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9月28日,清晨7:32。
伦敦东区,泰晤士河畔的一个废弃码头。空气中弥漫着河水特有的腥咸、铁锈和腐烂木材的气味,与清晨的薄雾混合在一起,阴冷而压抑。
警笛的蓝红光芒划破晨雾,数辆警车将码头入口封锁。
黄色的警戒线拉起,线外围满了早早闻讯赶来的记者,长枪短炮对准现场,试图捕捉任何可以渲染警方无能、制造恐慌头条的画面。
更多的是附近的工人和好奇的居民,伸长了脖子张望,议论纷纷。
张杰、夏洛克和华生三人穿过人群,格雷格森警长早已在警戒线内焦急等待,看到夏洛克,他明显松了一口气,仿佛看到了救星。
“夏洛克先生,你们来了!情况……更糟了。”
他脸色凝重地引着三人走向码头深处一堆生锈的集装箱后面。
地上,并排躺着三具男性尸体,覆盖着白布,但边缘渗出的暗红色血迹和空气中浓烈的血腥味说明了死亡的惨烈。
法医和鉴证人员正在紧张地工作。
“死亡时间大概在凌晨2点到4点之间。死因初步判断是……利器刺杀,但伤口情况很怪异,不像是普通刀具。”
格雷格森低声介绍。
夏洛克立刻进入了状态。
他戴上手套,蹲下身,小心翼翼地掀开白布,目光如扫描仪般一寸寸检视尸体。
他观察着伤口的形状、深度、角度,尸斑的分布,指甲缝里的微量物质,甚至尸体周围地面的灰尘分布和踩踏痕迹。
“伤口边缘有灼烧痕……不是热兵器,是某种高速摩擦或……电击?刺杀手法精准,避开主要骨骼,直击内脏。不是街头斗殴,是专业处决。”
夏洛克语速极快,对华生说道,“约翰,记录:目标A,左胸第三四肋间,入刀角度倾斜15度;目标b,肝脏位置,垂直刺入;目标c……颈动脉侧后方,切口极其平滑。三人死亡时间接近,几乎是同时被杀。凶手……至少两人,配合默契。”
华生立刻拿出笔记本,快速记录,同时用自己的医学知识补充观察到的细节。
张杰没有凑近尸体,而是双手插在西装口袋里,开始在发现尸体的区域缓慢地踱步,目光锐利地扫视着周围环境。
他虽然不是侦探,但杀手的本能让他更关注现场的环境利用、撤离路线、潜在的观察点和可能留下的非直接痕迹。
他注意到几个不寻常的点。
尸体发现点位于几个集装箱形成的半封闭死角,视野受限,但靠近码头边缘,水路撤离方便。
除了警车和鉴证车的轮胎印,在稍远的泥地上,有几道较深的、不属于普通轿车的车辙,像是小型厢式货车,但痕迹被刻意用树枝之类的东西清扫过,略显模糊。
除了血腥和河水腥味,空气中似乎残留着一丝极淡的、不寻常的化学溶剂气味,类似于……丙酮或某种工业清洁剂?
很微弱,几乎被其他气味掩盖。
张杰的目光扫过警戒线外那些表情各异的围观者,尤其是那些举着相机的记者,他的直觉让他多留意了几眼。
初步勘察结束,三人退到一旁相对安静的区域。
夏洛克眼神发亮,快速总结,“死亡人数增加,手法专业且带有展示性。这不再是隐蔽的实验或单纯的清除,而是公开的示威。他们在向我们,或者说向某个潜在买家展示其团队执行力和处理麻烦的效率。节奏在加快,挑衅在升级。”
张杰点了点头,认可夏洛克的判断,但他提出了自己的观点,“示威我同意。但我有几个地方觉得不对劲。”
他指向那些集装箱,“选择这个位置,看似隐蔽,实则靠近水边,方便撤离,说明他们计划周详。但那几条被粗略打扫过的货车车辙,有点欲盖弥彰,像是故意留下一点线索让我们去追,但又不想太明显。”
他深吸一口气,“还有,空气里有股很淡的化学溶剂味,像是用来快速清除血迹或自身痕迹的,但这种溶剂本身会有残留。最重要的是……”
他顿了顿,目光再次投向警戒线外,“如果真是为了示威,凶手或者他们派来观察效果的人,很可能就在那些围观群众里,看着我们的反应。”
华生皱起眉头,“重返现场?这太冒险了!”
夏洛克却因为张杰的疑点而陷入了更深的思考,手指无意识地快速敲击着大腿外侧。
“车辙……化学气味……围观者……有趣的视角。如果车辙是误导,化学气味是疏忽,那么围观者……”
他的灰色眼眸猛地看向人群,大脑飞速过滤着刚才扫过的每一张脸。
回到大陆酒店套房后,面对夏洛克勾勒出的复杂线索网和张杰提出的环境疑点,三人都感觉遇到了瓶颈。
“也许,”
张杰提议道,“我们需要换个脑子。我认识一个人,思维……很特别。”
他想到了在泰国遇到的秦风,那个年轻人的跳跃性思维和空间推理能力,有时能提供意想不到的角度。
他迅速将现场照片、环境草图、夏洛克总结的伤口特征和自己观察到的疑点:车辙、气味、围观者可能性,通过Facebook发给了秦风。
中国,某城市(唐探1结束后,秦风回国期间)。
秦风正坐在书桌前,桌上摊开着各种犯罪心理学书籍和未完成的案件笔记。他刚刚协助唐仁解决完纽约的案子不久,正处于一个积累和沉淀的阶段。
手机收到张杰的信息时,他刚结束一天的阅读,有些百无聊赖。
“伦敦?福尔摩斯?”
秦风看到信息,略显青涩但充满求知欲的脸上立刻露出了感兴趣的神色,尤其是提到“夏洛克·福尔摩斯”这个名字,更是激发了他的好胜心。
“有…有意思。”
他立刻放下一切,将图片导入电脑放大仔细查看。他的习惯与夏洛克不同,他更侧重于空间逻辑和犯罪心理的场景重建。
他拿出纸笔,不是线性记录,而是快速画出一个简易的码头现场俯视图,将集装箱、尸体位置、车辙痕迹、水路方向一一标注。
他一边画,一边自言自语,语速不快,偶尔会因为思考而略有停顿,但逻辑清晰,“三…三具尸体,并排。不是随意丢弃,是…展示。码头,集装箱,死角…但靠近水。方便…运输?还是…方便观察?”
他的手指在屏幕上划过伤口的特写,“伤口…专业,但刻意留下…特征?像…像签名。挑衅…对,是挑衅。”
他的思维跳跃着,“杀三个人…比杀一个…动静大。他们不怕动静…为什么?因为…观众不在现场…在…在事后?新闻报道?还是…给特定的人看?”
看到张杰提到的“化学气味”和“围观者”,秦风的眼睛亮了一下。
“气…气味…清理痕迹?但留下味道?矛盾…除非…来不及?或者…味道本身…也是线索?”
他联想到一些工业溶剂的用途。
至于围观者,他几乎立刻想到了犯罪心理学中的“重返现场”现象。
“如…如果是我…完成了这么…这么一件作品。”
——
换个脑子也许也不错。
这种剧情希望我以后都不会再想挑战了,脑子不够用.......