直接从小矿主手里收购要高,但比起从大玉商那里转手,依然有可观的利润空间。
更重要的是,他们初步建立起了一条属于自己的、稳定的玉石供应渠道。
对于刘备这些小商队与小矿主的合作,已然结成“玉业同盟”的颜良、袁绍等人,自然是知晓的。
但他们对此的反应,却是一致的漠视,甚至略带轻蔑。
在一次“玉业同盟”的内部聚会上,袁术曾不屑地提起:
“听闻那刘玄德那厮,整日在山沟里与那些泥腿子矿主厮混,捡些人家看不上的边角料,真是自降身份!”
公孙瓒则更为实际地评价:
“此法虽可积累些许资本,但难成大气。
顶级玉料的利润,岂是那些杂色玉石可比?我等掌控源头,便掌控了命脉。”
就连袁绍,如今自觉与颜良站在同一高度,也对此嗤之以鼻:
“蚍蜉撼树,可笑不自量。
待我等垄断了优质玉矿,他们那些人,连残羹剩饭都未必吃得上。”
颜良的态度则更为深远。
他并非看不起刘备的做法,而是清楚地知道其中的界限。
他抿了一口葡萄酒,淡淡道:
“由他们去吧。西域广大,容得下各种活法。”
他真正在意的,并非是刘备那点生意能分走多少利润,而是更深层的东西。
他们这些大商行,尤其是他颜良,之所以能在于阗乃至西域如此行事,背后或多或少都倚仗着大宋西域都护府的存在和影响力。
而都护府代表的是大宋朝廷,维护的是基本的秩序和稳定,至少明面上是鼓励公平交易、反对恶性垄断的。
颜良又不是二傻子,自己财富增值如此之快,名声增幅如此之大,怎么可能感觉不到其中的蹊跷。
他深知,皇帝刘复推动西域贸易,是为了“活水”,是为了长远利益,而不是为了让少数几个商贾形成尾大不掉的垄断势力,最终损害整体商业环境,甚至引发地方动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